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赵奢吧 关注:684贴子:3,109

回复:大唐开国/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战绩汇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军事生涯代表战役
(1)浅水原之战
对手:薛仁杲
战事结果:胜
-----
(2)雀鼠谷之战
对手:宋金刚
战事结果:胜
-----
(3)洛阳之战
对手:王世充
战事结果:胜
-----
(4)虎牢关之战
对手:窦建德
战事结果:胜
-----
(5)洺水之战
对手:刘黑闼
战事结果:胜
-----
(6)驻跸山之战
对手:高延寿、高惠真
战事结果:胜
—— —— ——
【小结】
6战6胜


IP属地:上海108楼2025-09-19 20:34
回复
    (五)作战地形
    (1)山地
    ①平薛仁杲:于陇山山脉作战
    ②平宋金刚:雀鼠谷山谷地形追杀,在狭窄的山道中击溃敌军
    ③征高句丽:于安市城周边山地地形设置伏兵围歼作战
    ④平王世充:屯兵北邙山
    (2)河流水网
    ①平薛仁杲:自浅水原北岸涉水突击敌阵(泾水)
    ②擒窦建德:虎牢关外,率骑兵渡过汜水冲击敌阵
    ③平刘黑闼:洺水南岸列阵迎敌,交战中发动水攻
    ④奔袭折墌城:兵至泾水河谷,易守难攻之地
    ⑤平王世充:控制黄河水道及沿线渡口
    ⑥平辽东:涉辽水作战
    (3)平原地形
    ①虎牢关之战:渡过汜水于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与夏军展开决战
    ②浅水原之战:自北岸涉水后,于开阔平坦之地与秦军展开决战
    ③介休之战:介休县西,利用开阔平原地形进行骑兵作战
    (4)复合地形
    ①屯兵柏壁:驻扎于峨眉台地之上,北有汾水,南靠山脉,在此地深沟高垒以挫敌军士气


    IP属地:上海109楼2025-09-19 20:35
    回复
      2025-10-12 10:43: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六)兵种指挥
      (1)骑兵
      ①甲骑具装:统率皂衣皂甲的重骑兵部队“玄甲精骑”作战
      ②轻骑兵:统率非重甲的轻骑兵部队作战
      (2)步骑协同
      ①出现在各大战役: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步骑一体,奇正相辅
      (3)间谍部队
      ①决战虎牢:发动间谍打探敌军情报
      (4)攻城部队
      ①围攻洛阳:
      {1}投石车部队:发射五十斤重炮石作战
      {2}强弩兵:以八弓连弩射击作战


      IP属地:上海110楼2025-09-19 20:35
      回复
        (七)指挥战役类型
        (1)心理战
        ①豳州智退突厥:以离间计使敌将帅产生隔阂,通过心理战术不战而屈人之兵
        ②便桥盟约:率六骑赴盟,指责突厥毁约,使敌军心动摇,最终达成议和,再一次不战而屈人之兵
        (2)伏击战
        ①平王世充、窦建德、宋金刚、刘黑闼等各大战役中,多次设置伏兵破敌
        (3)奔袭战
        ①平薛仁杲:在浅水原歼灭敌有生力量后,只率少量骑兵部队奔袭敌军大本营
        (4)野战
        ①平窦建德:虎牢关外,野战溃敌,擒贼擒王
        ②平王世充:洛阳城外,多次野战破敌,杀伤敌有生力量
        ③平宋金刚:介休城外,野战溃敌,彻底解除开国最大危机
        (5)持久战
        ①在平薛仁杲、窦建德、宋金刚、刘黑闼等各大战役中,多次使用坚壁挫锐战术消磨敌军士气,以持久消耗的方式获得战机


