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多,我在店里打扫卫生。店门轻响,抬头看到一位身着制服的同志走了进来。
“你是这里的负责人?”他开门见山。
一听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我一个激灵站了起来:“您有什么事?”
“我们接到消费者投诉,说你店里卖的2块钱棉签,扫不出厂家信息。我们来核实一下,店里都有哪些棉签在售?”。
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把他引到货架前,指着几款棉签:“就这些了。”
工作人员仔细查看了一番说道:“这样,麻烦你带上这几件样品,跟我回局里一趟处理。投诉人是外地的,本想让他过来你们当面协商,但他推说没时间。这事儿,只能去我们那儿说清楚了。”
几分钟后,我们到了市监局三楼。推门进去,一个中年人坐在椅子上。我下意识以为是投诉人,脱口而出:“是您投诉的吗?”
“哦,不是,这是我们所长。”工作人员连忙解释。随后,他开始询问棉签的进货渠道、合格证明等细节,我一一作答。末了,他对我说:“待会儿我联系投诉人,你直接跟他沟通,重点说明你是正规渠道进货就行。”
电话接通,工作人员简单说明后,把话筒递给了我。
“喂?我那天在你店里买棉签,是不是我挑好了,你又偷偷给我换了一盒?”电话那头是个男人的声音,语气不善。
我有点懵:“具体是哪天的事?”
“7月10号!我选好的,你给我换了!结果回家就被棉签扎了手!这事儿,你认不认?”对方咄咄逼人。
记忆瞬间被唤醒,我立刻解释:“那天新货刚到,都刚从箱里拿出来。您拿的那盒盖子没盖好,我是给您换了一盒包装完好的啊!再说...”
可能声音不自觉提高了,坐在对面的所长突然敲了下桌子:“好好说话!”我顿时语塞。
对方根本不理我的解释:“别的我不管!我就认我挑的那盒,你给我调包就是你的错!而且我扫你那盒上的码,屁都扫不出来!根本没有厂家!”
我强压着性子回应:“您选的和后来拿的,绝对是同一个厂家,不存在调包。我们所有进货单据、厂家资质、质检报告一应俱全,随时欢迎查验。”
“少废话!我不管那些!要私了就尽快赔钱,否则你就等着吧……”对方蛮横地撂下话,“啪”地一声挂了电话。
工作人员这时说:“你没来之前,我们试着跟他沟通过。我说你两块钱买的东西,让商家十倍赔你20块,人家直接说不行!这才叫你来。”
“我...我也是头一回碰到这事儿,”我有点无措,“那现在怎么办?”
所长发话:“人家不愿跟你沟通了,你看要不要换个人来处理?”
最终,我只好给老公打了电话,自己先回了店里。
回到店里,我越想越不对劲。去年我们周围好几个店都遭遇过“职业打假”,唯独我这儿幸免。这次...会不会也是?
我赶紧打电话向同行咨询,对方一听就叹气:“八九不离十!这帮人‘打假’前都会在店里做点特别的事让你记住,然后找茬投诉,目的就是讹钱!他们专挑两三块的小东西下手,指甲油、花露水、蚊香...这回轮到你家棉签了!”
听完我心一沉,立刻再给老公打电话,谁知他已经回来了。
“怎么处理的?”我急切地问。
“和解了,赔了200块。”
我瞬间火冒三丈:“你糊涂啊!他们是团伙,尝到甜头下次还会来!其他老板怎么说的?今天你赔200块棉签,明天就有人拿着‘过期一天’的牙膏来,后天举着‘标签不全’的其他产品堵门...这口子一开,就是个无底洞!”
老公却觉得,花钱息事宁人是最快最省心的办法。
事后,我特意查了相关法规。职业打假人声称的“标签瑕疵”(如条码扫不出信息),依据《产品质量法》,只要不影响产品本身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经营者只需“改正”,也无需赔偿。然而,现实远比法条骨感。正如许多媒体报道所揭示的,一部分“职业打假人”深谙此道。他们精准地游走在规则边缘,专挑小商户下手:
标签印刷稍模糊?条码偶尔扫不出?包装有轻微压痕?这些在法律上可能根本够不上“欺诈”或“严重质量问题”的细微瑕疵,却像一根根精准的针,刺中的是小商户最脆弱的神经:怕折腾、怕处罚、怕影响好不容易积攒的口碑。一次看似简单的“投诉”,动辄需要小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应付检查、跑监管部门、准备材料,损失的时间和潜在的口碑风险,远非200块能衡量。所谓的“打假”,在不少人那里,早已异化为一种低成本的“碰瓷”生意。
小本生意,挣的是分分角角的辛苦钱,守的是诚信经营的本分。如果商品真有问题,我们认罚、认改,绝不含糊!但若遇到的是利用规则漏洞、以“打假”之名行“敲诈”之实的套路,下一次,我们绝不会再轻易妥协。


“你是这里的负责人?”他开门见山。
一听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我一个激灵站了起来:“您有什么事?”
