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娘俩自从到了胡掌柜的车马店,不再受冻挨饿了,能吃上热乎的饱饭,跟前没有人绷着脸瞪着眼随便喊喝了,离开了那阴暗、发霉,让人喘不过来气、不敢深呼吸的大房子,再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牵肠挂肚,时刻惦念着英英爹了。英英娘无法忘记英英她爹临死时瘦弱、曲卷的身体,那用尽最后力气的喊叫声就在耳边,从来没有说过累从来没有叫过苦的活生生的中原汉子,在人间最后的时光撕心裂肺的叫喊声里充满了无尽的愤怒、无力的挣扎,背着女儿英英伤心哽咽,几回落下泪来。英英娘勤快,操持家是一把好手,把院落、厨房里外收拾的干净、利索,还帮着二老汉推土垫圈,为骡马添加草料,抢着给二老汉洗衣服。英英娘只有忙碌起来,才不会闲下来去想英英爹,也想以此报答胡掌柜、二老汉收留她们母女的大恩大德。
二老汉就爱吃英英娘做的饭菜,英英见了二老汉就叫二伯,管胡掌柜喊大伯。二老汉比以前爱说话了,不再像以前面无表情,也有了笑脸,走路腿脚生风,看到英英娘悲伤,一家三口身处异乡,只留母女孤苦度日,憨厚的模样难掩他棱角分明的面庞,眉宇间显露出练武之人且达到一定深度才特有的英气。二老汉帮着英英娘劈柴、担水,总能从兜里掏出糖块、用纸包着的杏干一些小孩儿爱吃的东西给英英,说等天气暖和了,给英英摘红红的马茹茹,连成串戴在脖子上。一天夜里,英英娘透过窗户借着淡淡的月光,看见二老汉在院子里比划拳脚。
过了春分,又到了清明。英英娘要去瓦渣沟给英英爹上坟,二老汉不放心,就和胡掌柜告了假,想和英英娘一块儿去,英英娘怕那地方吓着孩子,不想带英英,英英哭着说啥也非要去。二老汉对英英娘说:“小姑娘这么犟?”英英娘说:“孩子都六岁了,能记事了。”在路上,有人看见了问二老汉:找上媳妇了?二老汉瞪着眼:“别瞎说。”那人说:“我就说那,时间长了没见,孩子都这么大了。”
在英英娘心里,胡掌柜、二老汉就是她们娘俩的救命恩人,想着怎样才能好好的去报答人家。胡掌柜和英英娘说过,给拿上路费,让她们娘俩回老家。英英娘两眼含着泪说:“老家也是穷地方,常遭水灾,回去了孩子也要跟着挨饿,多亏遇到了你们这些大好人,才有了安身的地方,胡掌柜要不嫌俺们娘俩儿,俺愿听掌柜的安排。在这儿,能去坟上看看英英爹,远离家乡的孤魂野鬼没人管,俺还能去哪呀。”

胡掌柜也就不再和英英娘提回河南老家的事了,让英英娘自己拿主意。日子久了,胡掌柜慢慢的看出来了,二老汉穿的衣服补丁整整齐齐的,英英娘学会了蒸糕、推莜面窝窝,二老汉有了笑眉脸儿,收工回到车马店就找英英。英英眨着毛毛的眼睛看着二老汉,说:“二伯,俺想看大马。”二老汉就学英英娘俩儿的河南口音“中”,英英过来拉二老汉,说:“中,就走。”
二老汉,一个土生土长的光棍汉,与英英娘俩儿同样遭受日寇入侵带来的磨难、苦痛,战乱、死亡始终伴随着他们左右。他们无法预知明天,不能选择、逃避,又无力阻止的时候,无非是往好处想或往坏处想。往好处想,是对眼下及今后生活的向往、期盼;往坏处想,是对明天、未来日子的忧虑和恐惧。就算畅想最简单美好的未来,总会有一些欠缺与遗憾,不管把明天想的多么糟糕,还是会生出种种意外、不幸,让人猝不及防,只是想活命这个最基本的生活愿望和追求也被残酷现实击打的粉碎。
在邻居、熟人眼里,二老汉说话多是喊喝骡马、骆驼,也少有人和他主动搭话。英英愿意找他说话,常在车马店门口等赶牲口回来的二老汉,他们的话语、笑声、神态举止是那样的自然、亲切,二老汉和英英娘俩儿在一起,外人看来就像是一家三口儿。
胡掌柜、英英娘也都被刚才英英说的老家话和二老汉学英英“中、中”的给逗笑了。英英娘心里不由得又是一阵酸楚,胡掌柜看在眼里,早愿意出头做中间人去给英英娘和二老汉他们保媒,想撮合英英娘和二老汉成为一家人,水到渠成更好,在这动荡乱世也好互相有个依靠、帮衬。
季节轮回,河湾的冰凌慢慢的消融,水默默的由西至东流向远方,鸟在树上叽叽喳喳、飞来飞去,向阳墙根处小草从黑灰的土里钻出来,又开始了生命的延续。一夜刚濛湿地皮的细雨过后,烟岭车马店那棵两人才能合抱的柳树微微泛黄的嫩芽,从不远处望去已是一团淡淡的黄绿了。南墙外的山沟里、高坡上悄悄绽放的桃花繁盛、鲜艳,在光秃秃的树枝、枯草间格外显眼。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腥味与飘散的花香混合在一起,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
