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3,005贴子:120,280
  • 12回复贴,共1

你的理想还长存吗——黛玉和宝玉的“知己”情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标题很长:
你的理想还长存吗——黛玉和宝玉的“知己”情是什么?宝钗和宝玉精神内核有什么根本性差异?宝玉为什么觉得女儿洁净妇人浑浊男人浊臭
原创:晚来小院风轻
引子
这一篇的主题内容,可以还可以加一句:黛玉让宝玉“从此改了吧”让他改的是什么?这次我们要联系三十二回和三十三回、三十四来说一下,来说一下,才可能说得清楚。


IP属地:北京1楼2025-07-14 15:37回复
    在三十二回,湘云和袭人一起说黛玉的坏话,恰好有人回“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在那抱怨,湘云就劝他:“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宝玉就直接回她:“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袭人赶紧拉踩黛玉,赞扬宝钗:“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曾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提起这些话来,真真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她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她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她,你得赔多少不是呢!”——你想想黛玉小气的名声是怎么来的?当然是袭人这样的小人背后时刻造谣、拉踩而来的呀。
    宝玉回了一句:“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宝玉虽然是个混账,脑子也时常不清醒,但是对于谁和他思想能同频,他是门儿清的。
    于是袭人和湘云都很不服:
    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这段话让无端被人背后议论的女主角黛玉在外面听到了。


    IP属地:北京2楼2025-07-14 15:38
    回复
      2025-08-17 12:17: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何谓“知己”
      书中说: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一定宝玉又赶来说麒麟的原故。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黛玉想到的知己情是什么呢?是宝玉认为她不小气,还是宝玉认为她不会跟他提仕途经济的话?
      很多人很表面的理解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今天的人,对于宝玉这样的想法有更多的不理解,觉得这就是个富贵乡里吃饱了的既得利益者,不知道自己的一粥一饭,都是靠“仕途经济”得来的。觉得他思想浅薄、不接地气,而黛玉是一个不会规劝他的不贤惠的女孩——作为百姓的立场完全接受不了一点。
      所以知乎有一个提问是:“让宝玉去工地打一个月的灰,他会不会就能好好读书了?”
      ……其实,所有这些疑问和想法都源于两个误解:
      一是、对《红楼梦》宝玉“不读书”论的主旨精神的误解。
      二是、对于儒家和儒学的误解。
      当然还可以加一条:对于官场的误解。
      宝玉非常尊崇儒学,或者说整部《红楼梦》实际上是以儒学为宗的。宝玉和黛玉都是儒学的信奉者。反而宝钗其实并不是。她是对立面。


      IP属地:北京3楼2025-07-14 15:39
      回复
        宝玉开始就说得很清楚:“除了四书都是杜撰”。他发癫烧书,除了四书也都烧了。
        而黛玉的教养,是她的探花父亲和进士贾雨村所教。虽然贾雨村不是一个什么道德高尚的人,但是,他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不等于他当老师的时候可以跟他的学生、尤其一个六岁的小女孩瞎说什么官场的厚黑学和他的一肚子算计。他只能教的也是儒家的经典。
        所以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当贾母问她读了什么书,黛玉很谦虚的说:“只刚读了四书”。
        一个人了解一个东西,跟他认不认同一个东西是两码子事。认不认同一样东西,跟最后是不是奉行那个原则去做又是两码子事。能考中进士,那自然四书五经是通的。加上有为官的经历,可以把这些学问讲得更透彻。
        就像一些落马的官员,讲起我D的基本思想、基本目标、基本路线的时候也能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神采飞扬,讲的时候不妨碍他们自己被那样宏大的叙事和伟大的理想所感动。感动是真实的,因为人本身潜意识里也有对高尚的追求,荒淫无道的皇帝还希望后世评价他们是千古一帝、爱民如子、功勋彪炳呢。不妨碍他们荒淫啊。


        IP属地:北京4楼2025-07-14 15:40
        回复
          但是黛玉和宝玉他们对儒家的理想和理念是从心底认可的。所以,儒家理想的核心是什么?是大家简单粗暴的理解“儒家入世、道家出世”,所以不劝宝玉去经营仕途经济的黛玉是道家吗?
          “四书”提出他们认为的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爱忠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理想世界和自身人格最根本的追求。
          理想世界黛玉在颂盛诗里就讲到了:“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而关于个人的追求,儒家追求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就是《论语》里的话。
          《论语·泰伯》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是重点:真正的君子,在治世如果没有得到重用,没有得到富贵,那就是能力不行、品德不行。如果你能力和品德过关,在这样的盛世里,你怎么会没有得到重用呢?请你自我检讨。


