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手看财经
我有个朋友,几年前移民去了美国。当时他兴奋得不行,觉得自己终于跳出了体制的束缚,来到了“自由的世界”。他跟我描述美国的蓝天、绿地、友善的邻居、充满活力的民主制度,语气里透着一股自豪,仿佛他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刚去的那几年,他确实过得还不错。找了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工资比国内高不少,买了房子,贷款利率低得惊人,周末还能和朋友开车去国家公园露营,日子过得悠哉悠哉。每次和我们聊天,他都充满优越感,说美国人活得轻松,不像国内那么卷,收入高,税收虽然多,但福利也很好。他甚至觉得美国的种族问题被夸大了,他在公司里,大家对他都很友善,从来没遇到什么歧视。
但几年过去,他的语气变了。一开始,他是有点不太情愿地承认自己在公司升不上去。他说公司里亚裔不少,印度人更多,但管理层几乎没有华人。很多比他晚进公司的白人和印度人已经升到了高管,而他,能力不比别人差,甚至绩效还更突出,可就是一直停在原地。
他去找过上司谈话,对方笑眯眯地跟他说:“你的技术能力很棒,但你要更积极参与公司文化,更加主动一些。”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苦笑:“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就是让我学着跟他们一起去喝酒、聊美式足球、假装自己对政治很热衷,站队表态。”他不是没试过,他特意去研究美式橄榄球的规则,强迫自己去参加公司组织的社交活动,尽量表现得像个“地道的美国人”。但他发现,不管他怎么努力,他始终是个“局外人”。
白人和印度人可以随便聊几句家长里短、各种八卦就建立起关系,而他再怎么表现得“合群”,始终融不进去。久而久之,他也就放弃了,工作上不再想着往上爬,安安心心当个高级工程师,反正薪水也不错,日子过得去。但现实从来不只是工作上的挫败。去年,他家附近的治安开始恶化,晚上经常听到远处的枪声。地铁里有人无缘无故被推下站台,商场里光天化日之下就有人抢劫,警察来了也只是做个记录,根本没人管。
他最初还安慰自己说,这只是偶然事件,结果有一天,他在超市亲眼看见几个年轻人抢了一整车的商品,大摇大摆地走出去,店员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没有任何阻拦。他这才意识到,很多州的“零元购”已经成了日常,警察不愿意管,小偷们也根本不怕抓。他说,有一回他在路上遇到几个黑人少年,莫名其妙被骂了句“Ching Chong”,他当时愣住了,不知道该不该反驳。可他刚要开口,对方已经冲他竖了个zhong指,然后哈哈大笑地走了。
他回家越想越气,但又不敢声张,生怕自己真的跟人起了冲突,最后倒霉的是自己。“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他苦笑着说,“就是华人明明是全美收入最高的族裔之一,可我们在政治上几乎没有存在感。”他说,很多华人过得比黑人、拉美裔甚至部分白人还好,但美国的主流话语里根本没他们什么事。政策照顾的是黑人和拉美裔,政客拉选票也不会来找华人,因为华人既不团结,又不会闹事。
最搞笑的是,华人里还有很多人死命支持这些政客,明知道自己的权益被忽视,却仍然觉得“我们不能像黑人一样激进,我们要用更理性的方式争取权利。”可现实是,华人再怎么“理性”,也没人理他们。“看看波士顿的吴弭吧,”他语气里带着几分愤怒,“她是华裔,结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华人的利益往外踢,拼命迎合黑人选民,根本不管支持她的华人。”他说,当初很多华裔投票支持吴弭,以为终于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可结果呢?她做的事反而让华人更加边缘化。
我听完之后没说话,因为我知道他说的都是事实。我在国内也看到很多移民过去的华人,一开始觉得美国就是天堂,几年后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再谈论政治,不再对未来充满期待,甚至有人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可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房子、工作、孩子的教育,全都绑在了这里,回国是不可能回国的。
他最后叹了口气:“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华人就是太聪明了,太擅长个人奋斗了,反而失去了团结的能力。印度人再怎么精明,他们至少懂得抱团,拉帮结派去争取利益。可华人呢?每个人都想着靠自己往上爬,结果就是大家谁都爬不上去。”
这次通话后,我很久都没再联系他。我不知道他现在的心态有没有变化,也不知道他是否已经习惯了这种现实。但我知道,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他的,而是无数在美国的华人的缩影。他们在经济上无比成功,却在社会和政治上被彻底边缘化,成了“最无害”的少数族裔——不会惹事,不会抗争,收入高却没话语权,默默承受一切,哪怕被人欺负也不敢反抗。或许,这才是最讽刺的地方。