        IP属地:上海111楼2025-09-19 20:36
        回复
          (八)贞观之治
          (1)治国理念
          1、如何为君
          ①以民为贵:欲为圣君,需要先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
          ②修身:欲治理天下,必须先加强自身修养,不能贪欲过重,沉溺于声色犬马,贪欲越重,既妨碍国家政务,又损害百姓利益。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贞观政要· 卷一·为君之道》
          2、与魏徵的问答
          ①明君暗君之说:太宗问:“何谓明君暗君?”魏徵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名言名句)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贞观政要· 卷一·为君之道》
          3、与房玄龄和魏徵的问答
          ①创业与守业孰难:太宗问:“帝王基业,创业和守业哪个更难?”房玄龄答“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需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艰苦的战争击败他们,所以创业难。”魏徵答:“新朝崛起,必然开始于上一个朝代的衰败和动乱,推翻昏聩的旧王朝,百姓都拥戴他,四海之内也会归顺他,符合天意,人心所向,得到天下并不困难。然而得到天下之后,君王开始变得骄傲自满,骄奢淫逸,百姓向往休养生息而徭役却毫无休止,民生凋敝而帝王的豪奢之事却不见停息,国家的衰落,都是由这些引起的。由此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赞同魏徵的看法,认为自己和群臣要引以为戒,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贞观政要· 卷一·为君之道》
          4、广开言路
          以古为鉴,望群臣多谏言:太宗对群臣道:“古来帝王治国有兴衰,是因为他们不广开言路,身边的大臣不直言进谏,以致谄媚之人不可一世,最终逐渐走向国破家亡。我身居宫中,不可能事事皆知,你们平时要多进谏,诸位就是我的耳目。勿要以为天下无战事就不再操心国事,所谓天子:治国井井有条,使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治国昏庸无能,使民生凋敝,百姓就会抛弃他,这才是令人畏惧的。”魏徵接话:“自古以来,丢失国家江山,都是因为身在安定环境中忘记忧患,身处太平而忘记祸乱。您还能时时留心治国之道,有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国家一定会长治久安。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您能看出百姓兴亡中所起之作用,与古之圣人所云一般。”由此可以看出,太宗希望群臣能够直言进谏,于是便有了后来唐太宗与魏徵故事的千古佳话。
          【魏徵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IP属地:上海113楼2025-09-19 20:38
          回复
            5、以《礼记》《尚书》之理治国
            ①太宗认为,国家要爱惜、重用有功、掌握筹划治国策略之臣,不计较他们以前的过失。就像古来圣君那样,对功臣心无芥蒂,予以充分的信任。
            延伸理念:《礼记》云:爱护一个人要知道他的恶,憎恶一个人也要知道他的善。其大意为:只看其缺点及过失就将其全盘否定,以至于打上“恶人”标签,如果这样,人们就逐渐不会再做好事,正所谓,宽以待人也;但也不能一味只看重其优点却忽视其缺点。要以中正之道用人。
            ②《诗经》云:古时正直之人发怒,是为了惩处邪恶, 然而现在的权威和刑律,只会助长恶人的嚣张气焰。今天像三皇五帝时那种以天下为公的胸怀做君王的已经不存在了,大禹、商汤为民造福的功业也成为历史。
            延伸理念:《尚书》中说:“爱抚我的人我就拥戴他为帝王,残暴地对待我的人我就当他是仇敌。”荀子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让船沉没。”所以,孔子说:“鱼失去了水就会死,水里没有了鱼却还是水。”所以像唐、虞这样一些圣明的君主都小心翼翼地治理国家,一天比一天谨慎。治理国家怎么可以不深思熟虑呢?
            以上两点,都是太宗和群臣总结出来的治国理念,臣子也好,百姓也罢,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礼记》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若憎而不知其善,则为善者必惧;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然则古人之震怒,将以惩恶,当今之威罚,所以长奸,此非唐、虞之心也,非禹、汤之事也。《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孔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故唐、虞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6、德才兼备者为官
            ①谨慎用人:遴选官员,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官员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天下人都能看见、听见。错用恶人,做恶之人就会越发嚣张。
            ②赏罚分明:论功行赏,能使无功之人退却,论罪惩罚,作恶之人就会受到警戒。
            延伸理念:赏罚尚不可轻易实施,用人就必须谨慎!
            ③选拔人才之说:选拔人才,必须提前查访他们的行为。有德可用,即使他才能有限。可如果错用无德之人,即使他能力再强,也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延伸理念:乱世唯才是举,论才不论德。和平时代,得用德才兼备者为官,任人唯贤是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徵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徵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IP属地:上海114楼2025-09-19 20:38
            回复
              (2)治国举措
              7、任贤用能
              启用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王珪、李靖、李世勣、马周等一批能帮助安邦定国的人才。【具体见《贞观政要·卷二·任贤纳谏》】
              8、废除严刑峻法
              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与弘文馆学士等商讨修订法案,如下:
              ①对于多达五十种的绞刑条款,皆予以废除。
              ②对于犯重罪者,在取消重刑的基础上,改判加重流刑;贬谪流放至三千里外的蛮荒之地,罚做苦役三年。
              【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宽绞刑五十条为断右趾,上犹嫌其惨,曰:“肉刑废已久,宜有以易之。”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9、裁并行政区域
              太宗因各地方人民少而官员多,所以打算改革此弊端。在贞观元年二月,对各行政区进行大量裁撤合并,依照山川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如下:
              一关内道、二河南道、三河东道、四河北道、五山南道、六陇右道、七淮南道、八江南道、九剑南道、十岭南道。
              【上以民少吏多,思革其弊。二月,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IP属地:上海115楼2025-09-19 20:39
              回复
                (天下十道)


