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h吧 关注:596,681贴子:17,478,324

我来给萨特也怯怯魅好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要说的是学术上的,不是私生活。私生活那些破事都知道,没什么好说的。
萨特的哲学在大众间名气极大,以至于很多对哲学不甚了解的人会首先选择萨特去了解哲学。我是哲学专业的,算是有基本的了解,我就来说说这个。
但我先做一个虽然粗俗但很易懂的比方来表明观点吧:
【萨特之于德国哲学,就相当于原神之于日本游戏。没有原神谁知道你日本有什么游戏啊?年轻人的第一款哲学时尚单品。】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8-05 10:44回复
    首先免责声明,出于方便,一些学术上的细节我不会讲太深,我说起来麻烦,吧友看得也麻烦。如果有人要深究某些细节,我可以单独讲。
    我可能会对萨特表达出一些强烈的恶意,我的这种恶意是单纯出于学术上的憎恶,而不涉及他个人的品德,也不涉及任何钟情于他哲学的读者。因此如果有喜爱他哲学的读者感觉到被我攻击到了,那我先道歉,我不针对任何人。
    萨特哲学的优点是通俗易懂,一讲出来仿佛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哲学的魅力,仿佛只需看看他的几句话就能理解高深的哲学。因此他受到众多追捧。
    但是我说的不好听一些,他的哲学就是一种通俗浅薄的哲学,并且不仅仅是他本人思想的通俗浅薄,而是他把德国哲学进行了通俗浅薄的改造。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8-05 10:51
    收起回复
      2025-10-12 03:31: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简单描述一下德国哲学自康德以来的传统,这个是萨特哲学的直接来源。我只叙述流派,它们的具体思想就不说了。
      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一般是四个人: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黑格尔是集大成者,他被认为是传统哲学的最高峰。顶峰之后当然就是衰落。黑格尔死后,德国哲学迅速崩溃。一是黑格尔体系的空洞,二是理论科学的迅猛发展。
      黑格尔死后,德国哲学呈现出过渡状态。其中独特的哲学比如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等人。但他们和这里要说的关系不大。
      19世纪后半叶,在黑格尔死后的废墟中,真正肩负起德国传统哲学大旗的是所谓“精神科学”。“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对。鉴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一批哲学家想模仿自然科学而建造一个属于哲学的科学体系。
      他们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新康德主义,二是描述心理学。这里说的心理学不是后来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派,而是一种以描述内在思想为己任的哲学。
      描述心理学的代表是狄尔泰、布伦塔洛、胡塞尔。胡塞尔以描述心理学为基础,开创了现象学。现象学是现代最重要的两个哲学派系,另一个是英美分析哲学。
      经历了19世纪精神科学的过渡,可以说,胡塞尔现象学就是黑格尔之后担负着德国传统哲学大旗的旗手。胡塞尔与他的徒弟海德格尔就是20世纪欧洲大陆最伟大的哲学家。
      德国流派叙述就到这里。现在提出了三位哲学家,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哲学就是对他们哲学的庸俗化。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8-05 11:04
      收起回复
        法国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庸俗浅薄的传统。他们在近代诞生了伟大的笛卡尔,但也仅此而已。接过笛卡尔大旗的人是荷兰的斯宾诺莎与德国的莱布尼茨。法国近代在哲学上的成就连宿敌英国都远远不如。英国有伟大的洛克与休谟,而法国只有伏尔泰与卢梭,后者只能算是通俗作者而非哲学家。
        多说一句,卢梭虽然不是正经哲学家,但他的精神很了不起。卢梭在哲学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康德,他是康德哲学的来源之一,并且不是那种理论构筑上的影响,而是在最内在精神上彻底重塑了康德。没有卢梭,就没有康德。以前中学课本上有说“康德是启蒙运动的哲学总结”,就是这么来的。
        法国哲学传统在思想上很浅薄庸俗,在有着了不起的独创精神与自由主义。这种精神一方面催生了法国大革命,一方面也随着革命而传播出去。但法国自身在19世纪却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哲学家,唯一的例外是柏格森。
        柏格森严格来说是19-20世纪的人。他的哲学充分展示了法国的思想传统:重视独创而非继承,不在意严谨的理论构筑,而是强调情感升华。
        之后的萨特更极端地展示了这种风格,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哲学会那么受到大众的追捧,因为他没有严谨的理论构筑,反而一味导向煽情的结论,看过了仿佛能得到一种哲学式的空洞感动,这使得即使不怎么了解哲学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哲学魅力。代价则是哲学理论全方位的倒退与庸俗化。
        讲完了德法的思想传统,下面我就要开始攻击了。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8-05 11:18
        收起回复
          38分钟了还没说完是吗?😡😡😡😡赶快给我说,你个笨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8-05 11:22
          收起回复
            法国哲学引进黑格尔哲学比较晚,甚至是在20世纪上半叶才引进的。与之一同引进的还有同时期的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
            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合称3H,他们三人构成了现代法国哲学的理论基础。