“我们接到消费者投诉,说你店里卖的2块钱棉签,扫不出厂家信息。我们来核实一下,店里都有哪些棉签在售?”。
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把他引到货架前,指着几款棉签:“就这些了。”
工作人员仔细查看了一番说道:“这样,麻烦你带上这几件样品,跟我回局里一趟处理。投诉人是外地的,本想让他过来你们当面协商,但他推说没时间。这事儿,只能去我们那儿说清楚了。”
几分钟后,我们到了市监局三楼。推门进去,一个中年人坐在椅子上。我下意识以为是投诉人,脱口而出:“是您投诉的吗?”
“哦,不是,这是我们所长。”工作人员连忙解释。随后,他开始询问棉签的进货渠道、合格证明等细节,我一一作答。末了,他对我说:“待会儿我联系投诉人,你直接跟他沟通,重点说明你是正规渠道进货就行。”
电话接通,工作人员简单说明后,把话筒递给了我。
“喂?我那天在你店里买棉签,是不是我挑好了,你又偷偷给我换了一盒?”电话那头是个男人的声音,语气不善。
我有点懵:“具体是哪天的事?”
“7月10号!我选好的,你给我换了!结果回家就被棉签扎了手!这事儿,你认不认?”对方咄咄逼人。
记忆瞬间被唤醒,我立刻解释:“那天新货刚到,都刚从箱里拿出来。您拿的那盒盖子没盖好,我是给您换了一盒包装完好的啊!再说...”
可能声音不自觉提高了,坐在对面的所长突然敲了下桌子:“好好说话!”我顿时语塞。
对方根本不理我的解释:“别的我不管!我就认我挑的那盒,你给我调包就是你的错!而且我扫你那盒上的码,屁都扫不出来!根本没有厂家!”
我强压着性子回应:“您选的和后来拿的,绝对是同一个厂家,不存在调包。我们所有进货单据、厂家资质、质检报告一应俱全,随时欢迎查验。”
“少废话!我不管那些!要私了就尽快赔钱,否则你就等着吧……”对方蛮横地撂下话,“啪”地一声挂了电话。
工作人员这时说:“你没来之前,我们试着跟他沟通过。我说你两块钱买的东西,让商家十倍赔你20块,人家直接说不行!这才叫你来。”
“我...我也是头一回碰到这事儿,”我有点无措,“那现在怎么办?”
所长发话:“人家不愿跟你沟通了,你看要不要换个人来处理?”
最终,我只好给老公打了电话,自己先回了店里。
回到店里,我越想越不对劲。去年我们周围好几个店都遭遇过“职业打假”,唯独我这儿幸免。这次...会不会也是?
我赶紧打电话向同行咨询,对方一听就叹气:“八九不离十!这帮人‘打假’前都会在店里做点特别的事让你记住,然后找茬投诉,目的就是讹钱!他们专挑两三块的小东西下手,指甲油、花露水、蚊香...这回轮到你家棉签了!”
听完我心一沉,立刻再给老公打电话,谁知他已经回来了。
“怎么处理的?”我急切地问。
“和解了,赔了200块。”
我瞬间火冒三丈:“你糊涂啊!他们是团伙,尝到甜头下次还会来!其他老板怎么说的?今天你赔200块棉签,明天就有人拿着‘过期一天’的牙膏来,后天举着‘标签不全’的其他产品堵门...这口子一开,就是个无底洞!”
老公却觉得,花钱息事宁人是最快最省心的办法。
事后,我特意查了相关法规。职业打假人声称的“标签瑕疵”(如条码扫不出信息),依据《产品质量法》,只要不影响产品本身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经营者只需“改正”,也无需赔偿。然而,现实远比法条骨感。正如许多媒体报道所揭示的,一部分“职业打假人”深谙此道。他们精准地游走在规则边缘,专挑小商户下手:
标签印刷稍模糊?条码偶尔扫不出?包装有轻微压痕?这些在法律上可能根本够不上“欺诈”或“严重质量问题”的细微瑕疵,却像一根根精准的针,刺中的是小商户最脆弱的神经:怕折腾、怕处罚、怕影响好不容易积攒的口碑。一次看似简单的“投诉”,动辄需要小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应付检查、跑监管部门、准备材料,损失的时间和潜在的口碑风险,远非200块能衡量。所谓的“打假”,在不少人那里,早已异化为一种低成本的“碰瓷”生意。
小本生意,挣的是分分角角的辛苦钱,守的是诚信经营的本分。如果商品真有问题,我们认罚、认改,绝不含糊!但若遇到的是利用规则漏洞、以“打假”之名行“敲诈”之实的套路,下一次,我们绝不会再轻易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