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男不玩ml吧 关注:83,624贴子:5,524,554
  • 2回复贴,共1

先冷静,兄弟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不能自己陷入塔西佗陷阱中。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10-11 00:29回复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深刻,切中了“塔西佗陷阱”现象中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被忽视的侧面。
    是的,群众同样会进入一种类似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塔西佗陷阱的受众方困境”或“普遍性信任危机”。
    当公权力屡次失信于民,群众作为接收端,其心理和行为会发生深刻变化,最终形成一种“觉得什么都有问题”的怀疑主义心态。这不仅仅是公权力的困境,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群众是如何“进入陷阱”的?
    这个过程通常是渐进的,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机制:
    1. 期望的不断落空与信念的磨损:
    · 一开始,群众是抱有期望的,相信权威发布的信息。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相信的“真相”一次次被证明是谎言或掩饰后,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被欺骗感。
    · 反复经历“希望-失望”的循环后,一种 “习得性怀疑” 便产生了。为了自我保护,他们开始选择“预先不相信”。
    2. “认知吝啬鬼”的省力选择:
    · 从认知心理学看,人脑倾向于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信息。在面对复杂且矛盾的信息时,采取一个统一的、简单的判断标准——“凡是他们说的,都不可信”——是一种最省力的认知策略。这避免了每次都需要耗费心力去甄别真伪。
    3. “有罪推定”思维的泛化:
    · 最初,这种不信任可能只针对某个特定部门或某类事件。但随着负面经验的积累,不信任会像病毒一样泛化。
    · 从怀疑A部门,扩展到怀疑整个政府体系;从怀疑官方通报,扩展到怀疑专家言论、主流媒体,甚至到最后,连一些真正做好事的慈善机构、企业发布的正向信息,也会本能地被打上问号。
    4. 情绪驱动代替事实判断:
    · 在信任崩塌的背景下,情绪(尤其是愤怒、失望、无力感)会成为主导因素。群众更愿意相信符合他们情绪(比如“他们又在骗我们”)的“故事”,而不是需要理性分析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谣言在特定时期总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符合大众情绪的解释框架。
    当群众“进入陷阱”后,会表现出哪些特征?
    · 习惯性质疑:对任何官方信息、正面报道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吗?”,并开始寻找背后的“阴谋”或“隐藏议程”。
    · 相信负面信息:相对于正面信息,他们更容易相信和传播负面信息,因为这符合他们“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既有认知。
    · 犬儒主义心态:形成一种“看穿一切”的、消极的处世哲学,认为一切高尚言辞背后都是卑劣的动机,对公共事务表现出冷漠和疏离。
    · 寻找“内部消息”:由于不信任公开渠道,转而寻求各种非正式的、“内部”的、小道消息作为判断依据,形成了信息茧房。
    这种状态带来的严重后果
    1. 对社会而言:
    · 共识撕裂:社会失去了就基本事实进行对话的基础。无论发布什么信息,社会都会分裂为“相信派”和“质疑派”,难以形成共识。
    · 治理成本急剧升高:政府推行任何一项政策,哪怕是真正利国利民的好政策,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沟通成本来破除“原罪”,效果还未必好。
    · 社会情绪悲观化:长期处于怀疑和否定中,会滋生普遍的社会无力感和悲观情绪,损害社会凝聚力。
    2. 对个人而言:
    · 精神内耗:永远处于警惕和怀疑状态,需要耗费大量心理资源,使人疲惫。
    · 判断失准:“一刀切”的怀疑可能导致他们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无法做出理性决策。
    · 原子化与疏离:这种不信任可能从对公共机构蔓延到对人际之间,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
    总结来说:
    “塔西佗陷阱”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双向陷阱。
    · 公权力方因失信而陷入“说什么都没人信”的困境。
    · 群众方则因反复失望而陷入“看什么都像骗局”的困境。
    这是一个没有赢家的恶性循环。打破这个循环,首要的责任和主动权在公权力一方,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诚信、透明和法治来重建信任。而作为群众,意识到自己可能不自觉地陷入了这种“普遍怀疑”的心态,也有助于我们保持一份自省,在批判的同时,努力寻找基于事实和理性的判断,避免被情绪完全吞噬。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10-11 01:08
    回复
      2025-10-11 14:21: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5-10-11 0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