这天,李贵和一个日本兵进了烟岭车马店。大同炭矿株式会社有个日本人,不知从哪儿知道二老汉从小练过武,想和二老汉切磋武艺,比试拳脚,李贵和一个日本兵来找二老汉。胡掌柜先是一惊,知道二老汉练过武的没几个人,还想打掩护,随口说道:“就是一个赶车拉骆驼的,会啥武呢。”
二老汉就爱吃英英娘做的饭菜,英英见了二老汉就叫二伯,管胡掌柜喊大伯。二老汉比以前爱说话了,不再像以前面无表情,也有了笑脸,走路腿脚生风,看到英英娘悲伤,一家三口身处异乡,只留母女孤苦度日,憨厚的模样难掩他棱角分明的面庞,眉宇间显露出练武之人且达到一定深度才特有的英气。二老汉帮着英英娘劈柴、担水,总能从兜里掏出糖块、用纸包着的杏干一些小孩儿爱吃的东西给英英,说等天气暖和了,给英英摘红红的马茹茹,连成串戴在脖子上。一天夜里,英英娘透过窗户借着淡淡的月光,看见二老汉在院子里比划拳脚。
过了春分,又到了清明。英英娘要去瓦渣沟给英英爹上坟,二老汉不放心,就和胡掌柜告了假,想和英英娘一块儿去,英英娘怕那地方吓着孩子,不想带英英,英英哭着说啥也非要去。二老汉对英英娘说:“小姑娘这么犟?”英英娘说:“孩子都六岁了,能记事了。”在路上,有人看见了问二老汉:找上媳妇了?二老汉瞪着眼:“别瞎说。”那人说:“我就说那,时间长了没见,孩子都这么大了。”
在英英娘心里,胡掌柜、二老汉就是她们娘俩的救命恩人,想着怎样才能好好的去报答人家。胡掌柜和英英娘说过,给拿上路费,让她们娘俩回老家。英英娘两眼含着泪说:“老家也是穷地方,常遭水灾,回去了孩子也要跟着挨饿,多亏遇到了你们这些大好人,才有了安身的地方,胡掌柜要不嫌俺们娘俩儿,俺愿听掌柜的安排。在这儿,能去坟上看看英英爹,远离家乡的孤魂野鬼没人管,俺还能去哪呀。”

胡掌柜也就不再和英英娘提回河南老家的事了,让英英娘自己拿主意。日子久了,胡掌柜慢慢的看出来了,二老汉穿的衣服补丁整整齐齐的,英英娘学会了蒸糕、推莜面窝窝,二老汉有了笑眉脸儿,收工回到车马店就找英英。英英眨着毛毛的眼睛看着二老汉,说:“二伯,俺想看大马。”二老汉就学英英娘俩儿的河南口音“中”,英英过来拉二老汉,说:“中,就走。”
二老汉,一个土生土长的光棍汉,与英英娘俩儿同样遭受日寇入侵带来的磨难、苦痛,战乱、死亡始终伴随着他们左右。他们无法预知明天,不能选择、逃避,又无力阻止的时候,无非是往好处想或往坏处想。往好处想,是对眼下及今后生活的向往、期盼;往坏处想,是对明天、未来日子的忧虑和恐惧。就算畅想最简单美好的未来,总会有一些欠缺与遗憾,不管把明天想的多么糟糕,还是会生出种种意外、不幸,让人猝不及防,只是想活命这个最基本的生活愿望和追求也被残酷现实击打的粉碎。
在邻居、熟人眼里,二老汉说话多是喊喝骡马、骆驼,也少有人和他主动搭话。英英愿意找他说话,常在车马店门口等赶牲口回来的二老汉,他们的话语、笑声、神态举止是那样的自然、亲切,二老汉和英英娘俩儿在一起,外人看来就像是一家三口儿。
胡掌柜、英英娘也都被刚才英英说的老家话和二老汉学英英“中、中”的给逗笑了。英英娘心里不由得又是一阵酸楚,胡掌柜看在眼里,早愿意出头做中间人去给英英娘和二老汉他们保媒,想撮合英英娘和二老汉成为一家人,水到渠成更好,在这动荡乱世也好互相有个依靠、帮衬。
季节轮回,河湾的冰凌慢慢的消融,水默默的由西至东流向远方,鸟在树上叽叽喳喳、飞来飞去,向阳墙根处小草从黑灰的土里钻出来,又开始了生命的延续。一夜刚濛湿地皮的细雨过后,烟岭车马店那棵两人才能合抱的柳树微微泛黄的嫩芽,从不远处望去已是一团淡淡的黄绿了。南墙外的山沟里、高坡上悄悄绽放的桃花繁盛、鲜艳,在光秃秃的树枝、枯草间格外显眼。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腥味与飘散的花香混合在一起,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
这天,李贵和一个日本兵进了烟岭车马店。大同炭矿株式会社有个日本人,不知从哪儿知道二老汉从小练过武,想和二老汉切磋武艺,比试拳脚,李贵和一个日本兵来找二老汉。胡掌柜先是一惊,知道二老汉练过武的没几个人,还想打掩护,随口说道:“就是一个赶车拉骆驼的,会啥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