            但极为糟糕的是,他们在引进时都受到了相当大的“误解”,或者我说难听点就是歪曲。
            黑格尔遭到误解倒是情有可原,因为那时距离黑格尔已有一百多年,思想环境完全不同。当时的法国人甚至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现象学放一起认为是一种东西,可见其误解之深。不了解的可能不懂这两样东西放一起有多大的差距,其中细节比较复杂,我就不说了,如果有人问则可以细讲。
            黑格尔就算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被误解甚至歪曲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萨特了。
            萨特把他们二人的哲学阉割后搬了上来,加上当时法国刚引进,这就对当时法国哲学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德里达后来说法国哲学界又经历了许久才总算摆脱萨特的恶劣影响,能正确理解胡塞尔海德格尔了。
            又这一点也能看出,即萨特影响最大的时候就是战后那段时间,也就是胡塞尔海德格尔被他歪曲最严重的时候。后来经过法国哲学界的努力,萨特的歪曲被清除,他本人晚年的思想也就不再有多大影响了。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8-05 11:28
            收起回复
              一直在看,求更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8-05 11:29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8-05 11:32
                回复
                  2025-10-12 03:25: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萨特最著名的标签是所谓“存在主义”。
                  (这里有一个翻译的问题,existential翻译成“存在主义”已是约定俗成了,但在existence则是通常翻译为“实存”或“生存”,尤其是在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的哲学中,exist(生存)是一个极重要的核心概念。以下我提到“实存”“生存”就是指“存在主义”中的“存在”)
                  他声称他的思想来自海德格尔,当然这也的确是事实,他在二战战俘营里看了海德格尔哲学后就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但要命的是人们就一带把海德格尔以及相近的雅斯贝尔斯也当成存在主义了。即使你现在去搜索或者去翻看哲学史,到处都能看到说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的说法。
                  但是,萨特的思想是对海德格尔的庸俗化,他几乎丢掉了海德格尔哲学最核心的东西,只保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皮相,人们也只是从这个表明的皮相把他和海德格尔联系到了一起。
                  那么海德格尔自己怎么看呢?
                  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思想被萨特歪曲了,因此任何时候问他,他都会否定自己是什么“存在主义”,也否定萨特和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
                  类似的,雅斯贝尔斯也否定自己是存在主义,不过他的措辞会温和一些,不会像海德格尔那样冷嘲热讽。
                  所以各位又经常可以在书上看到这种场面,虽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被看成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他们自己却又极力否认。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08-05 11:39
                  收起回复
                    顺便讲一下当时战后的法国哲学界,对比一下就能看出萨特是真的不行。
                    虽然萨特在大众间影响很大,但哲学界并不只他一人。重要的哲学家还有梅洛-庞蒂和保罗·利科。
                    关于这两位哲学家,可以这么说,他们虽然也和萨特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法国传统的影响(不重视体系而是情感),但他们的态度却是值得称道的。
                    首先是梅洛-庞蒂,他被认为是胡塞尔思想的传承者,他直接把胡塞尔哲学的某一部分发扬光大了。当然,胡塞尔最伟大的继承者是海德格尔,因为二人都是伟大的哲学家,所以思想上反而水火不容。梅洛-庞蒂当然到不了海德格尔的境界。
                    顺便简单说一下胡塞尔的情况。胡塞尔是那种血统上是但身份认同上十分反感血统的犹太人,特别联系到当今局势,不仅唏嘘。
                    胡塞尔在德三受到迫害,海德格尔又背叛了他。海德格尔在1933年nc上台后公开加入nc并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他检署了禁止一切犹太人进入并使用大学任何设施的法令。但晚年的胡塞尔内心愈发坚强,他拿到法令后毫不在意而是直接翻过面继续写下自己刚刚的哲学沉思。
                    在迫害最严重的时期,胡塞尔在德国被禁止一切演讲、教学、出版。当时法国学界向他伸出援手,邀请他前往法国演讲。这次演讲就是著名的《笛卡尔式的沉思》,胡塞尔按法国的习惯以通俗明了简洁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哲学。
                    胡塞尔死于1938,享年79岁时,如果他晚死一两年,恐怕就不能在病床上去世了。他死后,一位年轻的教士克服重重障碍终于抢救出了胡塞尔珍贵的手稿,现在储存在比利时的卢汶胡塞尔纪念馆。
                    而梅洛-庞蒂,他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冒险前往比利时亲自阅读胡塞尔的手稿,从而写下了他的传世名作《知觉现象学》。不过遗憾的是,当时时间紧迫,他只有两周草草看过,因此他在理论上也有许多不严谨的地方。但即使如此,对于胡塞尔在法国的推广,他已是作出重大贡献。
