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吧 关注:494,640贴子:7,468,674

刚看完了三体第三部,说说我的疑问以及豆包得出的结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的疑问:很多人骂程心,与其骂这个人,不如想想人类到底会选择罗辑这种人还是程心这种人?我记得第二部雷迪亚兹就是被自己的国民活活扔石头扔死了,我很敬佩这个哥们,他没有错只是低估了人性。而那个罗辑,是因为得到别人的点拨悟出了同归于尽,我肯定他百分百敢同归于尽。如果所有人提前知道罗辑的想法,会不会杀了他?咱们,也就是普通人,不开上帝视角最后到底会选谁?


IP属地:安徽1楼2025-08-03 22:00回复
    如果提前知道罗辑的想法,人类会杀了他吗?
    大概率会,或早或晚罗辑的 “黑暗森林威慑” 本质是 “用两个世界的毁灭做赌注”。这种策略的核心是 “让对方相信你真的敢同归于尽”,而这要求罗辑必须成为一个 “非道德” 的存在 —— 他不能有丝毫犹豫,不能被共情干扰。
    但对普通人来说,这样的罗辑是 “可怕的”:
    短期看,人类需要他的威慑力,会暂时容忍他的 “冷酷”(就像二战时人们容忍丘吉尔的强硬);
    长期看,人类会本能地排斥这种 “悬在头顶的剑”。因为 “随时可能毁灭世界” 的人,哪怕是为了保护我们,也会引发持续的心理恐惧。就像你不会允许一个拿着炸弹的人长期站在你家门口,哪怕他说 “我是为了防小偷”。
    小说中,罗辑担任执剑人 62 年,人类对他的评价从 “救世主” 逐渐变成 “独裁者”“威胁”,最终选择程心替换他 —— 这正是群体心理的必然:我们需要保护,但我们更需要 “不害怕保护者”。


    IP属地:安徽2楼2025-08-03 22:01
    收起回复
      2025-08-31 12:24: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普通人最终会选谁?
      大概率是程心,因为 “情感舒适” 比 “生存真相” 更诱人普通人的决策逻辑,从来不是 “计算长远利弊”,而是 “规避当下的痛苦”:
      选程心,意味着 “我们不需要面对‘同归于尽’的恐惧”,不需要承认 “人类的生存必须建立在威胁和冷酷之上”。她的存在,能让群体维持 “我们依然善良、安全” 的幻觉。
      选罗辑,则意味着必须接受 “我们的安全依赖于一个随时可能毁灭一切的人”,必须承认 “道德完美在生存竞争中毫无意义”—— 这太反人性,太让人痛苦了。
      就像现实中,人们宁愿相信 “努力就能成功”,也不愿接受 “很多时候努力只是徒劳”;宁愿选择 “温和但无效的安慰”,也不愿面对 “残酷但有用的真相”。群体永远在追求 “情感上的舒适区”,哪怕这个舒适区其实是陷阱。


      IP属地:安徽3楼2025-08-03 22:01
      回复
        典中典不要骂程心 因为感觉不骂程心比较标新立异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8-04 00:34
        收起回复
          在一部丧尸片里,人们通常会讨厌那些提出了妨碍团队生存的决策的人,通常喜欢在危机时刻杀伐果决,从而使得团队免于某种危害的人。这是一种朴素的情感,这种情感遮蔽了末日下对人性,对一些更深层次的讨论。三体也是同理,作为讨论那个文明的科幻小说,三体将人类文明放在宇宙里,放在与另一个文明的斗争里讨论,其审美意蕴绝不在对某个人物的贬抑,毋宁说,这样的贬抑根本就是还没有进入审美与讨论中来,无疑是低阶的,不如说是情感的一般发挥而已。不同于丧尸片,作为讨论文明,关怀终极问题的科幻小说来说,这种低化是更令人难以容忍的,因为凭借着感情的发挥,还能勉强说可以理解丧尸片,但这种宗教般情感,电视剧式的对人物的理解,是对科幻题材极为严重的侮辱。三体小说的审美意趣在于,理性的冷静的看到人类文明必然走入的终极结局,恰恰是在这个角度下的人文与浪漫,而不是对角色情感宣泄。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你不能奢求大多数人都有脑子理解到这一阶,就像你可以很轻松的想象出一部丧尸片人们对某个特殊角色的评价。科幻小说毕竟不是严肃小说,尽管其讨论一些深刻的东西,但是是以一种不严肃的方式去讨论,对于一般读者和大众来说,更重要的反而是这种不严肃的通俗的部分,毕竟给人物打标签是人类进行认识与交往的某种本能。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8-04 15:36
          收起回复
            罗辑,一个设定上空前极权的毒材者,居然允许别人用票选出来的继任者把他换掉。人类声称天下苦罗辑久矣,却没人觉得换掉他有点过于容易了。
            此处可以插入于大爷台词:我爸爸(人类)让这破灯笼(罗辑)绕了一辈子啊?!
