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讨论“数学之美”的文章反应热烈,有小伙伴提出了仅从数学的抽象纯粹概念中,仍然能感受到简洁和严谨从而能感知美,这似乎已经能反驳到我的基础核心观点:抽象和纯粹的概念人们是难以感知美的。于是我继续进行细思,察觉到“数学之美”与艺术美风景美等直观感受貌似并不是一个东西。所以,这篇帖子重点不在数学是否美,而是从语言角度和心理角度来分析“美”到底是什么,讲述“美”这个语言符号是如何被人们滥用,甚至是“意淫”的。
首先我直接下一个能让吧里搞文学创造的哲学愣头青血压上升直跺脚的终极暴论:
——美就是愉悦感。
哲学愣头青:美是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愉悦感就是感知到事物的美后产生的。
我:不,美就是愉悦感,愉悦感就是美,人们把从事物里获得的愉悦感说成了“美”。
哲学愣头青:握***你这个庸俗的人你懂个屁什么叫美。
我:我还能说你只是把愉悦感意淫成“事物之美”,这种行为能让你获得更大的愉悦感,所以你十分乐意这样说。
下面开始论证为什么美=愉悦感
证据1:能提供愉悦感的东西你可以说它是美的,不能提供愉悦感的东西你就无法说它美。
例如很漂亮的画能给你提供非常大的愉悦感,你能说它很美。但是你被人捅了一刀你无法说它美,因为这种行为不能给你带来愉悦感。但如果你是个变态,捅你一刀给你带来疼痛之余还能带给你强烈的愉悦感,你就可以说这种行为是美的。
再以画来举例,你说毕加索的画看上去丑不拉几,但是它仍然有艺术之美。这是因为“画作”不能带给你愉悦感,所以你能够说他不美;但是你了解到毕加索的创造构思以后,感知美的对象发生了改变,改变到“作者构思”之上,这给你带来了愉悦感,所以你能够说这幅画是美的。
证据2:不同事物对你带来的愉悦感不一样,你对它们的美的评价就不一样
用数学试卷举例子,你面对一份接近满分的试卷考了全年级第一,这让你觉得相当愉悦,因此你可能会认为这份试卷是你近来见到过的最美的东西,连自己有些写得歪歪扭扭的数字都显得特别美;但是你考了个三四十分试卷全是交叉,会让你感觉相当不愉悦,你就会觉得数学试卷美美美美个屁,还是回家玩手游更美。
证据3:既然“美”是愉悦感,当你心情是“非常不愉悦时”,你很难感知事物的美。甚至你可以人为抑制对事物的愉悦感,从而不怎么觉得美。
你心情相当郁闷时,你会很难从其他事物获得愉悦感,你就难以说你看见的事物美,甚至认为你看见的事物都不美,看见什么都让你觉得厌烦。
而人为抑制事物的愉悦感,例如你在坚持己见说某个东西不美时,别人把美的部分展示给你看,你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对美的部分仍然指指点点,强行抑制了它带来的愉悦感,从而你就不觉得那么美。但如果你事后平心静气不再抑制它带来的愉悦感,你就会说“其实它的确是美的”。
以上内容论证了美为什么等于愉悦感,所以我能对所有形容成“美”的事物都能作出解释:你的今天感到很愉快,所以你能说“心情美美哒”;好的食物能提供高的愉悦感,所以你能说它们是“美食”;你听到好听的音乐让你很愉悦,所以你能说它们是“美声”/“美乐”;你觉得性是世界上最能带来愉悦感的事物,所以你能说sex是最美的,等等。
因此,“美”这个语言符号只是“愉悦感”的另一种语言表达,本质上跟愉悦感是同一个东西!
这时候吧友A站出来了说:不对啊!有的能提供愉悦感的事物我仍然不能说美,例如按摩,运动过后等行为虽然能给我带来很多愉悦感,但是我不觉得它们美啊!
我:这是因为人们没有“说习惯”它们是美的。尽管假设你到现在能很艰难地接受美=愉悦感的观点,但是这仍然不能说美是“意淫”出来的,接下来我从语言角度来分析“美”是如何离谱地被滥用的。
人们对能提供愉悦感的事物,没有“说习惯”它是美的,人们仍然难以说它是美的,例如上面的按摩/运动过后等例子;但是人们对于不能提供愉悦感的东西,只要有“说习惯”它是美的,即使当事人不能感知那个东西美与不美,他仍然很可能说它是美的!
例如面对数学,有的人会说“我数学很差不太能感受到美,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美的,感受不到美我的水平不好的原因罢了”。这就踏马的离谱,这个人只是听身边人“说习惯”数学是美的,纵使自己不能感知到美,他仍然会认为数学美!
“人云亦云”是一个具有普遍性人类语言行为。纵使你不用感觉到美,你仍然可以认为它是美的,只仅仅是你“听到”很多人这样说,所以你就会跟着别人这样说。
按照这人云亦云的语言行为来分析,能提供愉悦感的事物你不觉得美,只是你没有“听过”很多人说它们是美的;假如大家都说它们是美的,你也很可能会说它们美!
