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RISC-V指令集架构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诞生以来,这一开源架构已走过十余年发展历程。从最初学术研究的开源实验,到2015年RISC-V基金会的成立标志着产业化进程加速,再到2020年基金会迁至瑞士以应对地缘政治风险,RISC-V逐步构建起全球化的开源生态。
如今,RISC-V开源生态正迎来从物联网向高性能计算、AI等关键领域突破的新阶段。最新进展显示,RISC-V不仅在边缘设备中快速普及,更开始在服务器芯片、自动驾驶等高端应用场景崭露头角,其开放、模块化的特性持续吸引着全球开发者加入这一变革浪潮。
为了进一步了解RISC-V开源生态的关键节点和最新进展,与非网记者在2025 RISC-V中国峰会上采访到了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院长唐丹。
RISC-V开源IP的“经典之作”
每一个行业的跃升,都踩着经典案例的肩膀——它们既是经验的灯塔,也是创新的跳板,托举后来者不断突破天花板。那么,一路走来,有哪些处理器IP可以称得上是RISC-V经典案例呢?
唐丹给出的答案是:Rocket-chip、蜂鸟和玄铁。为什么是这三款处理器核呢?
唐丹解释道:“伯克利的 Rocket-chip 曾是很多人接触 RISC-V 的第一站,十年前这枚能跑 Linux 的顺序单发射核,对功耗和面积可以称得上是精打细算,即使如今看规格平平,当年却是稀罕物。”
随后,唐丹将目光转向国内的发展历程:“在国内学 RISC-V,不少人是从胡振波的《手把手教你设计 CPU》起步的,他团队推出的蜂鸟核面向IoT领域,更像一颗精简 MCU,为国内开发者打开了RISC-V的大门。”
"而真正推动RISC-V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唐丹强调道,"是2021年平头哥开源玄铁商业级内核,如C906/C908/C910,这被视为RISC-V开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如今企业初涉RISC-V领域,往往先把这三颗IP列为首选方案。"
与此同时,唐丹期待“香山”也能跻身 RISC-V 经典行列,他说:“‘香山 ’已是商业级、高性能的开源核,在桌面/服务器场景下,与 Arm架构下的CPU相比,其 PPA (性能、功耗、面积)不落下风,甚至更胜一筹。更难得的是,开芯院不仅开源出全部 RTL,还把设计流程、验证工具、SoC 集成、锁步技术等一并公开——这在任何公司都属顶级机密。如今,首批用户已基于‘ 香山’量产芯片,它完全有机会成为 RISC-V 的下一座里程碑。”
据悉,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公司采用RISC-V开源IP进行芯片开发,主要集中在Rocket-chip、Pulpino和蜂鸟这几个主流开源核上。“香山”高性能处理器今年也将逐步进入商用阶段。不过从量产规模来看,商业IP仍占据主导地位。
对此,唐丹表示:“虽然开源IP具有免授权费、即下即用的优势,特别适合科研机构、学校以及企业的预研项目,但商业IP凭借其成熟的售后支持体系,加上价格已经下探到几万元级别,在量产项目中更具吸引力。”
RISC-V正在以Arm两倍速狂奔
根据行业分析机构SHD Group的最新预测,到2030年全球RISC-V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2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47.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一增长预期与RISC-V基金会的判断不谋而合——该机构预测2021至2027年间,中国市场的RISC-V内核出货量将占据全球总量的半壁江山。
对此,唐丹分享了行业内的一项统计数据:RISC-V要达到Arm现在的水平,发展速度会是Arm当时的2倍,因为开放的生态发展速度会更快。
对此,他解释道:“在传统模式下,高性能处理器核采用的商业指令集都被企业严格把控,比如SPEC CPU2006单线程15分/GHz级别的核心代码,在各家公司都属于绝密技术。而RISC-V打破了这一惯例,就像开芯院的‘香山’高性能处理器实现了完全开源。这一变革让人联想到二十年前的Linux革命:在Linux出现前,Unix操作系统只被少数人接触;而Linux不仅被产业界广泛采用,更成为学术创新的沃土,这些创新又能快速反哺产业,形成正向循环。”
尽管目前部分企业仍将RISC-V视作另一个Arm来使用,但唐丹指出,只有充分发挥开源特性才能真正释放RISC-V的潜力。举例来说,若“香山”高性能处理器实现15分/GHz的性能(注:苹果M系列处理器为22分/GHz),就意味着全球RISC-V处理器核的性能基准被整体抬升。这正是开源生态的核心价值——避免重复投入,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与复用,从而加速整个行业的技术演进。
值得一提的是,从Arm架构移植到RISC-V的迁移时间正在缩短,唐丹认为,当前MCU内存资源不再那么紧张了,采用C语言的情况下,只要把初始化搞定,把堆栈设置好,就完成了一大半迁移工作了,所以快的情况下,一天就能完成迁移工作。
