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兰等皇汉分子非常明显的错误就是把文化看成了单向传播,而不是双向传播。
我们把文化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文学、政治等不具地域特色的部分,假设统称文学,文学确实是有中心的,但是没有地域特征。另一部分是方言、习俗等,这部分有明显地域特征,但是没有中心,各个地方独立发展,互相影响,甚至可能落后的地方比发达的地方影响力大。比如上海再发达,周边地区的人也不可能改说上海话,反而是不断迁入上海的移民对上海语言习俗产生更大影响。比如南京,之前有个南京学者说江淮官话是南京传到江淮的,这个学者就是和卡斯兰一样的思维,总以为文化是从中心地区向周边地区单向传播的,笑掉大牙,连方言是跟着移民传播的都不知道,南京有向江淮地区大规模移民吗?显然是大量淮西人迁入南京导致南京方言、习俗变成淮西类型。
良渚文化刚发现的时候叫龙山文化江浙类型,为什么呢?因为中原龙山、山东龙山、良渚以及石家河等都有共同特征--黑陶、玉器礼仪(而且都是良渚玉)。后来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年代早很多,才独立命名。但是黑陶、玉器只是文化里面很小一部分,山东龙山文化的主体还是大汶口遗存,中原文化文化(被山东龙山征服)的主体还是中原本土仰韶人和仰韶文化。就如满清入关没有改变汉人主体基因和文化。本土基因和本土文明并没有那么容易消失,如果按照卡斯兰的逻辑,元清时期汉文明就消失了,他们的逻辑就是殖民地的人和文化都要被嚯嚯掉的。商代天子c系,周代天子n系,他们把o系的基因文化都灭了?北方文化对南方影响更大是因为移民,而不是殖民,河南人自己从古至今都没真正当家做主过,都是四方文明轮流占领河南,河南什么成分自己都搞不清楚。
商朝的时候中国有三大青铜文明中心,分别是河南、四川、江西。江浙没有大型青铜器是因为没有铜矿,不是没有技术,隔壁江西都传到了,还能不传到江浙?以湖州毘山遗址(商代)为例,毘山青铜器都是本地产的农具和兵器,并没有大型礼器,而且这些铜矿都是外地来的。但是江浙人擅长烧制瓷器,商代中原的原始瓷器只有贵族才能享用,而在江浙却非常普遍,通过瓷土分析,中原的原始瓷器都是来自浙江德清,说明商代的时候浙江德清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瓷器中心。
再来说说文字,良渚刻符和山东龙山刻符都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刻符,具备语言功能,但是他们是不同样式的,从各地的刻符推导,原本各个地方都是有自己的文字的,只是后来大家统一文字了,周代的时候南方楚、吴、越已经用汉字了,这种文字的融合传播因为缺乏证据,目前还无法推导,但是肯定比秦始皇统一文字早很多。
我们把文化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文学、政治等不具地域特色的部分,假设统称文学,文学确实是有中心的,但是没有地域特征。另一部分是方言、习俗等,这部分有明显地域特征,但是没有中心,各个地方独立发展,互相影响,甚至可能落后的地方比发达的地方影响力大。比如上海再发达,周边地区的人也不可能改说上海话,反而是不断迁入上海的移民对上海语言习俗产生更大影响。比如南京,之前有个南京学者说江淮官话是南京传到江淮的,这个学者就是和卡斯兰一样的思维,总以为文化是从中心地区向周边地区单向传播的,笑掉大牙,连方言是跟着移民传播的都不知道,南京有向江淮地区大规模移民吗?显然是大量淮西人迁入南京导致南京方言、习俗变成淮西类型。
良渚文化刚发现的时候叫龙山文化江浙类型,为什么呢?因为中原龙山、山东龙山、良渚以及石家河等都有共同特征--黑陶、玉器礼仪(而且都是良渚玉)。后来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年代早很多,才独立命名。但是黑陶、玉器只是文化里面很小一部分,山东龙山文化的主体还是大汶口遗存,中原文化文化(被山东龙山征服)的主体还是中原本土仰韶人和仰韶文化。就如满清入关没有改变汉人主体基因和文化。本土基因和本土文明并没有那么容易消失,如果按照卡斯兰的逻辑,元清时期汉文明就消失了,他们的逻辑就是殖民地的人和文化都要被嚯嚯掉的。商代天子c系,周代天子n系,他们把o系的基因文化都灭了?北方文化对南方影响更大是因为移民,而不是殖民,河南人自己从古至今都没真正当家做主过,都是四方文明轮流占领河南,河南什么成分自己都搞不清楚。
商朝的时候中国有三大青铜文明中心,分别是河南、四川、江西。江浙没有大型青铜器是因为没有铜矿,不是没有技术,隔壁江西都传到了,还能不传到江浙?以湖州毘山遗址(商代)为例,毘山青铜器都是本地产的农具和兵器,并没有大型礼器,而且这些铜矿都是外地来的。但是江浙人擅长烧制瓷器,商代中原的原始瓷器只有贵族才能享用,而在江浙却非常普遍,通过瓷土分析,中原的原始瓷器都是来自浙江德清,说明商代的时候浙江德清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瓷器中心。
再来说说文字,良渚刻符和山东龙山刻符都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刻符,具备语言功能,但是他们是不同样式的,从各地的刻符推导,原本各个地方都是有自己的文字的,只是后来大家统一文字了,周代的时候南方楚、吴、越已经用汉字了,这种文字的融合传播因为缺乏证据,目前还无法推导,但是肯定比秦始皇统一文字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