成武吧 关注:318,674贴子:7,293,641
  • 3回复贴,共1

《教而不育》——向中国教育开炮 作者:刘舒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在头里的话
    
     这是一个容易被肢解的题目,也是一个头重脚轻的题目,很多人看了这个题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不育,然后联想到不孕不育。尽管我并非想表达这个意思,可是这样想也并非没有道理。
     这是一本写教育的集子,我把教育二字拆开,有两个用意:一是让大家读完这个名字,时刻都没有脱离教育,所以以“教”和“育”首尾相得益彰;二是要说明,我们的教育中,“教”和“育”相距实在太远,有时像是脱了节,有时看来根本就没有关系。
     于我个人而言,教育的含义相当简单——教书和育人。教即教书,育为育人。我承认我们的学校都在教书,但是我不敢苟同于我们的学校都在育人。所以我不承认我们是在教育,或者我只能说我们的教育实在是头重脚轻。以至于头好似偏头痛,脚确诊香港脚。
     所以照应开头说的不孕不育,之所以说它并非是没有道理的言论,实在是我们的所谓教育本身,就是存在着不孕不育先兆的。首先它是让教育从它而起并且以它为终。教育本身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授人以渔,而我们的教育所坚持的是授人以鱼。以为大家有了鱼,自然都会钓鱼。可是实际上是大家有了鱼,只能变成木鱼,却当真不懂得钓鱼,甚至会丧失钓鱼的好奇心。第二它是以让别人的梦想胎死腹中为蓝图的,可能你在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的时候,你还是一个有志青年。可是当你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你却突然发现,你的梦想就像小泡泡一样美丽而脆弱,在这样教育的边边角角的磕碰下,破碎的惨不忍睹。
     面对如此病入膏肓的病人,明眼人都会一眼瞧出它病得不轻。但是似乎现在连愿意指出这个病人在生病的事实的人都不多了。我就是要做说出皇帝什么都没穿的那个说着赤裸裸真话的小孩。我不是医生,无法让它痊愈,像这样的慢性病,是要慢慢自愈的。正如列宁所说:你能唤醒一个熟睡的人,但你永远也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我现在可以去呼唤,醒与不醒,当真要凭它自己的意愿了。



1楼2011-03-28 17:05回复
    中国人当真重视教育吗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家长聚到一起唧唧歪歪东拉西扯无非就是围绕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们东奔西走南来北往就是为了让孩子多个一技之长;父母平日奉公守法为了孩子升学换班的事情可以去送礼托关系。这样的事情看得多了,就会让人在恍惚间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中国人真是注重孩子的教育啊。
         可是实际情况当真如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吗?我们看到的那些把教育放在嘴边的人们当真是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吗?恐怕未必吧。
         重视成绩是好的,其他国家的家长们也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成绩,可是却当真没有到中国人这样,把成绩当做唯一的论断,一天到晚围着成绩转的程度。孩子取得了高分,这个孩子就是好孩子,就是有希望的孩子;孩子的成绩一旦有些一般,这个孩子就是坏孩子,就是没有希望的孩子。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思路,我们也搞不清楚,但是确实就是这么做的。成绩的好坏与取得教育的程度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像我们这样的把应试教育当做常规武器的国度,更是如此。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起身反驳:你没看到,确实是成绩好的孩子将来有出息的多吗?这是事实。可是为什么成绩不好的孩子有出息的少呢?当真是因为成绩不够好,所以就证明他们不行,根本没有取得成功的出路吗?难道成绩真如那些人所说的那样,是通往成功的必然之路吗?
         我想未必。你要设身处地的为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想想,究竟他们所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一个孩子成绩不好,首先是家长不停地打骂,然后是老师的冷嘲热讽,之后是被这些人所熏染的孩子们的鄙视。这样潜移默化的是一种心理暗示——你丫是一个笨蛋。马戏团的大象只用一根不粗的链条就能栓得住,其实以大象的力量是可以轻松逃脱的,可是为何大象不逃脱呢?原因是小的时候它没有力量就被拴在这么一个链条上,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结果受到了一种心理暗示,就一直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逃脱。即便是到了后来力量足够了,也没有逃脱的意识了。这些被暗示了自己很笨很受鄙视的孩子也遇到了马戏团中的大象同样的问题。结果早已丧失了勇气,也就当真把自己当做一个笨蛋一个可鄙的人。
         成绩确实可以成为衡量很多人的手段,但它决不能成为衡量所有人的标尺。有些人天生就是向往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的,你让他成天圈在教室里,他未必有那个定力;也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应试教育的,他们也许会是某一项上的专才,但是他们当真未必是我们要求的通才。结果这些人受到了主流教育的排挤,让这些人从来没有施展他们才华和天赋的机会,于是我们的教育妄言说这些人都是笨蛋都是不成才的人。当真是一种谬误。
         一个国家的未来在哪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国家的教育就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人重视教育,在于大投入,在于大心血,却未必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可是太多的国人根本管不了这些,他们把孩子商品化,觉得自己的孩子要是比不上别人的孩子,尤其是同事朋友的同龄孩子,就是一种很没有脸面的事情。太多的家长享受着这样的横向对比的快感:孩子比赢了,就是争气的好孩子;孩子比输了,就是不肖子孙。
         一方面为孩子奉献自己的青春,让人感动;另一方面不把孩子当人而是当做商品,让人愤恨。这就是最真实的大多中国家长的写照。这样看似矛盾的观念中,组成了中国人的教育观。
         中国人眼中的教育,是一种武器,首先要能打击别人以此来虚荣自己;同时又是一种工具,要能飞黄腾达。这两种背离了教育真正宗旨的思量,就是中国人对于教育的认识。所以中国人所重视的不是教育,而是一种被他们误以为是教育的非常功利的东西。这种东西的意义在于给他们带来的快感,在于别人也做了自己没有做会感到的惶恐,在于自己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却不得不这么做的惯性。结果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在他们眼中,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中国的未来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要看教育,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你当真热爱你的祖国,首先重视教育吧。功利化的教育只能产生功利化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想要谈大国崛起,当真是黄粱一梦啊。与其嘴里喊着爱国心中梦想着大国崛起,倒不如正确的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改善我们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是未来的人才一个合理培育才能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重视教育。至于大国崛起,也就水到渠成了。
        
