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大王-沈文荣,沙钢钢铁集团核心,卓越企业家
2024年6月30日,78岁的沈文荣,与世长辞。
如果用最简单的一段话来概括沈文荣,他是中国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是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这一长串身份,串联起了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钢铁报国”的一生。
沈文荣,他是沙钢近50年光影交错的时间长河里,最旗帜鲜明的那一个。他和他打造的沙钢,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在中国钢铁版图上,也是中国迈向钢铁强国的历史亲历者。
钢铁人生,挺起钢铁脊梁。我们对沈文荣的追忆,得从1975年扬子江畔一个小轧钢车间说起。
底。
沈文荣不仅要参与国内竞争,还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1994年,沙钢引进德国、美国、瑞士等的国际先进设备,兴建了亚洲第一座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集成创新”。
2002年,沈文荣买下了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在多特蒙德市的著名钢铁企业,又仅用1年将25万吨的设备,从莱茵河畔拆迁搬运到2万公里外的长江之畔,实现了我国钢铁史上首次从国外整体购买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体的壮举,被称为“世纪大搬迁”。
2005年,沙钢产钢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迈入千万吨级钢铁企业“第一方阵”。
2009年,沙钢集团跻身世界500强,是当年唯一上榜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今,沙钢集团已经连续15年上榜世界500强。
而沙钢实力的“显山露水”还在继续。
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沈文荣身上,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民营企业家的鲜明标签。他们追求卓越、敢拼敢闯、勇于创新、永不止步,被誉为“拓荒者”。沈文荣曾说:“钢铁有未来,沙钢有未来!无论走多远,张家港都是我永远的起锚地! ”
其实,沙钢的白手起家与张家港城市逆袭的轨迹何其相似,沈文荣的创业故事毫无疑问是弘扬张家港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这场追求卓越的实践始终在赓续。沈文荣说:“希望百年以后沙钢还能屹立在扬子江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这也是每一个沙钢人的百年沙钢梦。
绝大部分沙钢人都记得,沈文荣每天早上5点,起床后会到车间去转一圈;6点30分,坐在工厂大门口迎候进厂的员工,并当面给车间的班组长布置工作;7点钟高层领导例会,准时到场参会;每年的大年初一,沈文荣还是会出现在车间里……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就是沈文荣雷打不动的生活轨迹。
“对我来说,生活的质量也是生命的质量,就是事业的成功。人的生命就这么几十年,到了闭上眼睛的时候,要觉得自己没有白活一世,没有遗憾才行。”遇上改革开放的浪潮,赶上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车轮,沈文荣说自己注定会是一个创业者、一个见证者、一个参与者、一个推动者。
“亚洲第一炉”项目谈判期间,沈文荣右脚痛风病情急剧发作,脚肿得像馒头,不能行走,被强行按倒在病床上挂水。“现在不吃饭可以,不吃药不行。”沈文荣曾经这样自我调侃说。在上海住院期间,他将病房当成办公室,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了几十页,全是关于企业的工作规划打算。
扬子江畔,一代代苏商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筋骨担当中走来。在沈文荣的钢铁人生里,除了让沙钢做大做强,“大国”与“大业”是他内心深处最具分量的信念。沈文荣始终践行实业报国初心,有一句话,他在公开场合里经常说起,“把企业做好就是最大的慈善” 。
2017年东北特钢经营困难,沈文荣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号召,成功重组东北特钢集团;2018年,沙钢东北特钢大连基地生产经营明显好转;2019年,抚顺基地一举实现利润2亿元。短短2年时间使这个百年国企重回良性发展轨道,被誉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板”。
沈文荣的担当还写在了这一串的数字里——自建厂以来,沙钢对于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抗洪救灾、扶贫济困等慈善事业的资金捐助累计超过10亿元;1989年以来,沙钢累计接收近6000名当地农民进厂工作。2008年,沈文荣代表沙钢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献8000万元;2012年年底捐赠8000万元,援建张家港市社会福利中心;2018年以来,沙钢集团与企业所在地冶金园(锦丰镇)及其慈善会深度融合,实施共建计划,2021年,沙钢捐资1.3亿元支持道路提档升级、中小学改扩建等等,充分彰显了沙钢集团回馈家乡、反哺桑梓的浓厚深情。
而沈文荣自己,始终感念时代的机遇和奋斗的信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他与生俱来的品质。出差办事、考察洽谈,首先坚持“三不”:一不到大宾馆,二不接受馈赠回扣,三不安排旅游。如今

