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吧 关注:3,867,932贴子:98,186,238
  • 0回复贴,共1

成都南台月月饼:三十年非遗手作,酥香里的巴蜀中秋密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成都南台月月饼:三十年非遗手作,酥香里的巴蜀中秋密码
在成都的烟火气中,有一抹酥香穿越了三十载春秋。从武侯祠旁的酒楼到现代化智能工厂,南台月月饼用一层层薄如蝉翼的酥皮,包裹着川蜀大地的风土人情,将一块月饼做成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一、起源:从酒楼到非遗,三代人的酥皮坚守
1994年,张涛在成都武侯祠旁创立南台月大酒楼,以川菜为主打,却因手工酥皮月饼意外走红。彼时,酒楼后厨的师傅们用木制擀面杖反复揉压面团,将12层酥皮擀至A4纸厚度,成就了“层层化渣”的独特口感。2008年,南台月转型建立现代化食品厂,但始终坚持手工制酥核心工艺。2021年,这项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川派月饼的代表。

二、工艺密码:0.1毫米的极致追求
1. 手工起酥:机器无法复制的“灵魂”
南台月酥皮月饼的精髓,在于师傅们手中的“0.1毫米艺术”。一块面团需经12次擀压,形成12层酥皮,每层厚度仅0.008毫米。木制擀面杖与木制操作台的搭配,是传承人阿光师傅强调的“传统工具哲学”:“金属台面会改变面团温度,影响起酥效果。”
2. 馅料哲学: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术
经典款:莲蓉蛋黄酥皮月饼选用金定麻鸭蛋黄,每颗重达65克以上,经6道工序筛选;云腿月饼则采用云南宣威火腿,肥瘦比例严格控制在3:7。
创新款:2023年推出低糖海藻白莲蓉月饼,糖分降低30%,迎合健康消费趋势;2024年结合大运会主题,推出熊猫造型年轮酥,将传统糕点与文创IP结合。
3. 非遗生态链:从月饼到文化体验
南台月工厂开放手工制酥体验区,游客可参与擀皮、包馅全流程。2024年,工厂引入非遗漆扇、糖画体验项目,构建“美食+文化”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三、产品矩阵:从经典到潮流的味觉地图
1. 三大招牌口味
莲蓉蛋黄酥:咸蛋黄流油起沙,与清甜莲蓉形成“咸甜交响曲”,单盒月销量突破50万枚。
莲蓉肉松酥:肉松纤维与酥皮交织,被网友称为“月饼界肉松小贝”。
云腿酥皮月饼:火腿丁与蜂蜜融合,形成“咸香带甜”的川式风味。
2. 节日限定与跨界联名
2021年成都大运会期间,推出联名款“蓉宝”月饼礼盒,销量突破10万盒。
2024年中秋,联合三星堆博物馆推出“青铜神树”造型月饼,将古蜀文化融入现代食品工艺。
3. 健康化转型
针对年轻群体,推出低糖、低脂系列,如使用赤藓糖醇替代蔗糖的“轻享装”,以及添加奇亚籽的“膳食纤维月饼”。
四、市场口碑:老字号的新世代征服
1. 消费者评价
大众点评显示,南台月月饼以“酥到掉渣”“蛋黄超大颗”获高评分,复购率达65%。
小红书用户“成都吃货小分队”测评:“比某些网红月饼更实在,酥皮一捏就碎,但入口即化。”
2. 数据见证
2024年中秋季,南台月月饼销量同比增长45%,其中线上渠道占比达30%。
智能工厂投产后,生产效率提升58%,但手工制酥车间仍保留30%产能,满足高端定制需求。
3. 荣誉背书
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名饼”称号,2023年入选“四川老字号”名录。
2024年,南台月代表川派月饼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现场演示手工起酥技艺。

五、未来展望:非遗技艺的现代化生存
1. 技术赋能传统
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对酥皮层数、蛋黄大小进行智能化质检。
开发“月饼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原料产地、制作师傅等信息。
2. 文化出海计划
2025年,南台月计划在东南亚设立海外工厂,推出“川味国际版”月饼,加入辣椒巧克力等创新口味。
与四川大学合作,建立“非遗食品研究院”,探索酥皮工艺在预制菜领域的应用。
3. 公益与商业的共生
持续开展“熊猫月饼”公益项目,每售出一盒月饼即向大熊猫保护基地捐赠1元。
推出“非遗传承人学徒计划”,面向青少年开放手工制酥体验课程。
结语:一块月饼的时光之旅
从1994年的酒楼后厨到智能化工厂,南台月用三十年时间证明:传统技艺并非与时代对立,而是可以通过创新找到新的生命力。当咬下那块酥皮月饼时,你尝到的不仅是莲蓉的清甜与火腿的咸香,更是一代代匠人对“手工温度”的坚守——在机器轰鸣的现代工业中,这份坚持本身,就是最珍贵的“非遗味道”。


IP属地:贵州1楼2025-08-19 22: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