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观测桩的监测范围涵盖从几米到数百米的区域,具体取决于工程类型、监测需求及桩体布设密度。以下是不同场景下的监测范围说明:


一、铁路工程
无缝线路钢轨位移监测
监测范围:沿钢轨纵向布设,覆盖无缝道岔关键部位及管理单元外方特定距离(如50米和200米)。
布设密度:
普通无缝线路:每500米左右设1对观测桩(固定区中间点1对,伸缩区始、终点各1对)。
跨区间无缝线路:单元轨条长度大于1200米时,设7对观测桩(起讫点、距起讫点100米及400米、中点各1对);长度不大于1200米时,设6对观测桩。
无缝道岔:设3对观测桩(岔头、限位器/间隔铁、岔尾各1对)。
功能:监测钢轨纵向伸缩位移,为应力放散作业提供数据支持。
路基沉降与位移监测
监测范围: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米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断面包含路基中心、路肩及坡趾的基底沉降板,以及路堤两侧坡脚或坡脚以外3-5米处的位移边桩。
布设密度:
一般路段:每个观测断面设3-4个位移边桩。
特殊路段(如桥头、填挖交界、沿河等):增设观测点,间距可缩短至50-100米。
功能:监测路基水平位移及隆起,确保施工安全和稳定。



一、铁路工程
无缝线路钢轨位移监测
监测范围:沿钢轨纵向布设,覆盖无缝道岔关键部位及管理单元外方特定距离(如50米和200米)。
布设密度:
普通无缝线路:每500米左右设1对观测桩(固定区中间点1对,伸缩区始、终点各1对)。
跨区间无缝线路:单元轨条长度大于1200米时,设7对观测桩(起讫点、距起讫点100米及400米、中点各1对);长度不大于1200米时,设6对观测桩。
无缝道岔:设3对观测桩(岔头、限位器/间隔铁、岔尾各1对)。
功能:监测钢轨纵向伸缩位移,为应力放散作业提供数据支持。
路基沉降与位移监测
监测范围: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米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断面包含路基中心、路肩及坡趾的基底沉降板,以及路堤两侧坡脚或坡脚以外3-5米处的位移边桩。
布设密度:
一般路段:每个观测断面设3-4个位移边桩。
特殊路段(如桥头、填挖交界、沿河等):增设观测点,间距可缩短至50-100米。
功能:监测路基水平位移及隆起,确保施工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