                IP属地:上海116楼2025-09-19 20:40
                回复
                  2025-10-12 10:37: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0、裁撤冗官,削减开支
                  当初李渊晋阳起兵,一路南下,为笼络人心,大封官职,多的时候一天要封二千人。而今天下一统,人心归附,就要对这些冗官实行裁撤之举,只留下有真才实干的官员。太宗明白,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使国家达到治理的根本方法,最重要的是审慎用人。因才干授予官职,务必减少官吏的编制。为了增强说服力,太宗引用了《尚书》《诗经》等经典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主张。他认为:“应当实行机构精简,减少官员,使在职人员各自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样就能达到无为而治了。”接着他要求中书令房玄龄等大臣认真考虑并领悟其中的道理,计划出需要的实际官员人数。事后,房玄龄等根据太宗旨意,经过周密的计划,将中央机构所设置文武官员裁撤至只有六百四十三员。以此达到削减开支,逐渐恢复国力的目的。
                  【上谓房玄龄曰:“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命玄龄并省,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又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11、轻徭薄赋
                  太宗“轻徭薄赋”思想是以“富民”,即恢复和发展自耕农经济为其主要经济内涵。起因是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连年苛役民力和横征暴敛,加上隋末唐初时备受压榨的百姓发起农民起义,导致全国各地都爆发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贞观之初,仍然是【貞觀之初,率土荒儉。一匹絹纔得一斗粟,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憂憐之,故人人自安,曾無怨讟。】《唐会要·卷八十三》由此看出,贞观之初,经济萧条,百废待兴。然而百姓知道天子对于他们的境况有所体恤和关心,所以每个人都很安心,没有抱怨的。但对于荒芜的田园,生活凄苦的百姓,太宗在即位后立刻就确定了【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的施政方针,揭示了“轻徭薄赋”的经济目的。数年之后,呈现出【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这便是为后世所称道的“贞观之治”。早在贞观元年的时候,太宗在《赈关东等州诏》中申明【轻徭薄赋,务本劝农,必望民殷物阜,家给人足。】《唐会要·卷十》及至贞观十六年,史载【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由此可见,太宗在主观上一直把“轻徭薄赋”当作促进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一个有力的经济杠杆而加以利用。在积极推行“均田制”的情况下,国家的经济,生产力在经历隋末战乱之后正逐渐恢复。
                  12、体恤民力,叫停封禅
                  贞观六年,此时的太宗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养,使海内承平,天下宁定。国力恢复的同时对外已荡平东突厥,使四夷来朝,并上“皇帝天可汗”尊号,诚可谓登峰造极也。祥瑞也时时显现,国家祥和,五谷丰登。众大臣纷纷上表,请求太宗封禅泰山,太宗然之。但魏徵认为“国家虽然太平,但刚从战乱恢复没多久,不宜行劳民伤财之举”太宗听从了这个意见。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频登。岳牧等屡请封禅,群臣等又称述功德,以为“时不可失,天不可违,今行之,臣等犹谓其晚”。惟魏徵以为不可。太宗曰:“朕欲得卿直言之,勿有所隐。朕功不高耶?”曰:“高矣。”“德未厚耶?”曰:“厚矣。”“华夏未安耶?”曰:“安矣。”“远夷未慕耶?”曰:“慕矣。”“符端未至耶?”曰:“至矣。”“年谷未登耶?”曰:“登矣。”“然则何为不可?”对曰:“陛下功高矣,民未怀惠。德厚矣,泽未旁流。华夏安矣,未足以供事。远夷慕矣,无以供其求。符端虽臻,而罻罗犹密。积岁丰稔,而仓廪尚虚。此臣所以切谓未可。臣未能远譬,且借近喻于人。有人长患疼痛,不能任持,疗理且愈,皮骨仅存,便欲负一石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除其疾苦,虽已乂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窃有疑。且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戎狄,示以虚弱?竭财以赏,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夫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贞观政要·卷二·任贤纳谏》