          IP属地:北京5楼2025-07-14 15:40
          回复
            而在一个国家动荡、道德衰败、奸馋当道的时候,你反而有高官厚禄,那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你大概率也是一个钻营的小人,或者至少你愿意同流合污——不然,你是凭借什么被那些小人看重、得以安居高位的呢?小人们为什么有能容忍你这样的君子存在?
            看明白这一点是否能能明白宝玉不愿意致力于仕途经济的逻辑了?
            《红楼梦》的开局就是一个乱世。到后来,更看到盗贼四起,灾荒不断。乌进孝送礼的时候,就提到有饿死人的事。
            而贾雨村这样的人,你可以把他看做曹操的低配版。历史对曹操最经典的评价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些人的目标比较单一,汲汲于富贵,但道德底线又比较灵活:
            如果是治世,那我就可以做治世的能臣,我就守规矩、我就道德高尚,因为那样会得到正面反馈、得到奖赏;但如果是乱世,那我就适用丛林法则,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可以,什么事都可以。


            IP属地:北京6楼2025-07-14 15:41
            回复
              比如,面对林如海这样有身份地位、有能力有道德的君子,那就在他跟前就做他喜欢的有学问又有道德的人;到了王子腾和贾赦这样的人手里,石呆子的扇子,既然好好讲价不行,那就搞到他家破人亡。
              林黛玉的父亲是当过官的,而且是盐政,而且是利益最大、关系最复杂、冲突最多、为官最难的两淮盐政。她从小被真正当做男孩子培养,教她儒家的“经世济国”的核心,教她儒家的道德眼界,教她理论也教她实务;她小小年纪,教亲眼看到自己兄弟的死亡、母亲的死亡、父亲的死亡;在她父亲死前,在两淮盐政的任上,她父亲更用将近一年时间,跟她交代后事,教她如何去处理那些复杂的关系纠纷。她也亲眼看到自己表哥如何去应付官场的复杂人际。
              她是经过、见过并加上扎实的儒家思想打底的。她太懂这样的世道是怎么一回事了。这样的世道,你要去官场上求经济事务,你一旦求来,你知道你要放弃什么吗?你要放弃的是你的原则、你的人格、你的道德底线。你知道你一旦不放弃自己的原则要面临的是什么吗?是生命的危险。
              儒家思想教人们一个面对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则: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这是乱世,是你们作为君子应该隐身独善其身保存实力以图将来的时候。


              IP属地:北京7楼2025-07-14 15:41
              回复
                为什么宝玉和黛玉会成为知己?
                宝玉和黛玉的思想为什么一致?其实宝玉天性善良,所以他代表了儒家的“性善”思想,宝玉总想着保护所有的人,与所有人为善。他除了对袭人给了她一记窝心脚之外,没有对谁特别狠过,没有伤害过谁——我高度怀疑这窝心脚就是作者本人想给袭人的。他不过是借了宝玉的脚。
                而对于当时的官场,宝玉是知道怎么回事的。如果不知道怎么回事的话,抬眼看看他周围,看看贾府以及贾府亲戚中的男人们,有几个是正经人?
                他的表哥薛蟠,打死冯渊强抢民女,欺男霸女,用钱把贾家的家学变成了他私人的男风馆;他的舅舅王子腾是个奸雄、他重用的贾雨村徇私枉法是个奸佞小人;他的大伯他的堂兄贾赦贾珍荒淫无度;他的另一个哥哥贾琏勉强算是个人,但说到底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的朋友蒋玉菡被迫做男宠还逃不得……他能怎么看那些男人?


                IP属地:北京8楼2025-07-14 15:42
                回复
                  2025-08-17 12:11: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而女人,在还是女孩儿的时候,她们是与这个世界隔绝的,平时对他也都是笑靥如花,在他跟前对谁也都是和颜悦色的。看起来跟这个世界的污浊没有任何关系。她们不会害人。不像他的母亲、不像那些婆子,一旦嫁了人,也得了一点权势对那些女孩、奴仆就能生杀予夺。就能对人露出獠牙来。
                  作为一个孩子,他的想法就是:好像得了权势的男人都是些坏人。而女人嫁了人、通过男人间接有了权势也可能变成坏人。那不嫁人、没有伤害人的能力,自然就是好人——当然,宝玉这种想法是有局限的,并不是女孩就没能力、就不会害人。后面袭人会以晴雯的死为代价让他知道他错得多离谱。
                  宝玉和黛玉都认为这是乱世。宝玉和黛玉都认同儒家思想,都认同在乱世中应该“道不行乘浮浮于海”“不达则独善其身”“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点上,宝玉和黛玉高度一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样的。这就是他们的知己情。