        


    2楼2011-03-28 17:06
    回复
      2025-08-24 00:38: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你究竟为什么学习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外教课,外教是一个美国人。外教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我记得当时我们全班的答案惊人的一致——为了挣钱。当时外教就傻眼了,说你们学习难道就没有其他原因吗?当时全班鸦雀无声,好像谁都没想过除了挣钱以外,学习还为了什么。
           其实现在想起这件事情来,感觉很有趣。那么小的孩子会集体产生如此一致的思想不会仅仅是巧合。很明显都是家长和老师灌输的结果。所以这就是社会的思潮,大家都这么觉得都这么认为所以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一样。
           其实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中国这样人均经济水平的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吃饱饭的问题,吃饱饭的问题就是赚钱的问题。我们那个美国外教可能会有所不理解,因为他们为了吃饱饭是不用每一天玩命工作的。所以同样是为了吃10块钱的饭,我们挣11块钱的和挣100块钱的想法自然有所不同。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讲的,钱对于穷人和富人的边际效益是不一样的。首先要活下去,这是每一个立足于社会的人的第一想法。很多没有本事但是有点姿色的女孩去当小三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所以我一直觉得人穷志短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要比我们小的时候好多了,最起码很多人不再是为了吃饱饭这个问题纠结自己了。可是好像那种学习就是为了赚钱的观念没有改变。于是为了金钱玩命的玩阴的玩弄是非的大有人在,最后又会高喊一句:金钱是万恶之源。一切景语皆情语,金钱能做什么还不是人要做什么,最后一句话把责任一推四五六,又是人的把戏而已。在大学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几乎所有的人一门心思就在未来找个什么工作未来赚多少钱之类的事情。所以上课是为了能赚学分的。如果老师但凡追求真理摒弃污浊,就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他们不需要真理,他们需要的就是实打实的能赚钱的本领。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能上大学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努力。可是有没有人知道,上大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大学是这个社会全体人的共同财富。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大学只是供一部分人上的。这一部分人不但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还要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无一例外选择规避他们所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仅仅把大学当成一种自己的权利和社会为他们所应尽的义务。如此理所当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从来不为社会考虑,也从来不想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又不能赚钱,对他们也没有益处。
           所以现在,我当年外教的疑虑依然没有能消除。很多中国人不再缺钱,可是依然把钱这种手段作为唯一目的。我不知道现在这个外教还会不会问当年同样的问题,我估计他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
          
      


      3楼2011-03-28 17:06
      回复
        刘舒
             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wojiushiliushu
              微博地址:
            http://t.sina.com.cn/wojiushiliushu
        


        8楼2011-03-28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