                  IP属地:上海117楼2025-09-19 20:41
                  回复
                    13、三省六部办公流程的改革
                    (一)唐初三省六部及其具体分工·流程
                    (1)中书省
                    中书省为决策机构,凡皇帝颁行诏令或提出军国大事改革大方向,都要先经过中书省商讨后再行拟定。在起草诏令时,除中书令、中书侍郎审定外,5名中书舍人在国事的决策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讨论后,提出各自意见,是为“五花判事”,再将各自意见撰写成文书送中书侍郎和中书令进行审核,审核完毕送门下省驳议认可后,正式拟定诏令,由皇帝用册书、制书和敕令等文书形式颁行(简称“圣旨”)。诏令自中书省出,由此可得出结论:中书省为唐中央政府最高决策机关。
                    【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审议机构,中书省所起草诏令,在正式颁行前,必须先经过门下省审议,如在审议中发现所起草诏令有不合理处,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而主管并负责此事的官员,为给事中。
                    (3)尚书省
                    尚书省为国家行政事务最高的执行机构。在尚书省总管下,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军政大事,如下:
                    ①吏部尚书:掌管国家官吏的遴选、勋封、考课等事
                    ②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人口、赋税、钱粮等事
                    ③兵部尚书:掌管全国武选、地图、车马、兵器甲杖等作战时所用物资、出征时所用虎符发放收回等事
                    ④礼部尚书:掌管礼仪、纳贡等事
                    ⑤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律令、刑法、囚徒、关津等事
                    ⑥工部尚书:掌管全国百工、屯田、山泽等事
                    ----------
                    总结:唐三省机构,不但分工明确,三省之间合作也很紧密。


                    IP属地:上海118楼2025-09-19 20:42
                    回复
                      唐初中央政府办事流程图如下:


                      IP属地:上海120楼2025-09-19 20:42
                      回复
                        (二)政改·政事堂办公
                        贞观年间,太宗创立政事堂,供宰相们议事和办公。其目的在于加强三省之间的互相合作,特别是决策机构中书省和审议机构门下省之间的合作,发挥宰相们的作用。贞观初年,太宗就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过这么一段话,如下:
                        【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因此,太宗决心改变这种“亡国之政”,于是创设政事堂。…..由此加强三省办事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合作,如下:
                        (1)入政事堂议政的“宰相”们
                        ①三省长官: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射。
                        ②加衔参政者:皇帝为分权制衡或提拔人才,会给其他他认为合适参政的官员加上“参知政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使其也能进入政事堂参加讨论军国大事,成为宰相团队的一员。
                        (2)政事堂运作机制
                        ①集中讨论→走办事流程:贞观时期,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凡属军国大事和刑事重大案件,都要经过上述宰相们在政事堂讨论,讨论完毕再回各自部门,拟定诏敕走审核流程。然后奏闻,最终由皇帝裁决,之后正式颁行。该部门的设立,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重要渠道。
                        PS:说白了就是先集中讨论,再走相关流程。
                        ②执笔制度:宰相们在政事堂议政时,实行轮流“秉笔”或“执笔”的制度,轮值的宰相称为“执政事笔”,相当于首席宰相或会议主席,负责主持政事堂会议、汇总记录,并在需要时代署文书。
                        (3)政事堂制度的意义
                        ①提高行政效率:让宰相们先在一起商量好,避免了中书、门下两省之间因意见不合而导致的公文往返扯皮,耽误事。
                        ②相权和皇权的平衡:一方面,它赋予了宰相群体集体决策的权力,形成了对皇权的一定制约;另一方面,皇帝通过加授“同三品”等职衔安排亲信进入政事堂,也有效地防止了权臣(特别是原来的三省长官)专权,巩固了皇权。
                        总结:太宗的政治革新归结到一点,就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广开言路,使臣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他在“群谋”的基础上,把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上,加强皇权。


                        IP属地:上海121楼2025-09-19 20:43
                        回复
                          改革后政事堂办事流程图如下:


                          IP属地:上海122楼2025-09-19 20:43
                          回复
                            附:三省编制
                            1、中书省
                            【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行。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五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脩补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脩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之节。】《新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
                            2、门下省
                            【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门下省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书令史四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能书一人,传制二人,亭长六人,掌固十四人,脩补制敕匠五人,装潢一人。起居郎领令史三人,赞者六人。武德三年,改给事郎曰给事中。)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掌录天子起居法度。典仪二人,从九品下。掌赞唱及殿中版位之次,侍中版奏中严、外办,亦赞焉。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开阖之节,奉管钥而出纳之。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新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
                            3、门下省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掌付诸司之务,举稽违,署符目,知宿直,为丞之贰。及承务郎各一人,而废左右司。都事各六人,从七品上;主事各六人,从八品下。吏部考功、礼部主书皆如之。诸司主事,从九品上。(有令史各十八人,书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长各六人,掌固各十四人。)】《新唐书·卷四十六·志第三十六》


                            IP属地:上海123楼2025-09-19 20:44
                            收起回复
                              2025-10-12 10:31: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九)军事生涯斩获
                              (1)大鱼数
                              1、受降
                              ①兵徇西河:1+{郡司法书佐朱知瑾等}
                              ②折墌城迫降薛仁杲:1{仁杲计穷,己酉,出降}
                              ③介休之战:3+{敬德与寻相、王赤龙等}
                              ④洛阳迫降王世充:1{世充惧,率其官属二千余人诣军门请降,山东悉平}
                              ⑤驻跸山之战:2{延寿、惠真率十五万六千八百人请降}
                              2、生擒
                              ①慈涧之战:1{获其左建威将军燕琪}
                              ②北魏宣武帝陵之战:1{擒其冠军大将军陈智略}
                              ③洛阳城外战:1{获其骑将葛彦璋}
                              ④板渚伏击战:2{获其骁将殷秋、石瓒以归}
                              ⑤虎牢关之战:4+{秦王世民囚窦建德、王琬、长孙安世、郭士衡等至洛阳城下}}
                              3、击杀
                              ①出柏壁侦查敌情:1{射殪其骁将}
                              ②洛阳迫降王世充:10+{收世充之党罪尤大者段达、王隆、崔洪丹、薛德音、杨汪、孟孝义、单雄信、杨公卿、郭什柱、郭士衡、董睿、张童儿、王德仁、朱粲、郭善才等十馀人斩于洛水之上}
                              —— —— —— —— ——
                              1、击杀:11
                              2、生擒:9
                              3、受降:8
                              ☆大鱼数总计:【28】


                              IP属地:上海124楼2025-09-19 2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