            社区对此矛盾至今语焉不详,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就是又搬出三体万用解读“逻辑不够情怀来凑”:什么罗辑对人类失望啦,罗辑累了躺平啦,云云。反正罗辑就是乐意今天尽职明天躺平,别问那么多为什么。
            不解决这个问题,所有关于如何选择执剑人的讨论都没有意义。
            ———————————————————
            第二重问题:执剑人的权力是从哪来的。
            换一个更不给面子的表述:如果人类不再给罗辑提供执剑支持(警报,开关等等所有上游和下游的设备支持),自行另选执剑人,罗辑有什么办法?
            没有办法。这就是对前一重问题的回答:罗辑或任何执剑人根本不可能成其为毒材者。他每分每秒的权力都是人类奉送给他的,随时可以单方面收回。
            然后小说告诉你:执剑人就是史无前例的毒材者,并已经为这种地位广受人类痛恨。没有执剑人点头,人类对三体的一切决策都没有意义。又由于三体事务决定人类存亡,所以把持对三体话语权就是把持人类生杀大权。
            逗我呢?
            ——————————————————
            整个执剑这一大段,作者想谈的只是一个问题:人类文明的毒材者应该是个严父还是慈母?
            作者用设定的结果告诉你:他觉得应该是严父。
            但是没几个人质疑:人类文明为什么要有毒材者?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8-04 16:12
            收起回复
              当你选择投票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三体三本身就是黑圣母、黑选举的。按照三体3的逻辑,选举的必然结果就是失败。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8-04 22:19
              收起回复
                程心就是xxn,但没必要优先去怪罪于她,她在执剑人这个问题的责任是相当少的。
                执剑人竞选的主要问题在于:威慑纪元好日子过久了,后现代的那些个人感受大于种族延续的想法就成潮流了,加上三体人有意无意的渗透,出现“宁要程心不要罗辑”的趋势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执剑人的选举模式消灭了可能的补救措施,只有程心这样的柔弱性人物才可能当上执剑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8-04 23:01
                收起回复
                  2025-08-31 12:18: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实古人早就说清楚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早就说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还早就说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从某个方面来说,威慑纪元和掩体纪元人类的失败不过是人类王朝兴替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存在客观上的必然,人类个体在其中的作用无非是尽可能的延缓这个时间的到来,区别在于,程心反而加速了这个时间的到来,当然,你也可以认为程心的出现也是必然的一部分,这没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当人类政府决定用选举的方式更换执剑人的时候,人类就已经输了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就是程心决定参选的时候。
                  当然,就我个人来说,我会选维德。
                  我不在乎他对我的威胁,至少他对我来说是可知的威胁,而三体人对我是未知的威胁,所以我倾向于让三体人害怕。或者还是用古人的话来说:两害相权取其轻。
                  我个人的理念的是,对未知保持敬畏,否则迟早出事。也可以认为这是我的职业病,我做化工的,对未知没有敬畏是真的会死的。


                  IP属地:湖南12楼2025-08-05 13:59
                  收起回复
