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笔生花》
这十多天来,每天吃完晚饭便关闭电视电脑,一盏灯,一杯茶,一本<笔生花>。至十一二点,才不得已依依不舍合卷入眠(每日需赶在七点出门上班,我生来又不太能耐得住更深疲倦的,所以不能太晚睡),前几年就因为年年进修专业书,再加上年长而黑眼圈渐深。这些天更是旧患难拔,新肿又添。虽如此,始终不忍一日早睡,辜负此书,尤其现已阅到曾经遗缺了近十年的中集,更是激动不已。
唉!《笔生花》,我现已读完一小半(800多页)(共上中下相加1500多半吧)。《笔生花》的出场人物是远远超过《再生缘》的,所以这就要求作者具备剪裁布局更为妥善的技能的同时,又能兼顾无论是情节也好,人物性格刻画也好的首尾连贯的大手笔。我这次重读,一来古典文学史学水平较比当年高出很多,所以不至于有如当年读时时时皱眉,不解其意,或是一知半解,乃常常败兴,再加上自从发现是三本缺一的,最后一本更是草草带过的的阅读方式(反正缺中集很多内容,看也看得很囫囵吞枣,再加上最后一本的情节大都为姜德华复妆归嫁后如何为其夫纳妾和乐深闺以及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为其父祷告求子之类,现代人视之为无聊败笔的内容,读来无多大乐趣。)而这次是很仔细看的。我年龄阅历增长,复以多年来惯用的方法(即逐字逐句从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意图与历史文学相呼应,以便从中吸引知识养料)。
唉!好一部处处以女性自怨自艾为主的书啊!此时的我不仅没有当年因为偏爱《再生缘》而恨邱心如乃迁怒《笔生花》的心境(毕竟现在思想成熟了),反而对《笔生花》的人物有了几许同情。这里面的女性,总体来说不论美丑慧拙身份高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女性的典范(书上比比皆是,无不各具花容的基础上,多的是才德美貌兼备的人物),一类则是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异类。如果说陈端生因为偏爱女性,所以在她的笔下女子无论才貌都胜出男性的,甚至连少华都是一副女孩子的容貌。她的深爱女性,观察入微,甚至在有些很小的情节,很小的人物上都能做到寥寥几笔,栩栩如生:如江三嫂与瑞柳的抢水战,如瑞柳与孟府众婢欢宴。相比较她对女性的描写细微,在她的笔下,大奸大恶的女性是绝无存在的。即使是写刘燕珠,她的性格中有善妒的一面,也有贤惠的一面(生前尊敬太后,恩爱夫主,孝父母爱幼弟,临死前还重托成宗对她母家要格外包涵,后来刘家满门抄斩时芳魂还托梦给长华,为一家恳求宽大。)顺便提一句,现代人只看到少华为了燕玉登门,便如何如何辜负丽君与映雪,却忽略了当时少华的处境与当时的环境中,饶了刘家一门是从帝后到少华父母都授意的事情,而且现代人的偏激以为少华如何负心,岂不知古代多少历史,两家同是望族,冰火不同炭,有你没我,有我没你,这种情况对整个朝野都不是好事。皇甫敬一家宽容刘家,并代为保本此事上合君心,下又落得一个不计前赚,以德报怨宽厚仁爱的王爷的美名,再下一层又适逢少华非丽君不娶,丽君又生死未卜,要想很快娶媳抱孙的话,要求少华另外纳妾是根本行不通的,正好这时来了那当年就是少华自己面定终身的刘燕玉,且刘燕玉为少华一年多来又付出那么多,于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少华扪心自问自己也过意不去,于是我看到:如果说丽君的脱靴吐血四面楚歌是整个社会造成的,那么在这一情节中少华的四周又是什么?是什么令他不得已违三年之约的呢?君后命,父母令,佳人一片真情。这种种促成。唉!就算是这样,他还能只挂名不成亲,只拜堂不同房。已经难得了。)话归正传,而《笔生花》的作者笔下便多出许多恶形恶状的甚至是一无是处的不良的女子来:如女主人公姜德华的大姐夫吴家的成妾,又怪又丑又刁钻凶恶(污言诬陷九华,九华夫吴公子实在看不过去,代为争辩了几句。一言不合,甚至会窜上去将吴公子又撕又打,打倒在地弄得斯文人叫救命。这是何等的丑态百出,竟然还仗着吴老爷溺宠,当着全家人历历在目的情况下,瞪眼说是公子打她?!!还把肚里的胎(根本是胡说的鬼胎)给打掉了!),又如姜德华大姐的生母花映玉,也是一个惯会装娇弄事,挑拨是非,每每恶言凶形欺辱正室甚至是太夫人,事后还在姜父面前充好人),又如文少霞长嫂步静娥的继嫂粗鄙自私,又如男主人公文少霞的妾沃良规无法无天。又如文璟之妾楚春漪娇矫不逊,又如楚春漪之嫂暴虐残酷。等等等等。