总体来看,无论是开源还是商业RISC-V处理器,整体技术水平已相当接近,正在持续缩小与传统Arm架构的性能差距。这种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标志着RISC-V生态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开源进程:开源IP>开源EDA>开源PDK
开源芯片技术体系的三大要素是“开源IP、开源EDA、开源PDK”,当前RISC-V在这三个领域中各自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对此,唐丹告诉与非网:“在开源IP方面,无论是低端、中端还是高端,都有非常多的开源IP,且基本可以达到商业化程度。”
“在开源EDA方面,目前仅支持28nm以上制程,因为开源EDA的定位并非以大算力芯片先进制程为目标,高端领域开源还很难。目前,包云岗老师团队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导开发的‘iEDA’工具链是中国首个支持28nm制程 的开源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集,已在RISC-V芯片(如‘ 香山’)中验证可行性。 EDA和PDK存在绑定关系。”
“在开源PDK方面,今年或明年会有一些突破,目前来看,法国半导体研究机构CEA-Leti向外推出了0.18μm开源PDK,另外美国SkyWater Technology是全球首家提供完全开源PDK的晶圆代工厂,支持0.13μm CMOS工艺(SKY130)。相比之下,国内的开源PDK可能一上来就能支持65nm制程,反而更快一些。”
关于开源PDK,唐丹进一步透露:“开源PDK并非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商业问题,涉及到晶圆厂是否愿意公开其知识产权的问题,比较有难度。不过,据我们了解,行业内也有企业在做这个工作,可能今年或明年会有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5 RISC-V中国峰会期间,多家本土EDA厂商向外公布了和开芯院“香山”系列处理器的联合测试和验证结果,并表明“香山”的开源对国产EDA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那么,这个推动作用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对此,唐丹表示:“在复杂芯片设计中,验证工作量占比甚至超过70%。而对于大规模RISC-V芯片而言,验证覆盖率与效率同样挑战重重。以‘香山’为例,我们和国产EDA厂商合作,一方面验证他们的工具,同步也能验证我们的IP。当前,EDA厂商新工具要找到商业用户试用是有困难的,大家都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所以以开源的‘香山’的体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满足他们极限测试的需求。此外,即使找到商业客户合作测试,但受限于知识产权的保密性要求,EDA厂商并不能把成功案例作为示范推荐给别的厂商,但基于‘香山’的测试可以。因此,很多国产EDA厂商主动找到开芯院,安排机器和专业人员上门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公布给大家,证明自身工具的可用性和价值。”
不过,在记者问到开芯院是否会和国产EDA厂商合作推进“万众一芯” 开放验证平台时,唐丹澄清道:“‘香山’采用的是商业EDA工具,‘万众一芯’平台主要采用开源的工具,面向全世界的学生开放,所以门槛一定要足够低,首先要提供一套开放的、免费的、开源的工具,能支持28nm及以上的制程,商业EDA软件并非最优选择,因此当前并不会将合作伙伴的商业EDA软件嵌入其中。”
2025年,RISC-V高端市场爆发前夜
当前,RISC-V高端化的趋势非常强劲,已成全球峰会焦点。其高端化两大主线:一是通用算力,覆盖服务器、PC等传统场景;二是AI算力,直指AI服务器、自动驾驶及AI PC等前沿阵地。
对此,唐丹预判:2025 是 RISC-V 高端应用的“黎明”,2026 将迎来服务器、桌面及终端的大规模爆发。
据悉,当前全球高端RISC-V处理器阵营已初具规模:国际方面,SiFive P870、Ventana Veyron V1/Veyron V2以及Tenstorrent Ascalon等产品占据领先地位,同时欧洲峰会每年都会涌现一批瞄准高端市场的新锐创业公司;国内则以玄铁和“香山”为代表,辅以部分企业自研项目,共同推动技术发展。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2月,“香山”已成功适配并本地部署DeepSeek-R1-Distill-Qwen-1.5B大模型。此外,摩尔线程、腾讯、算能等正在基于“香山”开发AI芯片、服务器芯片、GPU等高端芯片。
此外,碎片化是过去几年RISC-V讨论中提到最多的问题,但在高端领域,这个问题正在被标准化工作逐渐解决。
