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曲意境和语言技巧探析《孤独的牧羊人》词作者
云朵演唱的《孤独的牧羊人》并没有听到完整版本,部分歌词也还是大家发挥耳朵的强大功能和脑袋的广阔思绪得来的,没有得到确认,我想从歌词意境和语言应用技巧两个方面探讨一下此歌词的作者是否为刀郎本人。
一、 从歌词意境上看
因为这首歌歌名为《孤独的牧羊人》,我们拿原来的那首同名歌曲对照看看。
“一个人在苍茫的大地飘来飘去,一个人在无尽的祈愿里承受风雨,挨不过草原的冬季,思念就在北风里死去”,这是一个广阔无边的荒漠(草原),一片衰败的景象,一只孤单的身影在大地游荡,伴随他的只有无穷的思念。
“一程程水寒山冷瑟瑟风中的人”,“一步步隐隐天涯树远雾黄昏”“最恨这逈野悲凉,草黄风无语” “我飘在了风里,飘进了风雨” “叹这样心事悠悠的黄昏与白昼”同样是这样一个雾气蒙蒙,天地茫茫,孤单身影瑟瑟漂泊,思绪重重的景象。但前者是一个男子,后者更像一个美人,前者突出对心上人的思念,后者强调对岁月更替,容颜渐老的慨叹,前者对未来冰雪融化大地回春充满祈望,后者只是一种依望望凄厉厉颤巍巍的残躯感受的悲凉。
所以从歌曲意境上来说,这应该属于姊妹篇。
这里的关键还是第一句后面“man gou yu he de e”很难听出来,我记得在某个帖子里面有人提到过“轭”,查字典,解释为“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可以认为代表“车子、马车”,前面的“gou”,“he”是“沟”“壑”应该无误,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就是一架马车经过长途跋涉,迎着风雪在荒漠中瑟瑟地向茫茫不知目的何处的流放之地前行的景象,这与后面的“一程程水寒山冷瑟瑟风中的人”呼应相当贴切。这样一来,后面“美人来过”,就是指车中被流放之人了,其后的所有感慨都是美人对未来流放生活的一种想象和颤抖。因为这句歌词实在很难听出来,有不少人认为是“额”,那就是“满沟与壑的额”,这也太惨了一点,这样一张脸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面对的,也许是因为我还年轻,等到我也是“满沟与壑”那一天,也许面对这样一张脸也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二、 从语言应用技巧上看
刀郎的部分情歌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我命名为“实词虚用”,就是将一个宾语一般是实体的动词用在情感等“虚”词前面。如《西海情歌》,“从此就别了温柔”,“别”通常后面跟的是“人”,但这里后面跟的却是“温柔”,一个“虚”词;更突出的是“爱象风筝断了线,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拉”正常应该对应于前面的“风筝”,在这里宾语却是“虚词”的“诺言”。这首《牧羊人》中“我见他依望望凄厉厉颤巍巍,扶不住岁月的叹息”跟“爱象风筝断了线,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简直如出一辙,“依望望凄厉厉颤巍巍”本来是形容身躯,“扶”也应该是扶住这个身躯,但这里却用“叹息”来作为宾语,有了更凄凉、更感人的效果。我们很少在其他词作者那里看到语言的这种精妙运用(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从这点看,歌词烙有这么深的刀郎印记,就像一幅山水画留下名家的印鉴题款一般,无疑这应该是刀郎的作品。
刀郎的部分情歌另一个特点是几个意思相近的词叠用,如《喀什葛尔的胡杨》的“我不怕雨打风吹日晒”,我们通常说“风吹雨打”,歌词里面却故意地加上了一个“日晒”,更加强调“我”为爱不顾一切的决心;这首《牧羊人》中的“依望望凄厉厉颤巍巍”使用了同样的手法,呈现给我们一个更加孤单,更加可怜的颤颤残躯,语言运用技巧同样十分高明。当然,在我的感觉中,这种技巧运用也有不成功的例子,如《花瓣下的种子》,“在无言中寂静着沉默”就曾经让我们很无语。不管怎样,这种技巧的运用应该说也是刀式歌词的一个特点。从这点上,我们同样可以判断这首歌的作词是刀郎本人。
刀郎的部分情歌还有一个特点是偶用个别略带生僻感的词。《手心里的温柔》中的“迟暮”,当时就比较难听出来,这首《牧羊人》的“沟壑”“逈野”同样离我们日常用语有些距离,但这点似乎不能认定为刀郎专有技术,只能说是在这点上,《牧羊人》具备了某些刀式歌词的特点,作为一个旁证而已。
