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吧 关注:4,864,116贴子:15,855,608
  • 0回复贴,共1

真真老老粽子:百年匠心传承,一口尝尽江南风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真老老粽子:百年匠心传承,一口尝尽江南风雅
在嘉兴这座被江南烟雨浸润的古城里,藏着一段跨越近百年的粽子传奇。当晨曦掠过南湖的碧波,穿过月河老街的青石板路,一家名为“真真老老”的粽子铺子,正用缕缕粽香续写着嘉兴粽子的文化密码。

一、从张家弄到全国:三代人的匠心坚守
故事始于1939年的嘉兴张家弄。这条不足四百米的石板街,曾因数家粽子铺的林立而名动江南。冯昌年,这位被后世尊为“嘉兴粽子之父”的匠人,在此创立了“真真老老合记五芳斋”。尽管岁月动荡,冯氏家族始终守护着这门手艺。1993年,冯昌年之子冯月明重启品牌,将散落民间的制粽技艺重新凝聚;2003年,第三代传人邵建国以现代企业制度重塑传统,带领真真老老完成从手工作坊到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蜕变。
如今,真真老老坐拥12万平方米现代化生产基地,日产150万只粽子,却始终恪守“七真古法”:东北糯米需经古法浸米,箬叶必选800米高山野生的清甜叶,馅料坚持自熬高汤、自炒豆沙。这种对传统的坚守,让每一颗粽子都承载着白莹如玉的江南记忆。
二、非遗技艺×科技创新:老字号的破局之道
在真真老老的生产车间,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上演。邵建国带领团队攻克三大技术难关:
粽叶清洗自动化:自主研发无菌处理装置,解决野生箬叶大小不一的清洗难题;
半成品封闭输送:自熬高汤通过管道直达生产环节,避免人工污染;
自动灌装系统:国家专利设备精准控制馅料,工人仅接触粽叶外表面,实现“全程原料不沾手”。
这些创新让真真老老成为粽子行业唯一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更令人惊叹的是“小金袋”锁鲜技术——通过常温锁鲜工艺,将开锅粽的鲜香封存12个月,颠覆传统真空包装的口感局限。当同行还在模仿嘉兴粽的形态时,真真老老已用科技重新定义了新鲜。

三、文化博物馆里的活态传承
走进全国首家粽子文化博物馆,仿佛踏入时空隧道。展柜里,1939年的老账本、冯昌年用过的裹粽竹刀、民国时期的广告画,无声诉说着百年沧桑。但真真老老的传承绝非静止的标本:
百粽宴:连续14年举办民间制粽大赛,今年更吸引全国百余位达人参赛,灵芝人参粽、咸香三重粽等创意作品层出不穷;
非遗工坊:与高校共建“粽香廉韵”教育基地,用“选好糯米如守初心,扎紧粽绳似立规矩”的生动比喻,让廉洁教育扎根传统;
跨界联名:与王老吉推出“一举高粽”高考礼盒,与煌上煌共推卤味粽子,让古老技艺焕发年轻活力。
正如邵建国所言:“真正的传承,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博物馆二楼的菖蒲雅集上,市民们投壶、射五毒、套圈,孩子们在玩乐中触摸端午的仪式感。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让真真老老不再是简单的食品品牌,而成为江南文化的活态载体。

四、从嘉兴到世界:一颗粽子的全球化旅程
当煌上煌并购真真老老部分股份,这家老字号正式踏上全球化征程。其自主研发的粽类生产设备远销海外,传人高汤粽系列更成为海外华人寄托乡愁的“舌尖上的中国”。在迪拜、新加坡的超市货架上,贴着“古法嘉兴粽”标签的真真老老粽子,正用8小时熬制的高汤滋味,讲述着中国故事。

结语:真传不朽,老而弥新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真真老老的百年征程恰似一颗粽子:箬叶是传统的外衣,糯米是匠心的内核,而创新则是那根扎紧一切的粽绳。从张家弄的炉火到国家级非遗工坊,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这家老字号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固守灰烬,而是让火种永远燃烧。
此刻,若你剥开一颗真真老老的高汤传人粽,那白莹如玉的糯米间,藏着的不仅是软糯鲜香,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凝视,与面向未来的无畏勇气。


IP属地:贵州1楼2025-08-26 19: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