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短文,是为入门中哲作为修行目的的同好给出一个参考,别的可不用理会。
以下文字,一部分是在小我(Ego)状态写出,一部分是在真我。毕竟相当多的表述带有个人领悟和评价。难免有误。
从狭义说,佛家似乎不算道统上的中哲,但是说到中哲好像也离不开佛家,姑且放在一起说。
对这三家,这里只从原始基本观点上说,本人不是博学之人,这三家很多经典书经都未读过,自然里面各种分支学派的观点也不甚了解。
先说儒家,简称孔孟之道。有人说这是入世之道、处世之道。儒家讲君子之道,仁义之道,在孔孟那个时代就是传授做官的方法。现在为我们看重的,是要区分仁与不仁,区分君子和小人,区分善与恶,区分美与丑等等。个人修行而言,他教导我们看这世界要有分别心(或说要有评价)。有分别心后,才知道如何大利天下。
比如《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
再说道家,简称老庄之道。有人说这是出世之道、避世之道。道家讲道,讲自然清净无为,讲阴阳无常。现在我们所了解,是道生万物而无常,故不要有分别心(或说不做评价),不要执着于善恶美丑对错等等。
比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最后说佛家。佛家讲空,讲万物缘聚而生,缘散则灭,讲无分别心(也是不带评价)。从修行来说,就是去小我(我执,Ego),见真我的佛性。比如《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故此,从个人修行来说,儒到道到佛,是一步步渐进。应从当下需求,选择合适当下状态的书籍来读来参悟。
以下文字,一部分是在小我(Ego)状态写出,一部分是在真我。毕竟相当多的表述带有个人领悟和评价。难免有误。
从狭义说,佛家似乎不算道统上的中哲,但是说到中哲好像也离不开佛家,姑且放在一起说。
对这三家,这里只从原始基本观点上说,本人不是博学之人,这三家很多经典书经都未读过,自然里面各种分支学派的观点也不甚了解。
先说儒家,简称孔孟之道。有人说这是入世之道、处世之道。儒家讲君子之道,仁义之道,在孔孟那个时代就是传授做官的方法。现在为我们看重的,是要区分仁与不仁,区分君子和小人,区分善与恶,区分美与丑等等。个人修行而言,他教导我们看这世界要有分别心(或说要有评价)。有分别心后,才知道如何大利天下。
比如《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
再说道家,简称老庄之道。有人说这是出世之道、避世之道。道家讲道,讲自然清净无为,讲阴阳无常。现在我们所了解,是道生万物而无常,故不要有分别心(或说不做评价),不要执着于善恶美丑对错等等。
比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最后说佛家。佛家讲空,讲万物缘聚而生,缘散则灭,讲无分别心(也是不带评价)。从修行来说,就是去小我(我执,Ego),见真我的佛性。比如《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故此,从个人修行来说,儒到道到佛,是一步步渐进。应从当下需求,选择合适当下状态的书籍来读来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