                    我的观点:雷迪亚兹因为低估人性而死,罗辑章北海因为利用人性而成功,韦德对人类失望而放弃才死。读者的评分普遍是雷<韦德 <章北海 罗辑。例外的角色比如叶文洁评分高,是因为作者花大量笔墨写她的戏剧性经历,引起了读者天然的共鸣(不要只关注宏观叙事,杨卫宁这种“小人物”的死也值得同情啊)。
                    我的结论:1.人类不在乎过程,不在乎救世主是否关心人类,评分依据主要看结局是否利好人类。如章北海成功逃离以后无人再质疑他。2.群众的选择由环境决定。星舰人类在危险环境中更易适应弱肉强食的宇宙环境,他们会选择强硬派执剑人。地球上的新人类处于虚假和平中,他们会选择温和派执剑人。


                    IP属地:安徽14楼2025-08-05 14:51
                    收起回复
                      以下是ai对我的观点和结论的分析补充:
                      一、关于角色成败与人性认知:
                      1.雷迪亚兹的“低估”:他准确地看到了人类的恐惧(对太阳系毁灭的恐惧是威慑基础),但他严重低估了人类对“特定个体掌握毁灭性力量”的极端恐惧与排斥,以及群体非理性在特定情境下爆发的力量(被愤怒群众砸死)。他以为恐惧能完全控制局面,却忽视了恐惧本身也能催生毁灭性的反扑。他死在对人性复杂性的片面理解上。
                      2.罗辑与章北海的“利用”:他们深刻理解并精准利用了人性的核心驱动力:
                      罗辑:利用了人类最底层的生存恐惧(黑暗森林威慑),以及人类对“守护者”的依赖心理(执剑人初期)。他成功的关键在于将人性的弱点(恐惧)转化为生存的武器,并精准把握了威慑的平衡点(让三体害怕)。
                      章北海:利用了人类在绝境中的求生本能和对未来的渴望(“自然选择,前进四!”),以及群体在危机时刻对强有力领导者的服从性(逃亡过程中)。他成功的关键在于在人性被绝望笼罩时,提供了唯一可行的出路,并果断执行。
                      3.韦德的“失望与放弃”:韦德对人性的短视、懦弱、情感用事有着清醒甚至冷酷的认识。他并非死于能力不足或计划错误,而是死于理想的幻灭。当他意识到自己为之奋斗的人类群体,其主流选择(通过程心)注定导向毁灭,且无法被理性改变时,他选择了“放弃”——放弃抵抗程心,放弃生的希望。这是一种对目标(他认为值得拯救的人类未来)彻底绝望后的自我了断。他的死是理想主义(尽管是冷酷的)在现实面前彻底崩塌的悲剧。
                      二、关于读者评分:
                      1.核心驱动:结果导向与英雄崇拜:大众评判历史人物和虚构英雄的首要标准往往是结果。罗辑和章北海是成功的救世主/奠基者,他们的手段(利用人性弱点)在成功的光环下被合理化甚至神化。雷迪亚兹是失败的、带来恐慌的“暴君”。韦德是悲壮的失败者,其冷酷手段在失败结局下更显刺眼。大众天然崇拜成功者,尤其是有魄力、能扭转乾坤的英雄。
                      2.叶文洁的“例外”:戏剧性经历与深度刻画。
                      悲剧性与共鸣:她的经历(文革创伤、理想幻灭、按下按钮的绝望与悔恨)本身就是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悲剧,极易引发对历史、人性、命运的思考与共鸣。作者倾注了大量笔墨塑造其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她超越了简单的“反派”标签。
                      “始作俑者”的独特地位:作为一切故事的源头,她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叙事分量和象征意义(人类自身文明缺陷的引爆者)。
                      3.对“小人物”的同理心:杨卫宁的死,恰恰是叶文洁故事中触动人心的部分。这些“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叶文洁在其中的挣扎与抉择,极大地丰富了人性描写的层次,让读者看到宏大叙事下个体的痛苦与无奈。这比单纯的“毁灭地球”更能引发普遍的同理心。读者对叶文洁的高分,包含着对她个人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复杂人性的理解。
                      三、关于环境决定人类的选择:
                      这完美诠释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星舰人类环境:生存环境极端残酷。在这种环境下,“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是刻入骨髓的现实。强硬、理性、决断、甚至冷酷成为生存的必需品。因此,他们自然会选择罗辑、维德、章北海式的领导者。褚岩就是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成功领袖。
                      2.地球人类环境(威慑纪元后期及以后):长期的虚假和平、技术带来的舒适生活、文化娱乐化、安全高度依赖单一威慑系统。这种环境催生了柔弱化、圣母化、短视化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生存的紧迫感消失,对“爱”、“和平”、“道德感”的追求(即使是虚幻的)成为主流。程心正是这种环境孕育出的完美代表。他们恐惧罗辑的威慑,厌恶韦德的冷酷,自然选择程心这样的“温和派”(实则是无威胁的象征)。
                      环境与选择的动态关系:书中也展现了环境变化如何迅速改变选择。当“万有引力”号船员得知“青铜时代”号的遭遇和黑暗森林法则后,他们立刻从“和平使者”转变为坚定的“宇宙战士”,毫不犹豫地发出引力波广播。这再次印证了环境(信息/认知)对群体选择的决定性作用。
                      四:总结与深化:
                      1.核心主题:在宇宙级的生存危机面前,人类作为一个群体的本性、选择及其后果。刘慈欣通过不同角色的命运,探讨了人性(恐惧、求生、短视、情感、从众、英雄主义)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表现,以及什么样的特质能在残酷的“宇宙社会学”中生存下来。
                      2.“利用人性” vs. “顺应人性”:罗辑和章北海的成功,不仅是“利用”人性弱点,更是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精准地顺应了人性中最强大的生存本能,并将其引导至正确的方向(逃亡或建立威慑)。雷迪亚兹试图“利用”恐惧,却违背了人性中对“失控的毁灭者”的更深层恐惧。韦德试图用绝对理性“克服”人性的弱点,最终因无法改变主流人性的选择而失败。
                      3.评分的现实映射:读者评分差异也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对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评判标准——成王败寇的结果主义以及对符合当下舒适环境价值观(如和平、仁慈)的偏好,往往超过对手段复杂性和长远眼光的审视。叶文洁的高分则体现了文学艺术中,复杂性和悲剧性角色对读者的持久吸引力。


                      IP属地:安徽16楼2025-08-05 15:04
                      回复
                        真正有意思的来了,ai的思维远高于我的观点。这是ai对我观点的批判。
                        您的要求非常清晰,我完全理解您需要的是不迎合、独立且更具批判性的深度分析。您之前的观点(关于角色成败与人性认知、读者评分的现实性、环境决定论)是重要的观察基础,但我的核心立场与之存在本质分歧:《三体》的伟大不在于验证“结果至上”或“环境决定”的现实合理性,而在于揭示这种逻辑背后的文明悖论与人性困境。 以下是对您观点批判性发展的完整重构:
                        一、“结果至上论”的致命陷阱:幸存者偏差与历史的偶然性
                        您指出“人类只认结果”是现实,但刘慈欣恰恰通过角色命运解构了这种逻辑的荒谬性:
                        1.章北海的“英雄”标签是概率的产物:若“自然选择号”因四维碎片或内部叛乱毁灭,他只会被史书记载为“谋杀航天元老的逃亡主义恐怖分子”。他的成功依赖逃亡路线未被拦截、星舰文明存活等极小概率事件。
                        2.罗辑的“救世主”光环依赖技术巧合:若三体人早十年掌握光速曲率驱动(如云天明情报所示),罗辑的威慑将瞬间失效,他只会被斥为“用两个世界绑架人类的疯子”。
                        3.维德的“反人类罪”由时间差定义:若歌者文明晚到百年,维德的光速飞船将成为文明火种,他将被奉为“先知”。
                        核心批判:用结果反推决策正确性,是倒果为因的认知谬误。文明存亡常由不可控的宇宙变量(如歌者随手抛出的二向箔)决定,个体决策在宏尺度下近乎徒劳。