2024年底,RISC-V国际基金会提出了RVA23(RISC-V Application Profiles),明确在高端市场将指令集扩展分为必选(Mandatory)和可选(Optional),如服务器级(Server Profile):要求支持V扩展、多核一致性(SMP);边缘计算(Edge Profile):可裁剪浮点单元(F/D扩展非强制)等,强制收敛RISC-V指令集无序扩展带来的碎片化问题。
如此一来,硬件厂商若宣称自己的产品兼容RVA23服务器规范,则必须实现基础指令集,否则无法通过认证,软件生态只需针对规范开发。
据悉,目前全球多家领先芯片厂商的高端RISC-V产品已全面支持RVA23,比如前面提到的Ventana Veyron V1/Veyron V2、Tenstorrent Ascalon等。
引爆RISC-V产业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
新的指令集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在新兴行业先取得成功,站住脚以后,再去发展其他。但是,一个指令集只有在高端领域做成功,才能形成好的生态。
x86生态成功的起点并不是在高端市场,当时的高端市场是IBM、HP的大型机市场,而英特尔是从做PC市场开始,成功后再去做服务器的,最终逐步取代大型机市场。
同样的,Arm发展壮大的逻辑也是一样。回顾Arm的崛起路径可以看到,它并非一开始就站在高端。1985年诞生后的二十多年里,Arm一直专注于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MCU,2009年前后市场上最活跃的仍是Arm7、Arm9这类“够用就好”的内核。真正的拐点出现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把“移动互联网”变成大众刚需,智能手机这一全新品类瞬间爆发。Arm凭借Cortex-A8/A9的PPA优势成为手机SoC的“最具吸引力选择”,出货量与生态滚雪球般放大。尝到终端市场的甜头后,Arm才在2012年前后启动64位架构(AArch64),向服务器、高性能计算一路挺进。换言之,Arm的腾飞不是技术单点突破,而是“爆款终端需求+生态闭环”的乘数效应:先借智能手机完成规模扩张,再反向撬动高端场景。
所以,RISC-V要想在移动端、PC、服务器等存量市场获得成功是有难度的,因为RISC-V跟现有生态比肯定存在劣势,要想发展壮大,也必定需要由新兴产业的带动。
那么,撬动RISC-V产业发展的新兴应用会是什么呢?
唐丹透露:“2024年年初的时候,RISC-V国际基金会就强调RISC-V的发展重点将是AI。如今,全行业已经形成共识,RISC-V的爆款级应用会是AI,甚至有人认为RISC-V就是为AI而生的。”
对此,唐丹进一步解释道:“RISC-V的特点是免费且扩展性好,以AI应用为例,在RISC-V中,想到了就可以改,改完就可以测试。AI的问题在于算法还在演进中,比如一年前所谓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用的指令集和现在大模型的就不一样。但是若要在x86和Arm中扩展指令集,历史包袱很重,要考虑长期兼容性问题,指令集扩展相对谨慎。”
写在最后
二十年前,有一个叫OpenCores的网站,有一些小的IP,比如串口、I²C、SPI、以太网、PCIe等都是从哪个网站去下载。当时,那个网站提出了OpenRISC的指令集,也是开放的,比RISC-V还要早,但没发展起来。
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定位局限性,Open RISC主要面向嵌入式应用,没有定义整套的指令集;第二点,Open RISC没有形成基金会这种组织形式;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机太早,虽然已经有一些企业采用这个指令集去做产品,但整体商业落地没有铺开。
相比之下,RISC-V 诞生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 AI 需求爆发的时代交汇点,凭借其完整的指令集架构、模块化扩展特性、开放治理模式以及蓬勃发展的软硬件生态,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
如今,RISC-V 的商业化进程已全面加速,其向高端市场进军的势头锐不可当。
https://www.eefocus.com/article/1867518.html
如今,RISC-V开源生态正迎来从物联网向高性能计算、AI等关键领域突破的新阶段。最新进展显示,RISC-V不仅在边缘设备中快速普及,更开始在服务器芯片、自动驾驶等高端应用场景崭露头角,其开放、模块化的特性持续吸引着全球开发者加入这一变革浪潮。
为了进一步了解RISC-V开源生态的关键节点和最新进展,与非网记者在2025 RISC-V中国峰会上采访到了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院长唐丹。
RISC-V开源IP的“经典之作”
每一个行业的跃升,都踩着经典案例的肩膀——它们既是经验的灯塔,也是创新的跳板,托举后来者不断突破天花板。那么,一路走来,有哪些处理器IP可以称得上是RISC-V经典案例呢?
