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66贴子:3,013,655

成功是成功之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从来不值得被歌颂,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 余华《活着》


IP属地:湖北1楼2025-07-14 15:03回复
    我们中国人自苦以来,喜欢歌颂和赞美苦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挫折教育和苦难哲学.
    有一句俗话说的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思想先贤们,也是通过旁证博引,告戒我们成就都是来源于苦难的:
    《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娬《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因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IP属地:湖北2楼2025-07-14 15:03
    收起回复
      2025-08-03 06:13: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现代企业家在成功以后,接受采访时也通常会大肆描绘自己当年如何如何的吃苦,经历了各种的坚难险阻,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才有所成就。
      甚至发展出来一门叫做《成功学》的类别,成功学的两大主旨,其一就是歌颂苦难,其二就是洗脑打鸡血,认为这是上天在考验自己。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句很出名的格言,是“传统的智慧”,它背后有没有什么科学证据的支持呢?


      IP属地:湖北3楼2025-07-14 15:04
      回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成功,也是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课题,有着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成功学》与《成功科学》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假设有两位创业者。第一个人曾经创业过,但是失败了,现在是再次创业;第二个人从来没有创业过,现在是初次下海。那么这一次创业,谁成功的概率更大呢?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该课题的研究,研究者对1975年到2003年所有创业者的数据统计发现,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没有任何优势
        这项研究发现,过去的失败经历,对你未来的成功,一点帮助都没有。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但是过去的成功对你未来的成功很有帮助。如果你上次创业成功了,这一次成功的概率会增加50%,成功的经验才是有用的经验。


        IP属地:湖北4楼2025-07-14 15:05
        收起回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个非常复杂难做的手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病人死亡。有人研究了6516例这个手术,看看手术成败跟医生有什么关系,得出非常有意思的4个结果: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后继的手术会更容易失败,他的成功率将会一直下降。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他接下来的手术会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将会上升。·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同事的手术成功率会微略提高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则对他同事没有任何影响。
          我自己的失败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别人的失败则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IP属地:湖北5楼2025-07-14 15:06
          回复
            《成功公式:成败背后的科学》(The Formula: The Universal Laws of Success)这是一本关于这个分支的综述型论著,作者是美国东北大学和波士顿复杂网络研究中心的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他曾经是个物理学家,随后专门研究社会关系网络。这本书综合了这方面一系列的研究和数据。
            这本书说的不是“成功学”,而是有关成功的“科学”。
            励志故事和名人传记有时候能给人带来一些启发。有些鸡汤作家和人生指南专家能从这些故事里挖掘出道理来,但那些都是个例的认识,不能上升到科学层面。科学理论,必须得可重复、可检验、有数据支持。
            成功有科学吗?我们通常对成功这件事都有点感情用事,感慨的多,分析的少。明明是一个团队完成的项目,为什么最后拿功劳的是其中一个人呢?明明两个人的水平差不多,为什么一个总升职,另一个人始终原地踏步呢?这些事儿到底是反常,还是规律,是运气,还是偶然中的必然。这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全面的统计。


            IP属地:湖北6楼2025-07-14 15:07
            回复
              学者统计了有史以来所有的学术论文,分析每一个学者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学者拿到每周所有的图书销量数据,看看每一书是怎么畅销的;
              学者有全世界所有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中的数据,这样他们能知道现代每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发迹的。
              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全覆盖无死角。可以说,他们知道一个领域内“所有的”成败。
              然后他们找到了一些规律。称之为“成功定律”。定律的意思就是你不服不行,不管你喜不喜欢,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IP属地:湖北7楼2025-07-14 15:08
              回复
                先说说艺术领域的成功定律
                一幅名画应该值多少钱呢?
                业余欣赏者谈论艺术谈的都是艺术本身。美学啊,潮流啊,流派啊,天赋什么的。但是对圈内人来说,艺术品只有一个维度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价格。作品的所谓“内在”因素远远没有你想得那么重要
                《戴金盔的男子》,曾经价值连城,因为它是伦勃朗的作品。人们在各种美术出版物里对它进行讲解和赞美,这是一幅艺术史上的名作,然而1985年以后,《戴金盔的男子》的价格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再也没人愿意谈论它了 —— 因为有专家证明,它其实伦勃朗的一个不知名的学生画的
                2005年,有人花1万美元买下了叫做《救世主》的画。2017年他把这幅画拍卖了,成交价是4亿5千万美元,因为这幅画在2011年被鉴定为是达·芬奇的作品
                艺术品的价值判断非常、非常主观。艺术品的价格不是由“好坏”、而是由艺术的“网络”决定的
                学者们得到了从1980年到2016年间所有艺术品的交易和展出数据,其中包括14000个画廊和8000个博物馆,涉及到50万个画家,总共300万幅作品,从中发现了一个规律:“你的画能卖多少钱,几乎完全取决于你曾经在哪些画廊和博物馆里卖过或者展出过作品”,想要成为超级顶流明星,你的作品必须得在顶级的几个枢纽式的画廊和博物馆里出现过
                现实是二三流画廊自己形成了一个个外围网络,这些网络几乎就是孤岛式的。通常的情况是你一旦进入,就会陷入这个孤岛网络中流转,你几乎不可能跳出去到一个高级网络。
                这个规律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研究者可以只看一个艺术家出道的前五场展览分别在那里,就能准确预测他一辈子的成就。有些人可能是老师厉害,有些人可能是运气好,一出道就在顶级网络里。而如果前五场都在外围的画廊里流转,这个人一辈子就基本没什么大出息了。