以上内容纯属主观臆测,妄言呓语,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云朵演唱的《孤独的牧羊人》并没有听到完整版本,部分歌词也还是大家发挥耳朵的强大功能和脑袋的广阔思绪得来的,没有得到确认,我想从歌词意境和语言应用技巧两个方面探讨一下此歌词的作者是否为刀郎本人。
一、 从歌词意境上看
因为这首歌歌名为《孤独的牧羊人》,我们拿原来的那首同名歌曲对照看看。
“一个人在苍茫的大地飘来飘去,一个人在无尽的祈愿里承受风雨,挨不过草原的冬季,思念就在北风里死去”,这是一个广阔无边的荒漠(草原),一片衰败的景象,一只孤单的身影在大地游荡,伴随他的只有无穷的思念。
“一程程水寒山冷瑟瑟风中的人”,“一步步隐隐天涯树远雾黄昏”“最恨这逈野悲凉,草黄风无语” “我飘在了风里,飘进了风雨” “叹这样心事悠悠的黄昏与白昼”同样是这样一个雾气蒙蒙,天地茫茫,孤单身影瑟瑟漂泊,思绪重重的景象。但前者是一个男子,后者更像一个美人,前者突出对心上人的思念,后者强调对岁月更替,容颜渐老的慨叹,前者对未来冰雪融化大地回春充满祈望,后者只是一种依望望凄厉厉颤巍巍的残躯感受的悲凉。
所以从歌曲意境上来说,这应该属于姊妹篇。
这里的关键还是第一句后面“man gou yu he de e”很难听出来,我记得在某个帖子里面有人提到过“轭”,查字典,解释为“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可以认为代表“车子、马车”,前面的“gou”,“he”是“沟”“壑”应该无误,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就是一架马车经过长途跋涉,迎着风雪在荒漠中瑟瑟地向茫茫不知目的何处的流放之地前行的景象,这与后面的“一程程水寒山冷瑟瑟风中的人”呼应相当贴切。这样一来,后面“美人来过”,就是指车中被流放之人了,其后的所有感慨都是美人对未来流放生活的一种想象和颤抖。因为这句歌词实在很难听出来,有不少人认为是“额”,那就是“满沟与壑的额”,这也太惨了一点,这样一张脸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面对的,也许是因为我还年轻,等到我也是“满沟与壑”那一天,也许面对这样一张脸也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二、 从语言应用技巧上看
刀郎的部分情歌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我命名为“实词虚用”,就是将一个宾语一般是实体的动词用在情感等“虚”词前面。如《西海情歌》,“从此就别了温柔”,“别”通常后面跟的是“人”,但这里后面跟的却是“温柔”,一个“虚”词;更突出的是“爱象风筝断了线,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拉”正常应该对应于前面的“风筝”,在这里宾语却是“虚词”的“诺言”。这首《牧羊人》中“我见他依望望凄厉厉颤巍巍,扶不住岁月的叹息”跟“爱象风筝断了线,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简直如出一辙,“依望望凄厉厉颤巍巍”本来是形容身躯,“扶”也应该是扶住这个身躯,但这里却用“叹息”来作为宾语,有了更凄凉、更感人的效果。我们很少在其他词作者那里看到语言的这种精妙运用(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从这点看,歌词烙有这么深的刀郎印记,就像一幅山水画留下名家的印鉴题款一般,无疑这应该是刀郎的作品。
刀郎的部分情歌另一个特点是几个意思相近的词叠用,如《喀什葛尔的胡杨》的“我不怕雨打风吹日晒”,我们通常说“风吹雨打”,歌词里面却故意地加上了一个“日晒”,更加强调“我”为爱不顾一切的决心;这首《牧羊人》中的“依望望凄厉厉颤巍巍”使用了同样的手法,呈现给我们一个更加孤单,更加可怜的颤颤残躯,语言运用技巧同样十分高明。当然,在我的感觉中,这种技巧运用也有不成功的例子,如《花瓣下的种子》,“在无言中寂静着沉默”就曾经让我们很无语。不管怎样,这种技巧的运用应该说也是刀式歌词的一个特点。从这点上,我们同样可以判断这首歌的作词是刀郎本人。
刀郎的部分情歌还有一个特点是偶用个别略带生僻感的词。《手心里的温柔》中的“迟暮”,当时就比较难听出来,这首《牧羊人》的“沟壑”“逈野”同样离我们日常用语有些距离,但这点似乎不能认定为刀郎专有技术,只能说是在这点上,《牧羊人》具备了某些刀式歌词的特点,作为一个旁证而已。
以上内容纯属主观臆测,妄言呓语,如有雷同,不胜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