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贞元十四年(798年),白居易27岁,进士及第(礼部侍郎高郢主考),授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上),负责典籍校勘
2. 元和元年(806年)四月,白居易35岁,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从九品下-从九品上,不确定盩厔县属于上县、中县还是下县,县治安官)、兼集贤校理(同直学士,无常员,以佗官兼之。)
3. 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白居易36岁,因诗文讽谏闻名,被宪宗赏识,召入翰林院为翰林学士(皇帝近臣,无品阶)
4. 元和三年(808年)五月,白居易37岁,拜左拾遗(从八品上,言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故以名官焉),多次上疏谏言,创作《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
5. 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39岁,任期届满改官,因俸薄养亲,自请调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从七品下-正七品下,不确定京兆府是上中下哪个等级),仍充翰林学士
6.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白居易40岁,丁母陈夫人忧,退居下邽守丧
7. 元和九年(814年)冬,白居易43岁,服丧期满返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正五品上,职拟谏议大夫,左谕德掌谕太子以道德也)
8. 元和十年(815年)七月,白居易44岁,上疏请捕杀宰相武元衡之刺客,被劾“越职言事”,贬江表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再劾,追诏授江州司马(从六品上-正五品下,不确定江州等级);谪居江州期间作《琵琶行》,建庐山草堂,与僧道交游;与元稹书信论诗,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9. 元和十三年(818年)冬,白居易47岁,量移(遇赦调近),迁忠州刺史(正四品下-从三品,不确定忠州等级)
10. 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白居易48岁,赴忠州途中与元稹会于夷陵(湖北宜昌),三日赋诗而别。忠州任上作《木莲荔枝图》寄赠亲友
11. 元和十四年(819年)冬,白居易48岁,自忠州刺史任上被召回长安,授司门员外郎(刑部,从六品上,司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诸门及关出入往来之籍赋,而审其政。)
12. 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49岁,转主客郎中(礼部,从五品上,盖主客之任也)、知制诰(按:今中书舍人、给事中每年各一人监考内外官使。其中书舍人在省,以年深者为合老,兼判本省杂事;一人专掌画,谓之知制诰,得食政事之食),加授朝散大夫(从五品下),始著绯
13. 长庆元年(821年)三月,白居易50岁,与中书舍人王起覆试进士郑朗等14人
14. 长庆元年(821年)十月,白居易50岁,转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15. 长庆元年(821年)十一月,白居易50岁,与贾餗、陈岵任制举考策官
16. 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51岁,因谏言不被采纳,求外任,除杭州刺史(正四品下-从三品)。同期事件:元稹六月罢相,改任浙东观察使(治越州);杭越邻境诗简往来,曾于州境会面
17. 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54岁,杭州刺史秩满(任期三年),除太子左庶子(正四品上,掌侍从,赞相礼仪,驳正启奏,监省封题,中允为之贰。),分司东都
18. 宝历中(约826年初),白居易55岁,复出为苏州刺史(正四品下-从三品)
19. 太和元年(827年),白居易56岁,文宗即位征还,拜秘书监(从三品,掌书籍),赐金紫;九月:文宗诞辰,于麟德殿与僧道论辩,言辞敏捷
20. 太和二年(828年)正月,白居易57岁,转刑部侍郎(正四品下,刑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句覆、关禁之政令。),封晋阳县男(从五品爵位,食邑三百户)
21. 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8岁,称病东归洛阳,求分司官,寻除太子宾客(正三品,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而先后焉。),分司东都
22. 太和五年(831年),白居易60岁,除河南尹(从三品);短期复出掌实权
23. 太和七年(833年),白居易62岁,复授太子宾客分司;彻底退隐
24. 太和九年(835年),白居易64岁,甘露之变爆发,愈无宦情
25.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65岁,1. 除同州刺史,辞疾不拜;2. 改授太子少傅(正二品,太子三少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师之道德而教谕焉。);3. 进封冯翊县开国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拒实职保平安,虚衔显荣宠
26. 开成四年(839年)冬,白居易68岁,患风痹之疾;放家妓樊素、蛮子;自撰墓志;作《病中诗》15篇;病榻悟道
27. 会昌中(约841-844年),白居易70-73岁,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正三品)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
28. 大中元年(847年),白居易76岁,卒,赠尚书右仆射(从二品,左、右丞相,本左、右仆射也。)
注:
1.《旧唐书》部分时间点与其他记载有误差,本文暂不讨论,以《旧唐书》记载时间点为准。
2.官职品阶以《唐六典》为准,逐条查询,确认无误
2. 元和元年(806年)四月,白居易35岁,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从九品下-从九品上,不确定盩厔县属于上县、中县还是下县,县治安官)、兼集贤校理(同直学士,无常员,以佗官兼之。)
3. 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白居易36岁,因诗文讽谏闻名,被宪宗赏识,召入翰林院为翰林学士(皇帝近臣,无品阶)
4. 元和三年(808年)五月,白居易37岁,拜左拾遗(从八品上,言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故以名官焉),多次上疏谏言,创作《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
5. 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39岁,任期届满改官,因俸薄养亲,自请调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从七品下-正七品下,不确定京兆府是上中下哪个等级),仍充翰林学士
6.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白居易40岁,丁母陈夫人忧,退居下邽守丧
7. 元和九年(814年)冬,白居易43岁,服丧期满返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正五品上,职拟谏议大夫,左谕德掌谕太子以道德也)
8. 元和十年(815年)七月,白居易44岁,上疏请捕杀宰相武元衡之刺客,被劾“越职言事”,贬江表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再劾,追诏授江州司马(从六品上-正五品下,不确定江州等级);谪居江州期间作《琵琶行》,建庐山草堂,与僧道交游;与元稹书信论诗,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9. 元和十三年(818年)冬,白居易47岁,量移(遇赦调近),迁忠州刺史(正四品下-从三品,不确定忠州等级)
10. 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白居易48岁,赴忠州途中与元稹会于夷陵(湖北宜昌),三日赋诗而别。忠州任上作《木莲荔枝图》寄赠亲友
11. 元和十四年(819年)冬,白居易48岁,自忠州刺史任上被召回长安,授司门员外郎(刑部,从六品上,司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诸门及关出入往来之籍赋,而审其政。)
12. 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49岁,转主客郎中(礼部,从五品上,盖主客之任也)、知制诰(按:今中书舍人、给事中每年各一人监考内外官使。其中书舍人在省,以年深者为合老,兼判本省杂事;一人专掌画,谓之知制诰,得食政事之食),加授朝散大夫(从五品下),始著绯
13. 长庆元年(821年)三月,白居易50岁,与中书舍人王起覆试进士郑朗等14人
14. 长庆元年(821年)十月,白居易50岁,转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15. 长庆元年(821年)十一月,白居易50岁,与贾餗、陈岵任制举考策官
16. 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51岁,因谏言不被采纳,求外任,除杭州刺史(正四品下-从三品)。同期事件:元稹六月罢相,改任浙东观察使(治越州);杭越邻境诗简往来,曾于州境会面
17. 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54岁,杭州刺史秩满(任期三年),除太子左庶子(正四品上,掌侍从,赞相礼仪,驳正启奏,监省封题,中允为之贰。),分司东都
18. 宝历中(约826年初),白居易55岁,复出为苏州刺史(正四品下-从三品)
19. 太和元年(827年),白居易56岁,文宗即位征还,拜秘书监(从三品,掌书籍),赐金紫;九月:文宗诞辰,于麟德殿与僧道论辩,言辞敏捷
20. 太和二年(828年)正月,白居易57岁,转刑部侍郎(正四品下,刑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句覆、关禁之政令。),封晋阳县男(从五品爵位,食邑三百户)
21. 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8岁,称病东归洛阳,求分司官,寻除太子宾客(正三品,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而先后焉。),分司东都
22. 太和五年(831年),白居易60岁,除河南尹(从三品);短期复出掌实权
23. 太和七年(833年),白居易62岁,复授太子宾客分司;彻底退隐
24. 太和九年(835年),白居易64岁,甘露之变爆发,愈无宦情
25.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65岁,1. 除同州刺史,辞疾不拜;2. 改授太子少傅(正二品,太子三少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师之道德而教谕焉。);3. 进封冯翊县开国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拒实职保平安,虚衔显荣宠
26. 开成四年(839年)冬,白居易68岁,患风痹之疾;放家妓樊素、蛮子;自撰墓志;作《病中诗》15篇;病榻悟道
27. 会昌中(约841-844年),白居易70-73岁,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正三品)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
28. 大中元年(847年),白居易76岁,卒,赠尚书右仆射(从二品,左、右丞相,本左、右仆射也。)
注:
1.《旧唐书》部分时间点与其他记载有误差,本文暂不讨论,以《旧唐书》记载时间点为准。
2.官职品阶以《唐六典》为准,逐条查询,确认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