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作为蜀汉核心战略的隆中对存在巨大问题,即所谓“因荆、益二主皆弱,构想战略计策,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结好孙权以为援,继而待天下有变图取中原,成霸业,兴汉室。”根本不可能达成(诸葛亮少孤,其叔父诸葛玄算诸葛亮半个父亲,而刘表是诸葛玄旧友,在诸葛玄死后一直接济诸葛亮一家,这时候刘表还活着诸葛亮就帮着刘备谋划他家业,我只能说这很难评)
说回隆中对本身,交好孙权同时取益州根本不可能达成,在甘宁传,吕蒙传,周瑜传等都多方记载了东吴也欲取益州且早对其有战略规划,甚至在周瑜死后也没停止,而是派孙瑜接手继续攻打益州。而刘备为了自己攻取益州也以放发入林欺诈东吴先背刺背盟,而被发现后拒绝给地补偿也彻底导致了盟约破裂(在刘备欺诈背盟前东吴从来没问刘备要过地,甚至在刘备不让东吴攻打刘彰后还派遣吕岱带兵帮助刘备攻打张鲁诱敌)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乃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奠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
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潺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崔浩论说:“委弃荆州,退据巴蜀……此策之下者也。”
苏洵称:“弃荆州而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社科院研究员朱大渭认为《隆中对》忽视了“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吴国的安顾,孙权对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认为“《隆中对》所言的自秦川、宛、洛北伐,若不是书生议政,纸上谈兵,就只能是以退为进,虚张声势”
教员评论说“其误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