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刚过完年,他外出打工,父母把他送到火车站。他的父亲八十多岁了,头发花白,他看着父母的那一瞬间,跪了下来,给父母磕头。他父母什么也没说,父亲转过身偷偷抹眼泪,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但我父亲给过我这种感觉。
那一年我在上大学,三月份开学的时候是我们黑龙江的冬天。当天晚上零下30度,我父亲和母亲送我上火车站,我说:“爸、妈,别送了,我又不是不回来。”我爸我妈一句话也不说,买了站台票,把我送上火车,看着我一步一步走到座位上。东西放下了,我回头一看,父母还在那里。我在那比划,说:“爸、妈,走吧。”我爸我妈一句话没说,当火车马上开动的时候,我父亲突然拼命的喊,我不知道他喊的是什么。火车开动了,我父亲给我发了一个信息,说:“儿子,照顾好自己。”我就趴在那里哭,不知道当时我什么感觉,我只知道我对不起他们。
在藏地有句话叫“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意思是说:孩子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对父母总是无所谓;而父母的心,却像水一样柔软,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孩子,哪怕他已经四五十岁了,按道理说完全不需要担心了,可父母还是放心不下。
面对着父母,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对得起他们吗?
从小到大,我没有为我父母带来一丝真正值得骄傲的东西。
上学时候,因为自渎,脑袋不好使,父母花的高价让我上的高中。大学,又是父母花了高价让我上的。从始至终,我都是那个最败家、最不孝、家里面被人看不起的孩子。无论我的姑姑、大爷怎么看不起我,我爸都说:“儿子,你很优秀,你是一个男人,你越来越好了。”在我父母的眼里,我没有坏的一面,但我知道我爸妈也不希望我这样。
所以改变也是孝。
春秋时期的郯子,这个人是孔子的老师,他生性至孝。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的乳汁可以治好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前往深山,混到鹿群里面。一日一个猎人误以为他是鹿,正要举箭射他的时候,他赶紧大叫,将实情告诉了猎人。猎人听了以后非常的感动,想办法帮他弄来了鹿乳并护送他下山。古代这样的孝子,是令人非常钦佩的、敬佩的。
唐朝有个和尚,可谓一代高僧。因母亲只生了他一个独子,他责无旁贷地负起孝养父母的责任。有时他穷得一文钱也没有,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挨饿,只有把自己的袈裟典当了买米回来养亲。后来他在诗中也写道:“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dí)米归。
我们讲:人,一定要在二人之下。这二人即是父和母。能够在他们的膝下,好好的孝养他们,别人才信服、才恭敬,才能够让你走向高层次的社会地位。但今天的社会,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做的实在是太差。且不说别的,就单单的父母在家中叫我们,我们都不能做到“一听到、便应声”,都是慢吞吞的做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呼唤就好像是耳旁风,完全听不到。即使回应了,也都是不耐烦,没有一点恭敬心和孝心。
尽孝是等不得的,我们孝顺父母的时间每天都在递减,如果不能及时尽孝,以后定然会遗憾终身。很多人从小对父母的态度是非常随意的,一直以为父母爱自己是天经地义,却在长大成人后以工作、家庭、事业、学业为借口,将父母拒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对他们的身体衰老、内心的孤独,不闻也不问,忘记了他们养育自己的含辛茹苦以及任劳任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家里,我父亲在我爷爷去世以后,每一次回到家里都说:“儿子,多少次我回到家,仿佛就看见你爷爷坐在床边,我难受,哭。”那一年我父亲48岁。48岁了,没了父亲,也哭也难过。父亲没了,才知道子女做完了。
那一年我在上大学,三月份开学的时候是我们黑龙江的冬天。当天晚上零下30度,我父亲和母亲送我上火车站,我说:“爸、妈,别送了,我又不是不回来。”我爸我妈一句话也不说,买了站台票,把我送上火车,看着我一步一步走到座位上。东西放下了,我回头一看,父母还在那里。我在那比划,说:“爸、妈,走吧。”我爸我妈一句话没说,当火车马上开动的时候,我父亲突然拼命的喊,我不知道他喊的是什么。火车开动了,我父亲给我发了一个信息,说:“儿子,照顾好自己。”我就趴在那里哭,不知道当时我什么感觉,我只知道我对不起他们。
在藏地有句话叫“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意思是说:孩子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对父母总是无所谓;而父母的心,却像水一样柔软,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孩子,哪怕他已经四五十岁了,按道理说完全不需要担心了,可父母还是放心不下。
面对着父母,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对得起他们吗?
从小到大,我没有为我父母带来一丝真正值得骄傲的东西。
上学时候,因为自渎,脑袋不好使,父母花的高价让我上的高中。大学,又是父母花了高价让我上的。从始至终,我都是那个最败家、最不孝、家里面被人看不起的孩子。无论我的姑姑、大爷怎么看不起我,我爸都说:“儿子,你很优秀,你是一个男人,你越来越好了。”在我父母的眼里,我没有坏的一面,但我知道我爸妈也不希望我这样。
所以改变也是孝。
春秋时期的郯子,这个人是孔子的老师,他生性至孝。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的乳汁可以治好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前往深山,混到鹿群里面。一日一个猎人误以为他是鹿,正要举箭射他的时候,他赶紧大叫,将实情告诉了猎人。猎人听了以后非常的感动,想办法帮他弄来了鹿乳并护送他下山。古代这样的孝子,是令人非常钦佩的、敬佩的。
唐朝有个和尚,可谓一代高僧。因母亲只生了他一个独子,他责无旁贷地负起孝养父母的责任。有时他穷得一文钱也没有,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挨饿,只有把自己的袈裟典当了买米回来养亲。后来他在诗中也写道:“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dí)米归。
我们讲:人,一定要在二人之下。这二人即是父和母。能够在他们的膝下,好好的孝养他们,别人才信服、才恭敬,才能够让你走向高层次的社会地位。但今天的社会,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做的实在是太差。且不说别的,就单单的父母在家中叫我们,我们都不能做到“一听到、便应声”,都是慢吞吞的做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呼唤就好像是耳旁风,完全听不到。即使回应了,也都是不耐烦,没有一点恭敬心和孝心。
尽孝是等不得的,我们孝顺父母的时间每天都在递减,如果不能及时尽孝,以后定然会遗憾终身。很多人从小对父母的态度是非常随意的,一直以为父母爱自己是天经地义,却在长大成人后以工作、家庭、事业、学业为借口,将父母拒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对他们的身体衰老、内心的孤独,不闻也不问,忘记了他们养育自己的含辛茹苦以及任劳任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家里,我父亲在我爷爷去世以后,每一次回到家里都说:“儿子,多少次我回到家,仿佛就看见你爷爷坐在床边,我难受,哭。”那一年我父亲48岁。48岁了,没了父亲,也哭也难过。父亲没了,才知道子女做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