唐丹给出的答案是:Rocket-chip、蜂鸟和玄铁。为什么是这三款处理器核呢?
唐丹解释道:“伯克利的 Rocket-chip 曾是很多人接触 RISC-V 的第一站,十年前这枚能跑 Linux 的顺序单发射核,对功耗和面积可以称得上是精打细算,即使如今看规格平平,当年却是稀罕物。”
随后,唐丹将目光转向国内的发展历程:“在国内学 RISC-V,不少人是从胡振波的《手把手教你设计 CPU》起步的,他团队推出的蜂鸟核面向IoT领域,更像一颗精简 MCU,为国内开发者打开了RISC-V的大门。”
"而真正推动RISC-V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唐丹强调道,"是2021年平头哥开源玄铁商业级内核,如C906/C908/C910,这被视为RISC-V开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如今企业初涉RISC-V领域,往往先把这三颗IP列为首选方案。"
与此同时,唐丹期待“香山”也能跻身 RISC-V 经典行列,他说:“‘香山 ’已是商业级、高性能的开源核,在桌面/服务器场景下,与 Arm架构下的CPU相比,其 PPA (性能、功耗、面积)不落下风,甚至更胜一筹。更难得的是,开芯院不仅开源出全部 RTL,还把设计流程、验证工具、SoC 集成、锁步技术等一并公开——这在任何公司都属顶级机密。如今,首批用户已基于‘ 香山’量产芯片,它完全有机会成为 RISC-V 的下一座里程碑。”
据悉,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公司采用RISC-V开源IP进行芯片开发,主要集中在Rocket-chip、Pulpino和蜂鸟这几个主流开源核上。“香山”高性能处理器今年也将逐步进入商用阶段。不过从量产规模来看,商业IP仍占据主导地位。
对此,唐丹表示:“虽然开源IP具有免授权费、即下即用的优势,特别适合科研机构、学校以及企业的预研项目,但商业IP凭借其成熟的售后支持体系,加上价格已经下探到几万元级别,在量产项目中更具吸引力。”
RISC-V正在以Arm两倍速狂奔
根据行业分析机构SHD Group的最新预测,到2030年全球RISC-V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2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47.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一增长预期与RISC-V基金会的判断不谋而合——该机构预测2021至2027年间,中国市场的RISC-V内核出货量将占据全球总量的半壁江山。
对此,唐丹分享了行业内的一项统计数据:RISC-V要达到Arm现在的水平,发展速度会是Arm当时的2倍,因为开放的生态发展速度会更快。
对此,他解释道:“在传统模式下,高性能处理器核采用的商业指令集都被企业严格把控,比如SPEC CPU2006单线程15分/GHz级别的核心代码,在各家公司都属于绝密技术。而RISC-V打破了这一惯例,就像开芯院的‘香山’高性能处理器实现了完全开源。这一变革让人联想到二十年前的Linux革命:在Linux出现前,Unix操作系统只被少数人接触;而Linux不仅被产业界广泛采用,更成为学术创新的沃土,这些创新又能快速反哺产业,形成正向循环。”
尽管目前部分企业仍将RISC-V视作另一个Arm来使用,但唐丹指出,只有充分发挥开源特性才能真正释放RISC-V的潜力。举例来说,若“香山”高性能处理器实现15分/GHz的性能(注:苹果M系列处理器为22分/GHz),就意味着全球RISC-V处理器核的性能基准被整体抬升。这正是开源生态的核心价值——避免重复投入,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与复用,从而加速整个行业的技术演进。
值得一提的是,从Arm架构移植到RISC-V的迁移时间正在缩短,唐丹认为,当前MCU内存资源不再那么紧张了,采用C语言的情况下,只要把初始化搞定,把堆栈设置好,就完成了一大半迁移工作了,所以快的情况下,一天就能完成迁移工作。
总体来看,无论是开源还是商业RISC-V处理器,整体技术水平已相当接近,正在持续缩小与传统Arm架构的性能差距。这种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标志着RISC-V生态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开源进程:开源IP>开源EDA>开源PDK