                IP属地:湖北8楼2025-07-14 15:09
                回复
                  2025-08-03 06:07: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研究者们还调取了名校和个人成败之间的数据,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家庭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一辈子的成功概率,中产阶层以上的子女只要硬指标达标,最后上没上名校影响不大,名校加持最有用的,是黑人、墨西哥裔和来自家庭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说白了,上名校对于眼界比较低,初始条件差的人最有用。


                  IP属地:湖北9楼2025-07-14 15:11
                  回复
                    很多人直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面, 我们都知道一个“马太效应”,已经取得过成功的人或者产品往往更容易取得下一次成功。明星写的书一出来就会有人买,上了票房排行榜的电影你自然就想去看。那如果是一位新人写的书,或者被院线压低了排片率的电影,还能够翻盘么?
                    研究者们调取了所有图书销售的数据。
                    《哈利·波特》可能是近年来最畅销的书,J.K.罗琳也是最成功的作者。盛名之下,J.K.罗琳想做一个大胆的实验。
                    她想证明一下,我写小说的成功,到底是偶然的呢,还是实力的必然?2013年,J.K.罗琳悄悄地用两个不同的笔名,写了两本不同题材的新小说。她想看看不借助任何名气,能不能单纯靠实力让小说畅销。
                    第一本是政治小说,叫《偶发空缺》。这本书销量一般,引起了一部分读者的注意。当时有专门的评论家评论说,这本书笔法老到,不像是新手的作品,也许是一位成名作家用了笔名。后来也不知是怎么走漏了消息,市面上出现了传言,爆出来这是J.K.罗琳写的书,然后小说的销量一下次就提升了。
                    第二本是犯罪小说,叫《布谷鸟的呼唤》。这本书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被几个出版社拒了稿,后来即便出版之后卖得也不好,销量很差。
                    后来J.K.罗琳公开承认,这两本书都是她写的。结果这两本书的销量马上暴增。
                    著名的恐怖小说作家史蒂芬·金在1980年代也做过同样的实验,他假扮了一个在底层奋斗的小作家的虚构身份,从而接连出版了五本书,前几本的销量都很一般。是一个书店的老板发现第五本书的风格实在是太像史蒂芬·金了,真相才被爆了出来,第五本才卖了4万册。