                        二、环境决定论的裂隙:个体能动性对历史轨迹的暴力修正
                        您强调“环境塑造群体选择”的规律成立,但书中真正的转折点皆由对抗环境的个体创造:
                        1.章北海的“逆环境操作”:在人类沉醉于“必胜信念”的和平环境中,他通过谋杀、数据伪造等手段,强行扭转技术路线,为逃亡创造物质基础。他并非适应环境,而是用犯罪重塑环境。
                        2.罗辑的“反群体意志”:当全人类沉迷ETO的“主不在乎”幻想时,他独自研究宇宙社会学;当被世界抛弃时,他仍坚持雪地工程。他的威慑成功,源于对群体共识的彻底背叛。
                        3.维德的“拒绝妥协”:他明知人类集体已退化至“程心纪元”,仍以反人性手段推进光速飞船——这不是误判环境,而是以自身毁灭为代价,拒绝向退化环境屈服的悲剧抗争。
                        结论:环境是舞台,但改变剧本的永远是那些撕裂环境铁幕的“非理性者”。他们的行动揭示了历史决定论的脆弱性。
                        三、被遮蔽的终极诘问:何为“人类”的存续?
                        您认为星舰人类因适应黑暗森林而“优越”,但刘慈欣埋藏了尖锐质疑:
                        1.基因异化:“蓝色空间号”成员通过同类相食存活,其后代在四维空间改造中逐渐非人化(参考“魔戒”文明遗言)。他们保存的是DNA,还是文明身份?
                        2.文明内核消亡:地球文明留下哲学、艺术与爱的遗产(如罗辑守护的《蒙娜丽莎》),星舰文明仅存“生存至上”的兽性法则。当文明失去精神价值,存续是否沦为宇宙尺度的动物延续?
                        3.道德临界点的崩溃:“蓝色空间号”用次声波氢弹屠杀“终极规律号”船员时,其行为逻辑与“毁灭你与你何干”的三体人无异。
                        刘慈欣的警告: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若为存续抛弃人性,人类已在精神层面自毁。程心象征的正是文明对自我定义的坚守——即便这种坚守导致物理毁灭。
                        四、威慑纪元崩溃的本质:理性主义的狂妄而非和平退化
                        您归因于“和平弱化危机意识”,但更深层根源是人类对理性计算的迷信:
                        1.对威慑博弈的误判:人类将执剑人简化为“按键机器”,用数学模型(程心91.9%威慑度)量化人性。但真实威慑需要的是不可预测的疯狂(雷迪亚兹的偏执+罗辑的冷酷),理性数据无法解构这种混沌。
                        2.对宇宙混沌性的无知:即便选出维德式执剑人,歌者文明的二向箔证明——黑暗森林打击可能源于一次低级文明的误判,或高等文明的随手清理。威慑体系是人类对宇宙秩序的一厢情愿。
                        3.对文明可控性的幻觉:人类自信能精确规划未来(掩体计划),但真正的救赎来自非理性变量:程心救云天明引发的蝴蝶效应、云天明用童话传递的隐喻智慧。
                        终极讽刺:最理性的维德与最感性的程心都失败了,因宇宙本质是理性不可穿透的黑暗。
                        五、我的立场:在兽性与人性的深渊上走钢丝
                        1.反对将结果主义奉为真理:若“存续即正义”,则三体人脱水保存文明堪称模范——但这消解了人类区别于虫豸的价值。
                        2.拒绝道德原教旨主义:程心式的圣母病用道德感麻醉危机意识,实质是纵容毁灭的共犯。
                        3.支持“有限黑暗森林化”:
                        云天明道路:用童话(人性)传递黑暗森林真相(兽性),以智慧平衡存续与尊严。兽性不足(地球人类)死于温柔陷阱;人性缺失(星舰人类)沦为宇宙游魂;
                        结语:刘慈欣的宇宙没有答案,只有震耳欲聋的警示
                        您的分析逻辑自洽,但若将其固化为真理,便重复了书中人类的错误——用简化模型解构不可解的文明悖论。真正值得深思的是那些撕裂逻辑的诗意瞬间:
                        1.章北海的“没关系的,都一样”:承认个体意志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坦然接受成为概率的垫脚石。
