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金战争,可能通常想到的就是岳飞。其实,根据读的历史资料来看,宋朝抗金排名第一的应该是陕西的吴玠、吴麟兄弟。当时宋金作战的主战场有两个。一个是江淮战场,一个是川陕战场。我们所熟悉的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都是在江淮战场作战的。而在另外一个川陕战场苦战的将领却不为人知,我觉得他们不免有些委屈了。吴玠就是陕西战场的抗金英雄。他的抗金业绩和岳飞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吴玠生于1093年,卒于1144年 ,吴玠出生于北宋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县。后移居水落今庄浪县。他早年从军,在西北与西夏作战时屡立战功,积累了丰富军事经验。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1130年,吴玠随张浚在陕西富平与金军主力决战,宋军虽惨败,但他率部力战掩护主力撤退,彰显军事才能与担当。

富平之战后陕西大部沦陷,1131年,吴玠与其弟吴璘收集散兵数千人,退守通往四川的咽喉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金将完颜宗弼(金兀术)亲率十万大军猛攻,吴玠利用地形修筑工事,采用“驻队矢”战术,将强弓劲弩分成数队轮番密集射击,成功守住并大败金军,完颜宗弼身中两箭,狼狈剃须换装逃脱。和尚原大捷是南宋建立后首次对金军主力取得的重大胜利,鼓舞抗金士气,粉碎金军入蜀图谋。
1132年,金军改道进攻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吴玠率精兵昼夜疾驰三百里驰援,虽因叛徒出卖饶凤关失守,但迟滞金军攻势,迫使其因伤亡惨重和补给困难退兵。
1134年,金兀术联合伪齐军队进攻入川门户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吴玠预判形势提前修建“杀金坪”等第二道防线,吴璘率军会师。面对金军“铁浮屠”“拐子马”冲击,吴玠兄弟指挥若定,宋军凭借地利杀伤敌人,退守“杀金坪”时吴璘拔刀画地激励将士死战。激战中吴玠派精锐绕道敌后奇袭金营,金军腹背受敌,宋军反击再次大败金军,彻底粉碎金军入蜀企图,稳住南宋西大门。
作为川陕宣抚使,吴玠屯田修渠、整饬军政、选拔人才,减轻百姓负担,治军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军民爱戴。
吴璘生于1102年,卒于1167年 ,是吴玠胞弟,早年随兄长征战,是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战役核心指挥者之一,勇猛善战,擅长野战和奇袭,仙人关之战中表现突出,其“叠阵法”成为克制金军骑兵重要战术。1144年吴玠病逝后,吴璘接任镇守川陕。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议前夕,吴璘主动出击,在剡家湾等地大败金军,收复秦州(今甘肃天水)巩固川陕防线。
绍兴和议后宋金维持二十年和平,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毁和议南侵,西路金军猛攻川陕,近六旬的吴璘任四川宣抚使指挥西线战事,在德顺军(今甘肃静宁)等战役中大败金军,粉碎金军突破企图。他运用并发展“叠阵法”,将部队分成数层,长枪兵拒马,强弓硬弩远程杀伤,神臂弓重点打击,骑兵两翼伺机反击,有效克制金军骑兵。吴璘镇守四川直至病逝,总结作战经验写成《兵要》,其战术思想影响深远。
吴玠、吴璘兄弟凭借卓越军事才能和坚韧意志,在富平惨败后守住南宋西大门川陕,使金军无法从西线包抄灭亡南宋;在山地防御战中创造性运用地形、工事和强弓硬弩,以步克骑,提供宝贵防御经验;在川陕地区恢复生产、整军经武,使其成为南宋重要基地;他们忠勇报国,是民族精神象征。兄弟二人是南宋抗金西线战场的擎天巨柱,哥哥吴玠以和尚原、仙人关大捷奠定川陕防线基础,弟弟吴璘继承兄业长期镇守并挫败金军入侵,成功保卫南宋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吴玠生于1093年,卒于1144年 ,吴玠出生于北宋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县。后移居水落今庄浪县。他早年从军,在西北与西夏作战时屡立战功,积累了丰富军事经验。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1130年,吴玠随张浚在陕西富平与金军主力决战,宋军虽惨败,但他率部力战掩护主力撤退,彰显军事才能与担当。

富平之战后陕西大部沦陷,1131年,吴玠与其弟吴璘收集散兵数千人,退守通往四川的咽喉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金将完颜宗弼(金兀术)亲率十万大军猛攻,吴玠利用地形修筑工事,采用“驻队矢”战术,将强弓劲弩分成数队轮番密集射击,成功守住并大败金军,完颜宗弼身中两箭,狼狈剃须换装逃脱。和尚原大捷是南宋建立后首次对金军主力取得的重大胜利,鼓舞抗金士气,粉碎金军入蜀图谋。
1132年,金军改道进攻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吴玠率精兵昼夜疾驰三百里驰援,虽因叛徒出卖饶凤关失守,但迟滞金军攻势,迫使其因伤亡惨重和补给困难退兵。
1134年,金兀术联合伪齐军队进攻入川门户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吴玠预判形势提前修建“杀金坪”等第二道防线,吴璘率军会师。面对金军“铁浮屠”“拐子马”冲击,吴玠兄弟指挥若定,宋军凭借地利杀伤敌人,退守“杀金坪”时吴璘拔刀画地激励将士死战。激战中吴玠派精锐绕道敌后奇袭金营,金军腹背受敌,宋军反击再次大败金军,彻底粉碎金军入蜀企图,稳住南宋西大门。

作为川陕宣抚使,吴玠屯田修渠、整饬军政、选拔人才,减轻百姓负担,治军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军民爱戴。
吴璘生于1102年,卒于1167年 ,是吴玠胞弟,早年随兄长征战,是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战役核心指挥者之一,勇猛善战,擅长野战和奇袭,仙人关之战中表现突出,其“叠阵法”成为克制金军骑兵重要战术。1144年吴玠病逝后,吴璘接任镇守川陕。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议前夕,吴璘主动出击,在剡家湾等地大败金军,收复秦州(今甘肃天水)巩固川陕防线。
绍兴和议后宋金维持二十年和平,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毁和议南侵,西路金军猛攻川陕,近六旬的吴璘任四川宣抚使指挥西线战事,在德顺军(今甘肃静宁)等战役中大败金军,粉碎金军突破企图。他运用并发展“叠阵法”,将部队分成数层,长枪兵拒马,强弓硬弩远程杀伤,神臂弓重点打击,骑兵两翼伺机反击,有效克制金军骑兵。吴璘镇守四川直至病逝,总结作战经验写成《兵要》,其战术思想影响深远。
吴玠、吴璘兄弟凭借卓越军事才能和坚韧意志,在富平惨败后守住南宋西大门川陕,使金军无法从西线包抄灭亡南宋;在山地防御战中创造性运用地形、工事和强弓硬弩,以步克骑,提供宝贵防御经验;在川陕地区恢复生产、整军经武,使其成为南宋重要基地;他们忠勇报国,是民族精神象征。兄弟二人是南宋抗金西线战场的擎天巨柱,哥哥吴玠以和尚原、仙人关大捷奠定川陕防线基础,弟弟吴璘继承兄业长期镇守并挫败金军入侵,成功保卫南宋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