我有个朋友,几年前移民去了美国。当时他兴奋得不行,觉得自己终于跳出了体制的束缚,来到了“自由的世界”。他跟我描述美国的蓝天、绿地、友善的邻居、充满活力的民主制度,语气里透着一股自豪,仿佛他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刚去的那几年,他确实过得还不错。找了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工资比国内高不少,买了房子,贷款利率低得惊人,周末还能和朋友开车去国家公园露营,日子过得悠哉悠哉。每次和我们聊天,他都充满优越感,说美国人活得轻松,不像国内那么卷,收入高,税收虽然多,但福利也很好。他甚至觉得美国的种族问题被夸大了,他在公司里,大家对他都很友善,从来没遇到什么歧视。
但几年过去,他的语气变了。一开始,他是有点不太情愿地承认自己在公司升不上去。他说公司里亚裔不少,印度人更多,但管理层几乎没有华人。很多比他晚进公司的白人和印度人已经升到了高管,而他,能力不比别人差,甚至绩效还更突出,可就是一直停在原地。
他去找过上司谈话,对方笑眯眯地跟他说:“你的技术能力很棒,但你要更积极参与公司文化,更加主动一些。”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苦笑:“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就是让我学着跟他们一起去喝酒、聊美式足球、假装自己对政治很热衷,站队表态。”他不是没试过,他特意去研究美式橄榄球的规则,强迫自己去参加公司组织的社交活动,尽量表现得像个“地道的美国人”。但他发现,不管他怎么努力,他始终是个“局外人”。
白人和印度人可以随便聊几句家长里短、各种八卦就建立起关系,而他再怎么表现得“合群”,始终融不进去。久而久之,他也就放弃了,工作上不再想着往上爬,安安心心当个高级工程师,反正薪水也不错,日子过得去。但现实从来不只是工作上的挫败。去年,他家附近的治安开始恶化,晚上经常听到远处的枪声。地铁里有人无缘无故被推下站台,商场里光天化日之下就有人抢劫,警察来了也只是做个记录,根本没人管。
他最初还安慰自己说,这只是偶然事件,结果有一天,他在超市亲眼看见几个年轻人抢了一整车的商品,大摇大摆地走出去,店员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没有任何阻拦。他这才意识到,很多州的“零元购”已经成了日常,警察不愿意管,小偷们也根本不怕抓。他说,有一回他在路上遇到几个黑人少年,莫名其妙被骂了句“Ching Chong”,他当时愣住了,不知道该不该反驳。可他刚要开口,对方已经冲他竖了个zhong指,然后哈哈大笑地走了。
他回家越想越气,但又不敢声张,生怕自己真的跟人起了冲突,最后倒霉的是自己。“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他苦笑着说,“就是华人明明是全美收入最高的族裔之一,可我们在政治上几乎没有存在感。”他说,很多华人过得比黑人、拉美裔甚至部分白人还好,但美国的主流话语里根本没他们什么事。政策照顾的是黑人和拉美裔,政客拉选票也不会来找华人,因为华人既不团结,又不会闹事。
最搞笑的是,华人里还有很多人死命支持这些政客,明知道自己的权益被忽视,却仍然觉得“我们不能像黑人一样激进,我们要用更理性的方式争取权利。”可现实是,华人再怎么“理性”,也没人理他们。“看看波士顿的吴弭吧,”他语气里带着几分愤怒,“她是华裔,结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华人的利益往外踢,拼命迎合黑人选民,根本不管支持她的华人。”他说,当初很多华裔投票支持吴弭,以为终于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可结果呢?她做的事反而让华人更加边缘化。
我听完之后没说话,因为我知道他说的都是事实。我在国内也看到很多移民过去的华人,一开始觉得美国就是天堂,几年后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再谈论政治,不再对未来充满期待,甚至有人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可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房子、工作、孩子的教育,全都绑在了这里,回国是不可能回国的。
他最后叹了口气:“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华人就是太聪明了,太擅长个人奋斗了,反而失去了团结的能力。印度人再怎么精明,他们至少懂得抱团,拉帮结派去争取利益。可华人呢?每个人都想着靠自己往上爬,结果就是大家谁都爬不上去。”
这次通话后,我很久都没再联系他。我不知道他现在的心态有没有变化,也不知道他是否已经习惯了这种现实。但我知道,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他的,而是无数在美国的华人的缩影。他们在经济上无比成功,却在社会和政治上被彻底边缘化,成了“最无害”的少数族裔——不会惹事,不会抗争,收入高却没话语权,默默承受一切,哪怕被人欺负也不敢反抗。或许,这才是最讽刺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