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看
以前,英国对游民抓就用鞭子抽,然后强迫劳动。逃走一次,用烙铁印个V字(Vagrant,流浪者或乞丐);逃走两次,割掉右耳;逃走三次,斩首。
英国不允许乞讨,也不允许施舍给乞丐。
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才允许对没有收入的老人、妇人、儿童进行救济。跟中国差了500年左右。
到了晚清,中国国力衰弱,还有赔不完的款,官方什么福利都消失了,只能靠民间互助。
而英国恰恰相反,它有钱搞福利了,1908年,英国制定了退休金(养老金)制度。
二战后,英国连续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国民卫健服务法》、《家庭补助法》、《新救济法》等法案,为后来的“福利国家”打下了基础。
德国之前就已经建立了相当不错的福利体系,连汽车都在计划之内。
KdF汽车(KdF-Wagen),也叫人民汽车,也是大众甲壳虫的前身。
战后德国分成两半,西德遮遮掩掩地复制纳粹德国的福利制度,东德则复制苏联。
英国和瑞典的福利体系,一直领先于欧洲其它国家,后来北欧国家都赶了上来。人少钱多,生活乐无边。
但都是高福利,高税收。那有没有例外的国家?有啊,沙特、科威特这些土豪,但它们一般不被称为“福利国家”,因为它们不能代表资本主义。
“福利国家”一般四个指标:高水平的工资收入、高水平的衣食住行、高水平的卫生环境、高水平的治安环境。
“福利国家”这个名称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纳粹德国。
二战期间,英国宣传机构天天在琢磨,怎么美化英国,丑化德国?
从1933年到1941年,德国不仅建立了全国性的福利网,而且超过了当时被认为社会福利最好的英国,连德国家庭妇女都有免费的健身课、音乐课、舞蹈课。冬天、夏天还有不同的度假项目。
对英国来,制度的胜负甚至比战争的胜负更重要。否则,欧洲人心很难团结在盟军一边。
但英国宣传机构并没有琢磨出一个简单明了的方案,结果在1941年,英国大主教坦普尔却找到了灵感。
他发现,Welfare(福利)和Warfare(战争)这两个单词,无论是字母还是读音都非常相似。
因此,他建议内阁将英国称“Welfare State”(福利国家),而德国则称为“Warfare State”(战争国家)
丘吉尔非常满意,大主教你他娘的还真是个人才。
然后英国电台、报纸、出版物纷纷强调“Welfare State”和“Warfare State”,成功地让大家对德国的印象只有战争,没有福利。
2025年8月23日,德国总理默茨在下萨克森州举办的基民盟党代会上语出惊人,他说:以我们当前的经济产出,已无法维持现有的福利国家体系。
而巴伐利亚广播(BR24)等德媒在十天之前就已指出:德国福利国家体系似乎濒临崩溃,正处在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一旦临界点被突破,一切都无可挽回。
如果连德国都撑不住,那么欧洲其它“福利国家”也很难维系下去。
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周报道,2025年,德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在上升,社会福利支出却在急剧增加,而许多福利金领取者并非德国公民。
这帮毫无价值的骗子,还在折腾欧洲。
默茨还打算提名冯德莱恩出任下届德国总统。一个首鼠两端的总理,加一个裸官总统,德国未来可期。
不过,德国底子厚,城市中产阶级的痛感还不强烈。
再等等,等到啃光老本,等到一个面包卖50万马克的时候,德国才会疯起来。
关于福利的概念、体系、内容,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诸子百家就有很多社会福利思想,唐朝建立了社会福利网,宋朝进一步完善。像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各地就有了居养院。臣民年龄在50岁以上,每日可向官府领米、豆一升,支钱十文,每五日一发放。高龄者待遇更为优厚。婴幼儿也可以得到居养院的照顾。北宋和南宋都颁发了《胎养令》,照顾那些不能自存的有小孩的妇人,赐之以谷。
南宋晚期还有慈幼局,专门收养孤儿,时间最长可以15岁。还有为看不起病穷人设立的剂药局(廉价药),还有漏泽园(殡葬无主尸骸)……但宋朝偏文,军备不振。元朝的社会福利就弱了很多,到了明清又恢复。


