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于“江苏省民政厅”
《“散装江苏”何以形散神不散——从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视角看多样与一体》
●以下部分正文(内容太长,已节选)
【这个夏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火出了新高度。多轮比赛不仅场上精彩纷呈,场外围绕赛事的文化现象同样引人注目,引发了全民讨论。江苏各地市之间的关系,是这个盛宴的一道“主菜”。南京放话“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宿迁与徐州上演“楚汉争霸”,扬州与镇江进行“早茶德比”,苏州和无锡燃起“太湖之争”,连云港与淮安围绕“花果山正统”的身份争论不休……全民玩梗现象,已然超越赛事本身,成为人民群众践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动实践。“为城市而战”的高声背后,“散装江苏”的调侃其实是对多样一体的文化认同与群体归属。
十三市的前世与今生
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苏省”才正式出现在中国行政历史序列,至今不过三百多年,但是江苏之域、之强、之富、之美,由来已久。以今天的省域行政区划为空间基础,历览可知江苏地方有着万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创造成就。
从文化起源的角度看,江苏早期同时拥有旧石器及细石器文化和狩猎经济形态。淮北地区尤其是“徐连一线”的文化与当今山东鲁南地区的文化系同一根源;苏南地区的文化起源与长江中下游或华南等地同期文化有关。江苏文化起源阶段的区域差异性对江苏近万年的文化发展过程、南北文化的异同和特征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朝设立以南京为中心的中央行政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习称南直隶。南直隶的行政辖域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之地,且以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徽州等区域重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教育、航海、出版、宗教、戏曲、手工业、绘画书法、园林建筑、陶瓷、茶饮、漆木、玉石、纺织刺绣等多元文化要素构成的“江南文化圈”。这一文化圈代表了中国当时的文化高峰,许多文化成就一直影响到清代甚至当代。南直隶也是今江苏南北第一次出现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
由于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阻隔,历史上的江苏以横贯全省的长江和淮河为界,大致可分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苏中(扬州、泰州和南通),苏北(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三大板块。苏南的江南文化、苏中的江淮风情与苏北的中原特质交织,造就了江苏多元的气质。
从自然及人文地理学、历史学、文化遗产学等角度审视江苏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可以将其划分为吴文化(苏州、无锡、常州为主)、金陵文化(南京、镇江为主)、徐汉文化(徐州、宿迁为主)、淮扬文化(扬州、淮安为主)以及海洋文化(连云港、盐城、南通为主)。
依据相关资料分析,江苏的地方文化还可以划分为大运河文化、淮河文化、太湖文化、长江文化等区系,同一座城市有可能在不同的区系中占有不同的地位,这正体现了文化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
江苏地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荆楚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徽文化、海派文化等影响,进一步促进了多元与融合。
江苏南部太湖平原独具特色的吴文化圈,起源于历史悠久的上古吴越文化,宁镇地区则地处荆楚文化与吴文化交锋处,文化面貌与影响范围、文化区位与距离衰减都有关系,故有“吴头楚尾”的说法;北部的徐海地区西近中原、北邻齐鲁,受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影响大;江淮居其中,具有过渡性与南北兼容的特点。此外,自明清以来,随着徽商的崛起,江苏的江南、淮南地区,受到徽文化的影响较深。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文化对江苏影响较大。
从本质上来说,以行政区划为范围的江苏地方文化,是当代人“建构”出来的,对于理解江苏的总体面貌似乎有割裂之嫌,有必要在江苏历史文化发展的历史性、空间性和结构性层面,总体分析江苏地方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多样共生特色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太湖周围的无锡、常州、宜兴和苏州,自古物资丰富,交通便利,不仅衍生出“苏湖熟,天下足”的名声,更组成了包括诗词、民俗、宗族等在内的“环太湖文化圈”。】




《“散装江苏”何以形散神不散——从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视角看多样与一体》
●以下部分正文(内容太长,已节选)
【这个夏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火出了新高度。多轮比赛不仅场上精彩纷呈,场外围绕赛事的文化现象同样引人注目,引发了全民讨论。江苏各地市之间的关系,是这个盛宴的一道“主菜”。南京放话“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宿迁与徐州上演“楚汉争霸”,扬州与镇江进行“早茶德比”,苏州和无锡燃起“太湖之争”,连云港与淮安围绕“花果山正统”的身份争论不休……全民玩梗现象,已然超越赛事本身,成为人民群众践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动实践。“为城市而战”的高声背后,“散装江苏”的调侃其实是对多样一体的文化认同与群体归属。
十三市的前世与今生
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苏省”才正式出现在中国行政历史序列,至今不过三百多年,但是江苏之域、之强、之富、之美,由来已久。以今天的省域行政区划为空间基础,历览可知江苏地方有着万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创造成就。
从文化起源的角度看,江苏早期同时拥有旧石器及细石器文化和狩猎经济形态。淮北地区尤其是“徐连一线”的文化与当今山东鲁南地区的文化系同一根源;苏南地区的文化起源与长江中下游或华南等地同期文化有关。江苏文化起源阶段的区域差异性对江苏近万年的文化发展过程、南北文化的异同和特征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朝设立以南京为中心的中央行政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习称南直隶。南直隶的行政辖域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之地,且以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徽州等区域重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教育、航海、出版、宗教、戏曲、手工业、绘画书法、园林建筑、陶瓷、茶饮、漆木、玉石、纺织刺绣等多元文化要素构成的“江南文化圈”。这一文化圈代表了中国当时的文化高峰,许多文化成就一直影响到清代甚至当代。南直隶也是今江苏南北第一次出现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
由于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阻隔,历史上的江苏以横贯全省的长江和淮河为界,大致可分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苏中(扬州、泰州和南通),苏北(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三大板块。苏南的江南文化、苏中的江淮风情与苏北的中原特质交织,造就了江苏多元的气质。
从自然及人文地理学、历史学、文化遗产学等角度审视江苏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可以将其划分为吴文化(苏州、无锡、常州为主)、金陵文化(南京、镇江为主)、徐汉文化(徐州、宿迁为主)、淮扬文化(扬州、淮安为主)以及海洋文化(连云港、盐城、南通为主)。
依据相关资料分析,江苏的地方文化还可以划分为大运河文化、淮河文化、太湖文化、长江文化等区系,同一座城市有可能在不同的区系中占有不同的地位,这正体现了文化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
江苏地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荆楚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徽文化、海派文化等影响,进一步促进了多元与融合。
江苏南部太湖平原独具特色的吴文化圈,起源于历史悠久的上古吴越文化,宁镇地区则地处荆楚文化与吴文化交锋处,文化面貌与影响范围、文化区位与距离衰减都有关系,故有“吴头楚尾”的说法;北部的徐海地区西近中原、北邻齐鲁,受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影响大;江淮居其中,具有过渡性与南北兼容的特点。此外,自明清以来,随着徽商的崛起,江苏的江南、淮南地区,受到徽文化的影响较深。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文化对江苏影响较大。
从本质上来说,以行政区划为范围的江苏地方文化,是当代人“建构”出来的,对于理解江苏的总体面貌似乎有割裂之嫌,有必要在江苏历史文化发展的历史性、空间性和结构性层面,总体分析江苏地方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多样共生特色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太湖周围的无锡、常州、宜兴和苏州,自古物资丰富,交通便利,不仅衍生出“苏湖熟,天下足”的名声,更组成了包括诗词、民俗、宗族等在内的“环太湖文化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