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1. 南线库尔斯克会战的开始(1943年7月5日)
德军进攻部署:
南方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指挥)和“肯普夫”战斗集群从别尔哥罗德方向向北进攻,目标是突破苏军防线,与北线的莫德尔部队会师,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内的苏军。
苏军防御:
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预备队)依托纵深防御体系(包括雷区、反坦克炮和堑壕)顽强抵抗。
2. 关键战役阶段
初期推进(7月5日–10日):
德军凭借“虎式”坦克、“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和“豹式”坦克的装备优势,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但进展缓慢且损失惨重。
普罗霍罗夫卡战役(7月12日):
背景:德军试图夺取普罗霍罗夫卡交通枢纽,打开通往库尔斯克的通道。苏军调集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发起自杀式反攻。
战斗:双方在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爆发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战。约600–800辆坦克(德军约300辆,苏军约400–500辆)在狭窄地域内混战。
结果:德军因战术优势和装备质量造成苏军更大损失,但苏军以数量优势和步兵支援阻止了德军突破。德军最终因消耗过大被迫转入防御。最终逐步撤回原阵地。

1. 南线库尔斯克会战的开始(1943年7月5日)
德军进攻部署:
南方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指挥)和“肯普夫”战斗集群从别尔哥罗德方向向北进攻,目标是突破苏军防线,与北线的莫德尔部队会师,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内的苏军。
苏军防御:
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预备队)依托纵深防御体系(包括雷区、反坦克炮和堑壕)顽强抵抗。
2. 关键战役阶段
初期推进(7月5日–10日):
德军凭借“虎式”坦克、“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和“豹式”坦克的装备优势,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但进展缓慢且损失惨重。
普罗霍罗夫卡战役(7月12日):
背景:德军试图夺取普罗霍罗夫卡交通枢纽,打开通往库尔斯克的通道。苏军调集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发起自杀式反攻。
战斗:双方在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爆发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战。约600–800辆坦克(德军约300辆,苏军约400–500辆)在狭窄地域内混战。
结果:德军因战术优势和装备质量造成苏军更大损失,但苏军以数量优势和步兵支援阻止了德军突破。德军最终因消耗过大被迫转入防御。最终逐步撤回原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