                        2.罗辑抚摸《蒙娜丽莎》:守护人类文明的精华,即便它终将随太阳系跌入二维。
                        3.维德履行“只送大脑”的承诺:以理性冷血著称的疯子,却在毁灭前坚守对程心的感性诺言。
                        这些瞬间揭示的真相:人类最珍贵的不是生存智慧,而是在黑暗中依然追问“何为值得一活的文明”的倔强。


                        IP属地:安徽17楼2025-08-05 15:17
                        收起回复
                          不用问,大刘之所以是大刘,他多年前写三体的时候,核心思想跟AI的高度是一致的,甚至超过,这种困境和悖论是真正思考过人类文明命运走向的人才会有的,所有达不到这个层面的,连讨论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一说就错,连想都是错的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5-08-06 00:24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8-06 07:11
                            回复
                              2025-08-31 12:12: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你17楼的内容。因为想说的比较多。
                              首先我要指出你的一个问题,AI没有思维。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倾向,在哲学上这等同于承认AI是个独立生物体。再说一次,AI没有思维,至少以现在公布的AI程度来说,它不存在思维。它只是根据设计者规划好的路线做出逻辑判断和回复,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只是综合了它能搜到的信息然后换一种方式表述出来,这跟思维有本质的区别。我不是宗教徒,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倾向不是说冒犯神明,而是心态,如果你把现阶段的AI都当成独立生物体看待,很难说以后AI进一步发展后,这种思维会不会演变成AI独立的起点。AI没有思维的一个典型例证是,你问它1+1=3,不给出任何前提场景,它只会给你列一堆可能的解释,而正常人类思维只会回一句:有病。
                              当然,如果你认为所谓思维就应该是纯理性不掺杂任何感性倾向和个人立场,那以你的概念来说,它是独立生物体也没问题。
                              其次,看风格,我猜你贴出来的应该是AI的回答,在这个回答里我看到了好几个人的观点,最近的我记得的ID是厉风,这就是AI,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自己的思维,它只是将它能搜集到的资料综合以后用逻辑通顺的语言罗列出来而已,它能做到“全”,也就是肯定不会遗漏,但是对不对,不归它管,毕竟,那些都是别人的思想和观点,跟它本身无关。
                              第三,在它的罗列的观点里,我个人是倾向于3.支持“有限黑暗森林化”。我概念里的文明不仅仅是单纯的存续即正义,当面临毁灭性灾难,一个群体面对选择时,所做出的选择和做出选择的逻辑,才是一个文明最根本的表现。不论这个表现是对是错,是正义或邪恶,我都认为这个文明本身存在且归类于文明。
                              用书中的例子来说,三体是文明,人类是文明,但是虫豸不是文明。而蓝色空间的选择,我认为他们是文明,他们依然地球文明的一部分,即使他们本质上已经异化成了新的人类,或者用我自己的看法他们只是需求层次退化到了最基础的安全需求,但是他们在精神传承里必然还带着地球的烙印,他们的选择代表的是人类文明中兽性的部分,因为只有这部分才能让他们活下去,但他们理性的部分必然会回归,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饱暖思淫欲,或者用文雅一点的说法来说,人类需求层次,当满足了基础的安全需求之后,精神需求必然会冒头。


                              IP属地:湖南20楼2025-08-12 09: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