开源芯片技术体系的三大要素是“开源IP、开源EDA、开源PDK”,当前RISC-V在这三个领域中各自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对此,唐丹告诉与非网:“在开源IP方面,无论是低端、中端还是高端,都有非常多的开源IP,且基本可以达到商业化程度。”
“在开源EDA方面,目前仅支持28nm以上制程,因为开源EDA的定位并非以大算力芯片先进制程为目标,高端领域开源还很难。目前,包云岗老师团队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导开发的‘iEDA’工具链是中国首个支持28nm制程 的开源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集,已在RISC-V芯片(如‘ 香山’)中验证可行性。 EDA和PDK存在绑定关系。”
“在开源PDK方面,今年或明年会有一些突破,目前来看,法国半导体研究机构CEA-Leti向外推出了0.18μm开源PDK,另外美国SkyWater Technology是全球首家提供完全开源PDK的晶圆代工厂,支持0.13μm CMOS工艺(SKY130)。相比之下,国内的开源PDK可能一上来就能支持65nm制程,反而更快一些。”
关于开源PDK,唐丹进一步透露:“开源PDK并非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商业问题,涉及到晶圆厂是否愿意公开其知识产权的问题,比较有难度。不过,据我们了解,行业内也有企业在做这个工作,可能今年或明年会有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5 RISC-V中国峰会期间,多家本土EDA厂商向外公布了和开芯院“香山”系列处理器的联合测试和验证结果,并表明“香山”的开源对国产EDA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那么,这个推动作用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对此,唐丹表示:“在复杂芯片设计中,验证工作量占比甚至超过70%。而对于大规模RISC-V芯片而言,验证覆盖率与效率同样挑战重重。以‘香山’为例,我们和国产EDA厂商合作,一方面验证他们的工具,同步也能验证我们的IP。当前,EDA厂商新工具要找到商业用户试用是有困难的,大家都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所以以开源的‘香山’的体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满足他们极限测试的需求。此外,即使找到商业客户合作测试,但受限于知识产权的保密性要求,EDA厂商并不能把成功案例作为示范推荐给别的厂商,但基于‘香山’的测试可以。因此,很多国产EDA厂商主动找到开芯院,安排机器和专业人员上门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公布给大家,证明自身工具的可用性和价值。”
不过,在记者问到开芯院是否会和国产EDA厂商合作推进“万众一芯” 开放验证平台时,唐丹澄清道:“‘香山’采用的是商业EDA工具,‘万众一芯’平台主要采用开源的工具,面向全世界的学生开放,所以门槛一定要足够低,首先要提供一套开放的、免费的、开源的工具,能支持28nm及以上的制程,商业EDA软件并非最优选择,因此当前并不会将合作伙伴的商业EDA软件嵌入其中。”
2025年,RISC-V高端市场爆发前夜
当前,RISC-V高端化的趋势非常强劲,已成全球峰会焦点。其高端化两大主线:一是通用算力,覆盖服务器、PC等传统场景;二是AI算力,直指AI服务器、自动驾驶及AI PC等前沿阵地。
对此,唐丹预判:2025 是 RISC-V 高端应用的“黎明”,2026 将迎来服务器、桌面及终端的大规模爆发。
据悉,当前全球高端RISC-V处理器阵营已初具规模:国际方面,SiFive P870、Ventana Veyron V1/Veyron V2以及Tenstorrent Ascalon等产品占据领先地位,同时欧洲峰会每年都会涌现一批瞄准高端市场的新锐创业公司;国内则以玄铁和“香山”为代表,辅以部分企业自研项目,共同推动技术发展。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2月,“香山”已成功适配并本地部署DeepSeek-R1-Distill-Qwen-1.5B大模型。此外,摩尔线程、腾讯、算能等正在基于“香山”开发AI芯片、服务器芯片、GPU等高端芯片。
此外,碎片化是过去几年RISC-V讨论中提到最多的问题,但在高端领域,这个问题正在被标准化工作逐渐解决。