以前,英国对游民抓就用鞭子抽,然后强迫劳动。逃走一次,用烙铁印个V字(Vagrant,流浪者或乞丐);逃走两次,割掉右耳;逃走三次,斩首。
英国不允许乞讨,也不允许施舍给乞丐。
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才允许对没有收入的老人、妇人、儿童进行救济。跟中国差了500年左右。
到了晚清,中国国力衰弱,还有赔不完的款,官方什么福利都消失了,只能靠民间互助。
而英国恰恰相反,它有钱搞福利了,1908年,英国制定了退休金(养老金)制度。
二战后,英国连续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国民卫健服务法》、《家庭补助法》、《新救济法》等法案,为后来的“福利国家”打下了基础。
德国之前就已经建立了相当不错的福利体系,连汽车都在计划之内。
KdF汽车(KdF-Wagen),也叫人民汽车,也是大众甲壳虫的前身。
战后德国分成两半,西德遮遮掩掩地复制纳粹德国的福利制度,东德则复制苏联。
英国和瑞典的福利体系,一直领先于欧洲其它国家,后来北欧国家都赶了上来。人少钱多,生活乐无边。
但都是高福利,高税收。那有没有例外的国家?有啊,沙特、科威特这些土豪,但它们一般不被称为“福利国家”,因为它们不能代表资本主义。
“福利国家”一般四个指标:高水平的工资收入、高水平的衣食住行、高水平的卫生环境、高水平的治安环境。
“福利国家”这个名称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纳粹德国。
二战期间,英国宣传机构天天在琢磨,怎么美化英国,丑化德国?
从1933年到1941年,德国不仅建立了全国性的福利网,而且超过了当时被认为社会福利最好的英国,连德国家庭妇女都有免费的健身课、音乐课、舞蹈课。冬天、夏天还有不同的度假项目。
对英国来,制度的胜负甚至比战争的胜负更重要。否则,欧洲人心很难团结在盟军一边。
但英国宣传机构并没有琢磨出一个简单明了的方案,结果在1941年,英国大主教坦普尔却找到了灵感。
他发现,Welfare(福利)和Warfare(战争)这两个单词,无论是字母还是读音都非常相似。
因此,他建议内阁将英国称“Welfare State”(福利国家),而德国则称为“Warfare State”(战争国家)
丘吉尔非常满意,大主教你他娘的还真是个人才。
然后英国电台、报纸、出版物纷纷强调“Welfare State”和“Warfare State”,成功地让大家对德国的印象只有战争,没有福利。
2025年8月23日,德国总理默茨在下萨克森州举办的基民盟党代会上语出惊人,他说:以我们当前的经济产出,已无法维持现有的福利国家体系。
而巴伐利亚广播(BR24)等德媒在十天之前就已指出:德国福利国家体系似乎濒临崩溃,正处在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一旦临界点被突破,一切都无可挽回。
如果连德国都撑不住,那么欧洲其它“福利国家”也很难维系下去。
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周报道,2025年,德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在上升,社会福利支出却在急剧增加,而许多福利金领取者并非德国公民。
这帮毫无价值的骗子,还在折腾欧洲。
默茨还打算提名冯德莱恩出任下届德国总统。一个首鼠两端的总理,加一个裸官总统,德国未来可期。
不过,德国底子厚,城市中产阶级的痛感还不强烈。
再等等,等到啃光老本,等到一个面包卖50万马克的时候,德国才会疯起来。
关于福利的概念、体系、内容,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诸子百家就有很多社会福利思想,唐朝建立了社会福利网,宋朝进一步完善。像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各地就有了居养院。臣民年龄在50岁以上,每日可向官府领米、豆一升,支钱十文,每五日一发放。高龄者待遇更为优厚。婴幼儿也可以得到居养院的照顾。北宋和南宋都颁发了《胎养令》,照顾那些不能自存的有小孩的妇人,赐之以谷。
南宋晚期还有慈幼局,专门收养孤儿,时间最长可以15岁。还有为看不起病穷人设立的剂药局(廉价药),还有漏泽园(殡葬无主尸骸)……但宋朝偏文,军备不振。元朝的社会福利就弱了很多,到了明清又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