讲述以上的语言行为机制过后,仍然无法充分表达我对“美”字这个滥用程度的高山仰止之情,接下来我继续来论述“美”这个文字符号到底有多大威力。
(文章接下面评论)
首先我直接下一个能让吧里搞文学创造的哲学愣头青血压上升直跺脚的终极暴论:
——美就是愉悦感。
哲学愣头青:美是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愉悦感就是感知到事物的美后产生的。
我:不,美就是愉悦感,愉悦感就是美,人们把从事物里获得的愉悦感说成了“美”。
哲学愣头青:握***你这个庸俗的人你懂个屁什么叫美。
我:我还能说你只是把愉悦感意淫成“事物之美”,这种行为能让你获得更大的愉悦感,所以你十分乐意这样说。
下面开始论证为什么美=愉悦感
证据1:能提供愉悦感的东西你可以说它是美的,不能提供愉悦感的东西你就无法说它美。
例如很漂亮的画能给你提供非常大的愉悦感,你能说它很美。但是你被人捅了一刀你无法说它美,因为这种行为不能给你带来愉悦感。但如果你是个变态,捅你一刀给你带来疼痛之余还能带给你强烈的愉悦感,你就可以说这种行为是美的。
再以画来举例,你说毕加索的画看上去丑不拉几,但是它仍然有艺术之美。这是因为“画作”不能带给你愉悦感,所以你能够说他不美;但是你了解到毕加索的创造构思以后,感知美的对象发生了改变,改变到“作者构思”之上,这给你带来了愉悦感,所以你能够说这幅画是美的。
证据2:不同事物对你带来的愉悦感不一样,你对它们的美的评价就不一样
用数学试卷举例子,你面对一份接近满分的试卷考了全年级第一,这让你觉得相当愉悦,因此你可能会认为这份试卷是你近来见到过的最美的东西,连自己有些写得歪歪扭扭的数字都显得特别美;但是你考了个三四十分试卷全是交叉,会让你感觉相当不愉悦,你就会觉得数学试卷美美美美个屁,还是回家玩手游更美。
证据3:既然“美”是愉悦感,当你心情是“非常不愉悦时”,你很难感知事物的美。甚至你可以人为抑制对事物的愉悦感,从而不怎么觉得美。
你心情相当郁闷时,你会很难从其他事物获得愉悦感,你就难以说你看见的事物美,甚至认为你看见的事物都不美,看见什么都让你觉得厌烦。
而人为抑制事物的愉悦感,例如你在坚持己见说某个东西不美时,别人把美的部分展示给你看,你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对美的部分仍然指指点点,强行抑制了它带来的愉悦感,从而你就不觉得那么美。但如果你事后平心静气不再抑制它带来的愉悦感,你就会说“其实它的确是美的”。
以上内容论证了美为什么等于愉悦感,所以我能对所有形容成“美”的事物都能作出解释:你的今天感到很愉快,所以你能说“心情美美哒”;好的食物能提供高的愉悦感,所以你能说它们是“美食”;你听到好听的音乐让你很愉悦,所以你能说它们是“美声”/“美乐”;你觉得性是世界上最能带来愉悦感的事物,所以你能说sex是最美的,等等。
因此,“美”这个语言符号只是“愉悦感”的另一种语言表达,本质上跟愉悦感是同一个东西!
这时候吧友A站出来了说:不对啊!有的能提供愉悦感的事物我仍然不能说美,例如按摩,运动过后等行为虽然能给我带来很多愉悦感,但是我不觉得它们美啊!
我:这是因为人们没有“说习惯”它们是美的。尽管假设你到现在能很艰难地接受美=愉悦感的观点,但是这仍然不能说美是“意淫”出来的,接下来我从语言角度来分析“美”是如何离谱地被滥用的。
人们对能提供愉悦感的事物,没有“说习惯”它是美的,人们仍然难以说它是美的,例如上面的按摩/运动过后等例子;但是人们对于不能提供愉悦感的东西,只要有“说习惯”它是美的,即使当事人不能感知那个东西美与不美,他仍然很可能说它是美的!
例如面对数学,有的人会说“我数学很差不太能感受到美,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美的,感受不到美我的水平不好的原因罢了”。这就踏马的离谱,这个人只是听身边人“说习惯”数学是美的,纵使自己不能感知到美,他仍然会认为数学美!
“人云亦云”是一个具有普遍性人类语言行为。纵使你不用感觉到美,你仍然可以认为它是美的,只仅仅是你“听到”很多人这样说,所以你就会跟着别人这样说。
按照这人云亦云的语言行为来分析,能提供愉悦感的事物你不觉得美,只是你没有“听过”很多人说它们是美的;假如大家都说它们是美的,你也很可能会说它们美!
讲述以上的语言行为机制过后,仍然无法充分表达我对“美”字这个滥用程度的高山仰止之情,接下来我继续来论述“美”这个文字符号到底有多大威力。
(文章接下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