2024年6月30日,78岁的沈文荣,与世长辞。
如果用最简单的一段话来概括沈文荣,他是中国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是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这一长串身份,串联起了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钢铁报国”的一生。
沈文荣,他是沙钢近50年光影交错的时间长河里,最旗帜鲜明的那一个。他和他打造的沙钢,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在中国钢铁版图上,也是中国迈向钢铁强国的历史亲历者。
钢铁人生,挺起钢铁脊梁。我们对沈文荣的追忆,得从1975年扬子江畔一个小轧钢车间说起。
底。
沈文荣不仅要参与国内竞争,还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1994年,沙钢引进德国、美国、瑞士等的国际先进设备,兴建了亚洲第一座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集成创新”。
2002年,沈文荣买下了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在多特蒙德市的著名钢铁企业,又仅用1年将25万吨的设备,从莱茵河畔拆迁搬运到2万公里外的长江之畔,实现了我国钢铁史上首次从国外整体购买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体的壮举,被称为“世纪大搬迁”。
2005年,沙钢产钢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迈入千万吨级钢铁企业“第一方阵”。
2009年,沙钢集团跻身世界500强,是当年唯一上榜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今,沙钢集团已经连续15年上榜世界500强。
而沙钢实力的“显山露水”还在继续。
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沈文荣身上,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民营企业家的鲜明标签。他们追求卓越、敢拼敢闯、勇于创新、永不止步,被誉为“拓荒者”。沈文荣曾说:“钢铁有未来,沙钢有未来!无论走多远,张家港都是我永远的起锚地! ”
其实,沙钢的白手起家与张家港城市逆袭的轨迹何其相似,沈文荣的创业故事毫无疑问是弘扬张家港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这场追求卓越的实践始终在赓续。沈文荣说:“希望百年以后沙钢还能屹立在扬子江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这也是每一个沙钢人的百年沙钢梦。
绝大部分沙钢人都记得,沈文荣每天早上5点,起床后会到车间去转一圈;6点30分,坐在工厂大门口迎候进厂的员工,并当面给车间的班组长布置工作;7点钟高层领导例会,准时到场参会;每年的大年初一,沈文荣还是会出现在车间里……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就是沈文荣雷打不动的生活轨迹。
“对我来说,生活的质量也是生命的质量,就是事业的成功。人的生命就这么几十年,到了闭上眼睛的时候,要觉得自己没有白活一世,没有遗憾才行。”遇上改革开放的浪潮,赶上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车轮,沈文荣说自己注定会是一个创业者、一个见证者、一个参与者、一个推动者。
“亚洲第一炉”项目谈判期间,沈文荣右脚痛风病情急剧发作,脚肿得像馒头,不能行走,被强行按倒在病床上挂水。“现在不吃饭可以,不吃药不行。”沈文荣曾经这样自我调侃说。在上海住院期间,他将病房当成办公室,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了几十页,全是关于企业的工作规划打算。
扬子江畔,一代代苏商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筋骨担当中走来。在沈文荣的钢铁人生里,除了让沙钢做大做强,“大国”与“大业”是他内心深处最具分量的信念。沈文荣始终践行实业报国初心,有一句话,他在公开场合里经常说起,“把企业做好就是最大的慈善” 。
2017年东北特钢经营困难,沈文荣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号召,成功重组东北特钢集团;2018年,沙钢东北特钢大连基地生产经营明显好转;2019年,抚顺基地一举实现利润2亿元。短短2年时间使这个百年国企重回良性发展轨道,被誉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板”。
沈文荣的担当还写在了这一串的数字里——自建厂以来,沙钢对于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抗洪救灾、扶贫济困等慈善事业的资金捐助累计超过10亿元;1989年以来,沙钢累计接收近6000名当地农民进厂工作。2008年,沈文荣代表沙钢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献8000万元;2012年年底捐赠8000万元,援建张家港市社会福利中心;2018年以来,沙钢集团与企业所在地冶金园(锦丰镇)及其慈善会深度融合,实施共建计划,2021年,沙钢捐资1.3亿元支持道路提档升级、中小学改扩建等等,充分彰显了沙钢集团回馈家乡、反哺桑梓的浓厚深情。
而沈文荣自己,始终感念时代的机遇和奋斗的信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他与生俱来的品质。出差办事、考察洽谈,首先坚持“三不”:一不到大宾馆,二不接受馈赠回扣,三不安排旅游。如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