2024年底,RISC-V国际基金会提出了RVA23(RISC-V Application Profiles),明确在高端市场将指令集扩展分为必选(Mandatory)和可选(Optional),如服务器级(Server Profile):要求支持V扩展、多核一致性(SMP);边缘计算(Edge Profile):可裁剪浮点单元(F/D扩展非强制)等,强制收敛RISC-V指令集无序扩展带来的碎片化问题。
如此一来,硬件厂商若宣称自己的产品兼容RVA23服务器规范,则必须实现基础指令集,否则无法通过认证,软件生态只需针对规范开发。
据悉,目前全球多家领先芯片厂商的高端RISC-V产品已全面支持RVA23,比如前面提到的Ventana Veyron V1/Veyron V2、Tenstorrent Ascalon等。
引爆RISC-V产业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
新的指令集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在新兴行业先取得成功,站住脚以后,再去发展其他。但是,一个指令集只有在高端领域做成功,才能形成好的生态。
x86生态成功的起点并不是在高端市场,当时的高端市场是IBM、HP的大型机市场,而英特尔是从做PC市场开始,成功后再去做服务器的,最终逐步取代大型机市场。
同样的,Arm发展壮大的逻辑也是一样。回顾Arm的崛起路径可以看到,它并非一开始就站在高端。1985年诞生后的二十多年里,Arm一直专注于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MCU,2009年前后市场上最活跃的仍是Arm7、Arm9这类“够用就好”的内核。真正的拐点出现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把“移动互联网”变成大众刚需,智能手机这一全新品类瞬间爆发。Arm凭借Cortex-A8/A9的PPA优势成为手机SoC的“最具吸引力选择”,出货量与生态滚雪球般放大。尝到终端市场的甜头后,Arm才在2012年前后启动64位架构(AArch64),向服务器、高性能计算一路挺进。换言之,Arm的腾飞不是技术单点突破,而是“爆款终端需求+生态闭环”的乘数效应:先借智能手机完成规模扩张,再反向撬动高端场景。
所以,RISC-V要想在移动端、PC、服务器等存量市场获得成功是有难度的,因为RISC-V跟现有生态比肯定存在劣势,要想发展壮大,也必定需要由新兴产业的带动。
那么,撬动RISC-V产业发展的新兴应用会是什么呢?
唐丹透露:“2024年年初的时候,RISC-V国际基金会就强调RISC-V的发展重点将是AI。如今,全行业已经形成共识,RISC-V的爆款级应用会是AI,甚至有人认为RISC-V就是为AI而生的。”
对此,唐丹进一步解释道:“RISC-V的特点是免费且扩展性好,以AI应用为例,在RISC-V中,想到了就可以改,改完就可以测试。AI的问题在于算法还在演进中,比如一年前所谓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用的指令集和现在大模型的就不一样。但是若要在x86和Arm中扩展指令集,历史包袱很重,要考虑长期兼容性问题,指令集扩展相对谨慎。”
写在最后
二十年前,有一个叫OpenCores的网站,有一些小的IP,比如串口、I²C、SPI、以太网、PCIe等都是从哪个网站去下载。当时,那个网站提出了OpenRISC的指令集,也是开放的,比RISC-V还要早,但没发展起来。
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定位局限性,Open RISC主要面向嵌入式应用,没有定义整套的指令集;第二点,Open RISC没有形成基金会这种组织形式;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机太早,虽然已经有一些企业采用这个指令集去做产品,但整体商业落地没有铺开。
相比之下,RISC-V 诞生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 AI 需求爆发的时代交汇点,凭借其完整的指令集架构、模块化扩展特性、开放治理模式以及蓬勃发展的软硬件生态,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
如今,RISC-V 的商业化进程已全面加速,其向高端市场进军的势头锐不可当。
https://www.eefocus.com/article/186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