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成语“大器晚成”绝对不可能是出自《道德经》这种道家经典。
论据一:1973年考古出古帛书版《道德经》,原文为“大器免成”。即使是各种版本和解释中,“勉成”、“默成”也很多,乃至于“晚成”也有,但其意思,不是时间意义上的先后,而是否定。所以根本就不是大器晚成想表达的意思。
论据二:《道德经》中的“大器X成”,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等等是并列的关系,所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减少人为的干预,按照“道法自然”的方式进行。所以,大器免成,意思是最大的器物是不需要人为去干预,不需要人去给它塑形的。这跟大器晚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是两码事。
论据三:“大器晚成”是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心态,要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去成就。这种思想跟道家思想背道而驰。所以,一个儒家“入世”思想,不可能出自道家“出尘”思想的经典中。
驳斥一:有百科编辑认为:即使是《道德经》原为是“大器免成”,那也是“大器晚成”的出处,成语的意思可以演化的。这有点想当然了!“空穴来风”,这成语在有些人眼里是“事出有因”的意思,而有些人则认为是“无稽之谈”的意思。总不能它即是又是吧?错的就是错的,总不能让不学无术的人堂而皇之地讲谬论吧?
驳斥二:成语之所以是成语,不能只是有字面的意思。如果真出自《道德经》,就只能是字面意思了,那这也太干瘪了,还能是成语吗?
其次说正解:大器晚成的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当从所好……”
一、正解:马援少有大志,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当然比普通百姓稍好一些),作为老四,哥哥们都已经有所建树,他却决定先去边郡种田放牧。此时他大哥马况对它说了这段话:“汝大才……”。这是对“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最准确,最规范的解释。马援后来凭自身努力,参与东汉建国,平南蛮,征交趾,真正做到了“马革裹尸”,成为武将心中最高荣誉。当然,生前因功受封伏波将军,新息侯。
二、歪解:百科目前引用的,不知谁编辑的“三国时崔琰评价堂弟崔林大器晚成”。(很奇怪,成语出处和成语故事居然不是一会事儿。我看百科词条时当时就有这疑问)。且不说崔林是三国西晋时的人了,比东汉初年晚了二百多年。就说这崔林,谁听过这么一号人?他成什么“大器”了?还能成为“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了?那大器晚成是不是骂人的话吧?
三、释疑:有人可能会说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成书比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要早,即使三国比东汉晚,但书目要早,那怎么就不是三国在先呢?我就喜欢这种治学精神!虽然《三国志》成书时间要早,但是《后汉书》成书却用了大量的官修史料《东观汉记》,而东汉初年的史料,是当时的官方记述(唐宋时期基本损失了)。当然这些要搞历史的人去考证了。但《后汉书》中内容,特别是《东观汉记》的成书时间,肯定比《三国志》早。
其三说说百科的编辑:只动手,不动脑
我看了很多人的讨论,有人举证说《道德经》考古原版中是“大器免成”,他说都一个样,不影响词条。
我跟他说词条是错误的,并引用了考古发现的“大器免成”,他(这里不是同一个人)说举证不通过,并且引用了一张网络截图,(竖排的,黄色背景),意思是说古书就是这么写的“大器晚成”,并且把“大器晚成”几个字放大给我看。我看了真是哭笑不得,面对如此水平,我真不知道怎么开口嘲笑他了。
以上遭遇,在此一述,以表不快。望有知者不被百科所误导。很可惜,AI已经被误导了。我用DEEPSEEK搜索了相关问题,统一引用了百科所谓的“知识”,真是害人不浅啊。
论据一:1973年考古出古帛书版《道德经》,原文为“大器免成”。即使是各种版本和解释中,“勉成”、“默成”也很多,乃至于“晚成”也有,但其意思,不是时间意义上的先后,而是否定。所以根本就不是大器晚成想表达的意思。
论据二:《道德经》中的“大器X成”,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等等是并列的关系,所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减少人为的干预,按照“道法自然”的方式进行。所以,大器免成,意思是最大的器物是不需要人为去干预,不需要人去给它塑形的。这跟大器晚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是两码事。
论据三:“大器晚成”是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心态,要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去成就。这种思想跟道家思想背道而驰。所以,一个儒家“入世”思想,不可能出自道家“出尘”思想的经典中。
驳斥一:有百科编辑认为:即使是《道德经》原为是“大器免成”,那也是“大器晚成”的出处,成语的意思可以演化的。这有点想当然了!“空穴来风”,这成语在有些人眼里是“事出有因”的意思,而有些人则认为是“无稽之谈”的意思。总不能它即是又是吧?错的就是错的,总不能让不学无术的人堂而皇之地讲谬论吧?
驳斥二:成语之所以是成语,不能只是有字面的意思。如果真出自《道德经》,就只能是字面意思了,那这也太干瘪了,还能是成语吗?
其次说正解:大器晚成的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当从所好……”
一、正解:马援少有大志,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当然比普通百姓稍好一些),作为老四,哥哥们都已经有所建树,他却决定先去边郡种田放牧。此时他大哥马况对它说了这段话:“汝大才……”。这是对“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最准确,最规范的解释。马援后来凭自身努力,参与东汉建国,平南蛮,征交趾,真正做到了“马革裹尸”,成为武将心中最高荣誉。当然,生前因功受封伏波将军,新息侯。
二、歪解:百科目前引用的,不知谁编辑的“三国时崔琰评价堂弟崔林大器晚成”。(很奇怪,成语出处和成语故事居然不是一会事儿。我看百科词条时当时就有这疑问)。且不说崔林是三国西晋时的人了,比东汉初年晚了二百多年。就说这崔林,谁听过这么一号人?他成什么“大器”了?还能成为“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了?那大器晚成是不是骂人的话吧?
三、释疑:有人可能会说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成书比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要早,即使三国比东汉晚,但书目要早,那怎么就不是三国在先呢?我就喜欢这种治学精神!虽然《三国志》成书时间要早,但是《后汉书》成书却用了大量的官修史料《东观汉记》,而东汉初年的史料,是当时的官方记述(唐宋时期基本损失了)。当然这些要搞历史的人去考证了。但《后汉书》中内容,特别是《东观汉记》的成书时间,肯定比《三国志》早。
其三说说百科的编辑:只动手,不动脑
我看了很多人的讨论,有人举证说《道德经》考古原版中是“大器免成”,他说都一个样,不影响词条。
我跟他说词条是错误的,并引用了考古发现的“大器免成”,他(这里不是同一个人)说举证不通过,并且引用了一张网络截图,(竖排的,黄色背景),意思是说古书就是这么写的“大器晚成”,并且把“大器晚成”几个字放大给我看。我看了真是哭笑不得,面对如此水平,我真不知道怎么开口嘲笑他了。
以上遭遇,在此一述,以表不快。望有知者不被百科所误导。很可惜,AI已经被误导了。我用DEEPSEEK搜索了相关问题,统一引用了百科所谓的“知识”,真是害人不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