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面临“三冗”困境,进行了数次变法,其本意无非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加强统治;将僧道纳入征税对象,也是皇权加强对民间汲取力度的表现。诚然,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维护赵宋帝制。而我们以今日的现代价值观角度来看,从这些历史中看到的,应该是对于公平的追求。游老师在本书中多次提到“公平”二字:仕宦子弟通过荫补就能当官,这对于通过科举晋升的寒门子弟来说,显然极不公平,科举出身的范仲淹等人极力反对荫补特权,并推动改革将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削减。僧道拥有免税免徭役的特权,这在当时也被士大夫诟病,也是推动对他们的特权进行改革的因素之一,游老师对此评价:“既然都是大宋子民,至少全国的有产阶级都应该有负担赋税和徭役的义务,而不仅仅只是国民的部分人。”士兵也应凭自己的武艺本领,优者晋升、劣者降汰,而不应统统吃着“大锅饭”,只有维持选拔制度的公平,才能保持军队战斗力。可见,在一千年前的中国,人们就已经开始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公平,而这一点,才应该是我们从历史中继承下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