                    梅洛-庞蒂的思想直接来自于胡塞尔,虽然也有情感涌动的部分,但终归不如萨特那般情绪化,因此在大众中的知名度远不如他在学界的地位。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5-08-05 11:57
                    收起回复
                      保罗·利科,他对于胡塞尔哲学在法国的推广可以说居功至伟。
                      他将胡塞尔的代表作《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等书翻译为了法文,并且做了详细的注解和说明。他是属于纯粹的学者,在大众间自然知名度不高,但他在20世纪后半叶学术界地位极高。
                      可以说,正是在保罗·利科等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积累,法国才终于摆脱了萨特的歪曲,从而能够正确地理解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保罗·利科不仅是胡塞尔的引进者,而且是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发展者。
                      海德格尔哲学很复杂,其中某一方面他开创了作为哲学的解释学,保罗·利科就是沿此方向发展。
                      德里达曾是保罗·利科的助手,德里达后来是法国对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理解最深刻的哲学家,也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保罗·利科关于胡塞尔哲学在中国的引进也有贡献。
                      中国学界重要的胡塞尔著作译者李幼烝先生就得到了保罗·利科的亲切关怀。李幼烝先生在文章中提及他与保罗·利科的往来经历让人神往。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5-08-05 12:06
                      收起回复
                        前戏太长了,快进入正题罢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5-08-05 12:21
                        收起回复
                          说会萨特。因为胡塞尔对我个人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提起胡塞尔不小心说多了点。
                          关于萨特是如何歪曲的,直接就有一份极好的案例,那就是海德格尔自己写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
                          介于萨特的影响,二战末期就有人问海德格尔你与萨特思想关系如何,希望海德格尔自己讲一讲。
                          当时萨特那所谓“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已经风靡开来,因此海德格尔就写下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作为回应。顺便一提,萨特同名演讲和海德格尔这封信都是1946年正式发表。
                          由于与nc的关系,海德格尔在政治上声名狼藉,战后他被禁止教学、发表、演讲,当局甚至要取消他的养老金,幸好雅斯贝尔斯提了建议才至少保住了养老金不至于在战后饿死。而这封在法国发表的《人道主义书信》则令他在法国收获了巨大的声誉。后来1951年德国解除了对海德格尔的禁令。
                          在这篇书信里,我认为海德格尔措辞还算是保持了基本了礼貌,没有直接开喷。
                          最初向他询问与萨特关系的人当然是希望他说些正面的话,问他如何看待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根本没有意义,他直接说,萨特的这个命题是伪命题,因为萨特理解的所谓“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庸俗浅薄,海德格尔自己根本不会只是停留在这上面。
                          海德格尔较为礼貌地说,如果要说自己的哲学和萨特的关系,那么自己的哲学既不是人道主义也不是什么存在主义,这并不是命题上的否定,而是自己的哲学远深于萨特,萨特想的这些根本没什么好多说的。
                          下面我就已海德格尔为例来说明,顺便讲讲所谓“存在主义”式的人生感悟。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5-08-05 12:23
                          回复
                            所以说哲学到底是什么几把玩意?在我这里跟念经差不多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8-05 12:24
                            收起回复
                              2025-10-12 03:19: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最近在看《海德格尔导论》,对萨特也好海德格尔也好之前基本没有了解,但在看了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市面上的“存在主义”非常像龟龟的自我安慰,“世界没有意义所以我们给予意义”这种说法就非常肤浅而容易反复横跳,我看书的时候被海德格尔用十分直观的方式给出的从自我通达世界的方式给震撼到了,一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能解决的存在意义问题被如今的人们搞成无病呻吟了,不去思考背后的“是什么让生存意义向我们显现”而执着于眼前的仨瓜俩枣是不是不能吃,不得不感叹人们是真的不读书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8-05 12: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