女性是这样,男性更是忠的则是一味忠,奸的则无恶不作。唉!这样安排人物性格虽然太过脸谱化,(这点也绝大都古典小说弹词故事人物的刻画相仿,而这点也是〈再生缘〉作者的高超之处,看端生笔下的成宗,有他值得称赞的好,却也有他的性格局限。而对刘奎璧刘捷这两个通敌卖国图谋他人妇陷害忠良的大恶人的性格发展描写,更是一步步开展,先只是自私骄傲的性格却随着情节发展一步步坠入深渊。生动真实,可信可叹。陈端生高明啊!试想如果换个其他人来创作,还不是照搬忠奸分明的老模式啊!这种描写也是几百年来〈再生缘〉的艺术成就超出凡品的众多原因中之一。)。不过细想来也难为邱心如这样一位封建朝代的年轻女性。而且尤其悲惨的命运加诸于她身上的是无尽的苦难,夫母两族不是人逝即是家道一落千丈,更加上生儿愚蠢加早逝,夫无才且薄于情义,而堂上翁姑更是羞其家败,再加上大家族人多口杂,用她自己的话说“群小讥妒,每进馋言,常寻是非。”唉!这些我倒能从姜德华大姐姜九华出嫁后,生活如坠无底黑渊,真个是千般苦万种冤孽中能窥一斑。又能从步静娥未嫁前在其继兄嫂手上过活时,几近受虐而死的苦状体味其作者自己的辛酸。其实作者每每写到这几位时,又何曾不是寄希望于以书中良药慰自身百年创伤,何曾不是一边写一边无异自舔伤口:盼作书人还如书中人,能苦尽甘来,眼前梦幻不过是命中注定,是天上神仙对各人的考验,好事本多磨,终有日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后,能得成正果。贤者兴,奸者遭天谴。只争来迟与来早。也许这也正是促成邱心如其本人在真实生活的无边痛苦中不屈不挠,以非凡的毅力与耐心,历三十年终成完篇的重大精神支撑力之一吧。
唉!这本书,我觉得其中女性的悲惨命运远过于<红楼>的情节,举例说吧,(也不用举几位主要小姐的命运,只说一个相比较容易被人忽略的人物)即姜德华的生母莫夫人,出身是名门望族,其妹嫁山东巡府(谢春溶与谢雪仙的生母),其兄莫太常任杭州高官。生性贤德温顺却偏懦弱,知书达礼,上孝婆,下爱姑。主中馈,辅东君。这样一位贤人,只是因为成婚几年无所出,自觉自愿为夫君纳美妾,且一动作就同时纳了两位,花映玉(德华大姐九华母)与柳含烟(德华二姐玉华母)。(十几年后又主动为夫寻了第三妾燕梦兰),当莫夫人生德华时,先有仙梦相告,后有异彩满室,众人皆惊皆赞,可是仅仅因为莫夫人知道生下的是个女儿,却珠泪涟涟,连死的心都有,全家暗想:“再好,再奇,也不过是个女儿罢了。”封建朝代生一个好女儿远比不上生一个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的坏儿子。(唉!这是什么论调啊!却也是几千年来的正统观点啊!)。而不体意的醉酒丈夫更是进门时便嚷嚷:“又生个女儿啊!我家从此不愁寂寞了,可开瓦窑了。”(只看这几句,透过字里行间,(其名门之女,富家正室还是如此遭遇)封建女性的卑微地位与可怜生世令人嗟呀,任是才德美色,不是充作生育的工具便是泄欲的玩物,无不使人顿生沉重与辛酸啊)二妾中,柳妾是书香门出,又见主母性好,自是甘于下陈,一家本倒也和谐。可恨花氏,本是个坏人,又见太夫人夫人皆好性,夫君又恃才傲物,迂腐贪杯,吃软不吃硬的人物,便登鼻子上脸,又仗着自己生下的是长女,更是不得了,时时挑衅,种种劣迹。甚至在姜家落难时,逐走莫夫人,自作主张收继子,侵占家财,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甚至差点气死姜母。就是这样一个恶妾,当事发后,还理直气壮地辱骂大房:“大家都嫁一个丈夫,有什么大小。我好歹也侍候老爷二十年了,还生了长千金。你算什么东西,不过是大家一样,一房一个女孩儿罢了。”(看到这里,唉!虽然恨花妾太恶,但看到莫夫人无语,虽然是夫人生性柔弱,但这悲剧也不正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吗?!)何况看过上集的人都会知道:姜门无子是为什么?当莫夫人诚意拈香斋戒,早惊动玉帝,于是查问根源,姜门先祖屡有积善,而太夫人莫夫人更是贤良,不该无后的,查来查去,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正是那个看似最无辜的姜父,曾经醉酒误公事,且生性太过恃才有损自家福泽,才天命无子绝后的呀!啊!如此看来,那莫夫人岂不是太冤枉了。自责了一生,委屈了一辈子,被上下责怨了一辈子,原来是被天报连累至此,而二十多年来,还得受花妾这个奸妇(老爷他这个罪魁祸首的仗势欺人的爱宠)的时时欺侮!!!真是莫大的讽刺与悲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