                    IP属地:湖北10楼2025-07-14 15:12
                    回复
                      众筹网站 Kickstarter 上有很多传奇故事。比如你想做一个什么产品但是没有钱,你可以把这个项目放在 Kickstarter 上众筹,有很多小公司通过众筹一飞冲天,但是众筹项目存在着严重的胜者通吃现象。社会学家于是在 Kickstarter 上做了一个实验,随机选择了200个新项目,分成两组。对第一组,研究者给每个项目都捐了一笔几十美元的小钱,对第二组什么都没做
                      结果收到研究者随机给的这比小小的启动奖励的项目,后来获得别的捐款的比率,是第二组的两倍以上。
                      然后社会学家又在维基百科上做了另外一组实验。随机挑选了200个词条编辑,分成两组,对第一组给其中每个编辑一个点赞式的虚拟奖励,第二组什么都没做
                      结果在接下来一个月里,第一组编辑的产量提高了60%,其中有12个人又得到了别人的点赞。对比之下,第二组的产量没有变化,得到新点赞的只有两个人。
                      初期的一点点小小成功或优势都弥足珍贵,能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功
                      白给的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IP属地:湖北11楼2025-07-14 15:15
                      回复
                        雅虎公司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它的旗下有个音乐实验室,准备了很多新歌,邀请了14000名受试者来听。研究者通过一些分组确定这些新歌的排名,然后在另一些分组里故意把排名颠倒过来 —— 比如说,好歌的排名被压低了,一般的歌曲被排在了前面。研究者想看看,人们会不会被排名影响,去重点关注那些本来平庸但是排在前面的歌曲。
                        对大多数歌曲来说,规律的确是这样的。受试者就好像绵羊一样,别人说这个歌好听,他们就更多地下载和点赞这首歌,于是这首歌就会被更多的人下载和点赞。
                        但是,有几首特别好听的歌没有被压住。哪怕你把它排名压得非常低,受试者仍然能慢慢地把它顶上来。
                        那么,白给的成功与真正的实力之间的公式是怎样的关系呢? 科学家将白给的成功命名为”欢迎度“,将实力命名为”适应度(fitness)“
                        科学家可以实时计算每一首歌的适应度。比如说歌曲A当前的欢迎度很高 ,它获得了10000次的试听,这些试听带来了800个下载。歌曲B的欢迎度一般,只有2000次试听,但是得到了500个下载。
                        考虑到下载对试听的占比,我们可以说B歌曲的欢迎度不如A歌曲,但是适应度高于A歌曲。算法可以给每个产品计算一个稳定的、不随流量变化的适应度。
                        欢迎度可以是炒作出来的,而适应度代表内在的竞争优势。


                        IP属地:湖北12楼2025-07-14 15:16
                        回复
                          以财富而言,前两年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学者的专著《贫穷的真相》,为我们揭示了,穷人为什么穷的真正原因,而原因听起来非常的朴实无华,但是背后的道理又非常深刻,那就是:穷人就是因为穷,所以会一直穷下去。 你没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你没有钱
                          这一真相,揭示了一个拐点,两个均衡点,一个是贫穷拐点,另外两个是贫富均衡点。

                          你的财富一旦低于贫穷拐点也就是A1的位置,那么未来,你会慢慢的跌入A2阶层,再跌入A3阶层,最终通过贫穷均衡点。 如果一旦超过贫穷拐点,你将很快达到B1阶层,然后再达到B2阶层,然后达到B3阶层,然后通过富裕均衡点。
                          研究表明就是同一家农民,它们在一年当中的收获季节,与没钱的日子里,被测出的智商水平都差距甚大。 而棉花糖实验中,那些可以忍住暂时不吃棉花糖而追求延时满足的孩子,只是来自于富裕家庭


                          IP属地:湖北13楼2025-07-14 15:21
                          回复
                            有些人出身很差,但是成功了, 有些人是文盲,但是也成功了。个人的出身以及水平和成功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
                            这一点要从经济学视角下的”利润‘来说起。“利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实在上个世纪以前,一直是未知的,是很多学者努力研究的课题。 马克思把“利润”称之为剩余价值,认为利润是“不该得”的东西,是躺着赚来的钱,攫取利润是不道德的行为。 而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不劳动就没价值。这就是劳动价值理论
                            你开个工厂,买了机器和厂房,雇了工人,进了一批原材料,工人生产出产品,你把产品卖掉。然后你一算账,卖产品的收入减去工人工资、机器厂房和原材料的花费,还多出来了一笔钱,这就是利润。你欣然把这笔钱放入自己口袋。马克思认为工人们累死累活工作才拿那么一点工资,你啥也没干就拿这么多钱,你那叫剩余价值!你无偿占有了别人创造的价值。
                            有人会说了,我管理工人,我组织生产,我联系了进货和销售,我安排厂里的大事小情,对于市场的预估,这些都是门槛较高,需要更多智慧和知识才能做到的,这怎么不是创造价值呢?
                            马克思会说,你做的这些事儿的确也是劳动,而且是高级工作,你可以拿一份高工资,你也完全可以雇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替你管理工厂。你把职业经理人的高工资发了,还会额外的剩下一大笔钱,这笔钱才是真正的利润。
                            利润是抛开一切一切的成本,包括智力上的,人员能力因素考虑在内的所有成本,而额外又剩下的价值,所以,叫做剩余价值。


                            IP属地:湖北14楼2025-07-14 15:37
                            回复
                              2025-08-03 06:01: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该观点符合主流事实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很倒霉很失败的人突然财富成功的事 基本正确但是不能说绝对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25-07-14 15: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