                  IP属地:北京9楼2025-07-14 15:42
                  回复
                    袭人、宝钗、湘云抱团的思想基础,以及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没见过的世界
                    看这里可以知道为什么袭人、宝钗、湘云早期玩得好了吗?
                    除了因为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黛玉之外,最重要的是,她们三个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她们对于官场、名利有一样的追求和一样的认识。
                    第一,她们没见过真正的官场,她们对于权势运转的规律只有想象,所以有很多天真、不切实际的想法。
                    第二,即使是知道这个世道不好,意识到需要放低道德底线才能在权势名利场上博一分,她们也并不在乎。反正伤害的又不是她们在乎的人。你看薛蟠欺男霸女,打死了人,宝钗在乎吗?
                    第三,她们把官场、把仕途经济想象得过于简单了,看不出来其中的风险。她们觉得只要努力,权势富贵就唾手可得——这就是她们的经济学问。
                    “经济学问”听起来很政治正确,但是不同的人理解的“经济学问”内核是有极大差异的。宝玉觉得跟她们讲不清楚这里面的差异。人有时候不能沟通不是因为文字的无力,而是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就眼界不同、就不同频。不同频的人,相互之间怎样解释也是没有用的。


                    IP属地:北京10楼2025-07-14 15:43
                    回复
                      黛玉让宝玉从此改了什么?
                      到了三十三回,宝玉因为被说私藏蒋玉菡和**婢致死被贾政打了。其中,**婢是贾环私下告的状,黛玉并不知道。但是,忠顺亲王府里的人到贾府找宝玉要琪官却是大叫大嚷公开的。所以,没有全知视角的书中人,都会以为宝玉挨打是因为亲近和维护蒋玉菡,并图帮助蒋玉菡逃跑。包括宝玉和黛玉。
                      我们说了,蒋玉菡的可怜之处在于,他是戏子,也是男宠,是权贵的玩物,是没有人格和人身自由的。
                      而同情弱者,是“仁者爱人”的一种表现。《孟子》说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从宝玉的视角,对待蒋玉函的态度和帮助蒋玉函是他在实践他的认知,此被打到卧病在床是他在为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付出了责任。


                      IP属地:北京11楼2025-07-14 15:44
                      回复
                        所以,三十四回,黛玉去看宝玉,她说了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这是一种劝诫,但更多是一种小心的试探和疑问:黛玉亲眼看见自己的父亲在官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死在任上。林如海极大可能是预知自己要付出的代价然后慨然赴死的。因为他提前一年以生病让黛玉侍疾为由把黛玉叫到他身边,如果真是病到要交代后事的程度,他为什么不以生病的名义退下来呢?;林如海死的时候黛玉才十岁,如果林如海“乞骸骨”提前退下来,多活两年,他的女儿不就可以顺利选个可靠的人家出嫁了吗?
                        林如海选择不退。
                        黛玉看到自己父亲的处境,如果再多想一点,甚至也可能会认为她母亲和兄弟的死都可能是非正常死亡。这就是她的父亲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所付出的代价。
                        黛玉认为宝玉是知己,但她无法确定,宝玉是否真的知道坚持他们的三观要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那么现在你看到了现实的一点獠牙。你看到权势的可怕。你现在为你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为你所认同的儒家精神初次尝到痛苦的后果。我知道这样很痛苦,我很心疼你。但是,面对这样的初次震撼,宝玉,你是否初心不改?
                        宝玉的回答是: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宝玉明确的回答了她。
                        我想起袁立写李红的话:“她的理想还长存吗?”


                        IP属地:北京12楼2025-07-14 15:45
                        回复
                          有时候我也想问问自己,也问问我的读者:你的理想还长存吗?
                          在经历过许多打击,看到世界的很多不公、丑恶之处后,在被伤害过很多次后,你还相信这世界的善意、正义、公理吗?你还相信自己的努力吗?当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还愿意伸出你的援手吗?当你看到179的女星;看到230万的耳坠;看到代孕产业链;看到说不清楚供体来源的器官移植手术;看到人那么容易被构陷被误解;看到许多许多……你还对这个社会、对人心、对自己仍充满信心和希望吗?你仍愿意对这个世界温柔、善良以待吗?


                          IP属地:北京13楼2025-07-14 15: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