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见诸尊长,当离骄慢,含笑敬问,或讯平安。身行礼拜、起立、让座,表示恭敬,疾起奉迎。又见来前及眼见处,或修礼拜,或修合掌,或作使役,恭敬承事。又于病者悲愍瞻侍。此有三田,谓诸恩造、尊长、痛苦。初为父母,次为二师,后为病人。以是在家、出家二分菩萨生福之处,故名为“田”。
宗喀巴大师在此讲了很多。“见诸尊长,当离骄慢”,每个人可能不止有一位师父。比如,我有二十四位师父。你们虽然未必有我这么多,但起码也有两、三位。不管见到哪一位师父,都应该远离骄慢、傲慢之心。为什么远离骄慢非常重要呢?据米拉日巴传记的记载,米拉日巴大师的弟子惹琼巴曾经去印度学了一些因明和外道的东西,在回来的时候,米拉日巴到定日这个地方去接他。他在向米拉日巴磕完头后,希望米拉日巴也反过来向他磕个头。米拉日巴知道他的心思,刻意没有回磕。他心里很不高兴:“这个师父真是啊,我这么有学问,他不珍惜我。”惹琼巴因为几次违逆师父的教令,没有即生得到涅繁的果位。那若巴也是有名的大成就者、有学问的人,因为三次违逆帝洛巴大成就者的教令,同样此生没有成佛。所以说,学会恭敬很重要。“含笑敬问”,问讯的时候应含笑敬问。“讯平安”就是非常恭敬的问讯:“最近好吗?身体是否健康?”等等。然后在师父面前磕头。师父来了,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座椅,请师父上坐。据说,当年伽喀瓦大师为了得到菩提心的教授,去拜见霞惹瓦大师时,看到其他人都到外面看表演去了,唯独霞惹瓦大师在寺院中绕塔。他就跑过去,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垫在地上,请霞惹瓦大师坐在上面。霞惹瓦大师坐好之后,他磕了三个头,然后问:“您是否有菩提心的教授呢?这个教授是否很如法啊?”等等。只要看到师父,就要立刻准备垫子或座椅,这很重要;然后,磕头或者恭敬合掌;最后做侍奉,就是“使役恭敬承事”。另外,对病人做陪护等等。造集资粮的殊胜田有三:一是恩造,二是师长,三是病苦者。所谓的“恩造”就是造恩的人,指有恩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二分菩萨”,就是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为什么叫“田”呢?种五谷粮食要靠田。如果种福德资粮的话,就要靠父母、师父、病人这三类人。恭敬师长,孝养父母,悲悯病人等有难者,由此能够生起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节选夏坝法师《菩萨戒品释》
宗喀巴大师在此讲了很多。“见诸尊长,当离骄慢”,每个人可能不止有一位师父。比如,我有二十四位师父。你们虽然未必有我这么多,但起码也有两、三位。不管见到哪一位师父,都应该远离骄慢、傲慢之心。为什么远离骄慢非常重要呢?据米拉日巴传记的记载,米拉日巴大师的弟子惹琼巴曾经去印度学了一些因明和外道的东西,在回来的时候,米拉日巴到定日这个地方去接他。他在向米拉日巴磕完头后,希望米拉日巴也反过来向他磕个头。米拉日巴知道他的心思,刻意没有回磕。他心里很不高兴:“这个师父真是啊,我这么有学问,他不珍惜我。”惹琼巴因为几次违逆师父的教令,没有即生得到涅繁的果位。那若巴也是有名的大成就者、有学问的人,因为三次违逆帝洛巴大成就者的教令,同样此生没有成佛。所以说,学会恭敬很重要。“含笑敬问”,问讯的时候应含笑敬问。“讯平安”就是非常恭敬的问讯:“最近好吗?身体是否健康?”等等。然后在师父面前磕头。师父来了,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座椅,请师父上坐。据说,当年伽喀瓦大师为了得到菩提心的教授,去拜见霞惹瓦大师时,看到其他人都到外面看表演去了,唯独霞惹瓦大师在寺院中绕塔。他就跑过去,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垫在地上,请霞惹瓦大师坐在上面。霞惹瓦大师坐好之后,他磕了三个头,然后问:“您是否有菩提心的教授呢?这个教授是否很如法啊?”等等。只要看到师父,就要立刻准备垫子或座椅,这很重要;然后,磕头或者恭敬合掌;最后做侍奉,就是“使役恭敬承事”。另外,对病人做陪护等等。造集资粮的殊胜田有三:一是恩造,二是师长,三是病苦者。所谓的“恩造”就是造恩的人,指有恩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二分菩萨”,就是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为什么叫“田”呢?种五谷粮食要靠田。如果种福德资粮的话,就要靠父母、师父、病人这三类人。恭敬师长,孝养父母,悲悯病人等有难者,由此能够生起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节选夏坝法师《菩萨戒品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