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这应该不是我第一次写长文了,手机打字,排版有些乱,思绪也没理清,就是想到什么就发些什么了,抱歉呀(笑)
.
(1).重返孩童之梦
.
在这里,专员想要先向各位询问一件事,那就是,大家认为,是在网上与人交流轻松呢,还是在现实中与人交流轻松呢?
.
相信大家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在网上和大家,和志同道合的人聊天,或者那怕是和陌生的普通人聊天,也比在现实的时候轻松,对吧?
.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便延伸了出来: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
专员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你的“信息接收”被简化了
.
也就是说,在网上的时候,其实你绝大多数时间是只需要分析大家“当前说的这一句话”的意思,同时,只需要接受、处理这一句话的信息
.
没有什么微表情,什么表面答应实际拒绝,或者什么勾心斗角亦或者是其他阴奉阳违,这些在网络的交流中都进行了一次减法,回归到一种接近孩童般的纯粹状态:意图的直接传递与接收
.
就像回到了孩童的时候,对自己的同伴说话一般,只需要处理当前这句话的意思
.
互联网无意中完成了一次“社交降噪”
.
屏幕对面的人,形象脱离了现实,而是由其输出的观点、善意和思想来定义
.
这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交流环境,一个纯净空间
.
大家经常将互联网比作面具,但如果有可能的话,专员更想将其比作筛子,将现实社交中的猜忌、提防与伪饰等负面成分滤除,只留下善意表达的核心
.
一句简单的赞美或鼓励
.
这种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断舍离”,它剥离了人际互动的沉重外壳,使一种理想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
输出善意成本极低,而接收善意则被放大
.
一个例子:一本小说,二人为当时的战士们唱戏,虽然唱跑调了,但战士们仍然鼓掌
.
单看这一段,你会想到什么?是战士们尊重每一位人民,还是“虽然我不懂艺术,但我懂尊重别人”?
.
很可惜,在原文中,这一段是作者用来嘲讽战士们听不懂戏的
.
文字就是这样,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
正是基于这一土壤,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二次元文化的核心魅力及其内部张力的根源
.
那就请大家想一想二次元为了什么,又因为什么产生的?
.
二次元文化的起点,便是一种对“善意”与“美好”的极致追求和提纯
.
无论是角色的塑造,还是世界观的构建,其底层逻辑都是为了输出一种高度浓缩、不含杂质的正向情感体验
.
它主动拥抱了前文所述的“信息减法”,将人物简化为承载特定“萌属性”与理想化人格的符号,从而为前来观赏的人们提供一个确定无疑的情感锚点
.
这便是第一阶段:存在了
.
(2).虚假?真实?
.
人们因为这纯粹的善意而来,而这些善意又得到了更多善意的回馈——这本就是这一产品的使命
.
而当人们在这个“伊甸”中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与情感,第二个阶段便悄然来临
.
角色,不再是一堆数据或几张画稿,而化身为“理想的玩伴”、“完美的恋人”或是“精神的寄托”
.
这种情感就像一条条线,织成茧,将众人围困其中
.
这也就是大多数深黑残爱好者,以及高级感爱好者或者更多的人所陷入的形态
.
不自觉的将二次元往真实上靠,想要将这些拉下来,为什么?因为它们在意识中就已经将二次元真实化了
.
就像专员我,第一次看到……虽然不知道是哪位角色了,不过那张图的构图我很有印象
.
那是一位粉发的女孩子坐在水天一线的接点上,大片的云彩与水波,中间的人儿微微斜过眼睛,微笑的看着我,一只手似是抬起,又像是邀请我搭上来,周围扩散的水波将天空与粉色切成碎片,哗啦一声印在我小小的的心上
.
很好的构图,使专员怦然心动
.
是啊,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丽的女孩?
.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如此的维护二次元,本质上它们维护的不是二次元,它们真的认为有这么一个地上的天国,身边的神界,仿佛去到了哪里,就能脱离现实的苦海了
.
是的,现在的大家都知道,这个天国,当然是假的,是一种虚幻的产物,一种“似是而非的娱乐效果”
.
我们就相当于已经打碎了滤镜,但,不可避免的,有些人没有
.
二次元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二次元,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心里,对同一个游戏人物,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与“设定”
.
从这里,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为什么混厕方面总是会说我们炫压抑,低级感,或者是其他方面了,本质上,它们还没有从这种陷阱中跳出来,走出来
.
(3).理性
.
那么,在看完上面两段之后,大家会因为专员这一段话而放弃这些吗?
.
很显然,不会
.
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明白,在这里我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
.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
虽然这句话用在这里多少有点不合适,但这也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
伊甸园终究是脆弱的,更何况哪里根本不是伊甸,任何的商业行为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东西,都将不可避免地刺破这层美好的幻象
.
现在,有一个人逐渐意识到,那些触动自己的美好,那些纯粹的角色,是服务于商业目标的符号时,精神上的“祛魅”便开始了
.
这便是第三阶段:面对“淋漓的鲜血”
.
这里的“鲜血”,指的是二次元文化背后赤裸裸的商业性、工具性与虚构,认识到这一点,对许多曾深度信仰的用户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正的勇士,在于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
能够抵达第三阶段的用户,正是完成了这种超越的“勇士”
.
他们不再将个人情感过度锚定于虚拟符号,而是形成了一种“理性共存”的姿态
.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喜爱的一切都是被精心构建的幻象,但这不妨碍他们去欣赏其美学价值、体验其情感价值、或纯粹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消遣
.
他们完成了从“信徒”到“鉴赏者”的转变,他们可以为优秀的设计付费,但不会再因商业的冒犯而陷入精神内耗
.
而从一类人转化为二类人的这一过程,便是大家常说的,升仙之路
.
——————————————————————
(图文无关)
欢迎大家讨论

.
(1).重返孩童之梦
.
在这里,专员想要先向各位询问一件事,那就是,大家认为,是在网上与人交流轻松呢,还是在现实中与人交流轻松呢?
.
相信大家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在网上和大家,和志同道合的人聊天,或者那怕是和陌生的普通人聊天,也比在现实的时候轻松,对吧?
.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便延伸了出来: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
专员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你的“信息接收”被简化了
.
也就是说,在网上的时候,其实你绝大多数时间是只需要分析大家“当前说的这一句话”的意思,同时,只需要接受、处理这一句话的信息
.
没有什么微表情,什么表面答应实际拒绝,或者什么勾心斗角亦或者是其他阴奉阳违,这些在网络的交流中都进行了一次减法,回归到一种接近孩童般的纯粹状态:意图的直接传递与接收
.
就像回到了孩童的时候,对自己的同伴说话一般,只需要处理当前这句话的意思
.
互联网无意中完成了一次“社交降噪”
.
屏幕对面的人,形象脱离了现实,而是由其输出的观点、善意和思想来定义
.
这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交流环境,一个纯净空间
.
大家经常将互联网比作面具,但如果有可能的话,专员更想将其比作筛子,将现实社交中的猜忌、提防与伪饰等负面成分滤除,只留下善意表达的核心
.
一句简单的赞美或鼓励
.
这种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断舍离”,它剥离了人际互动的沉重外壳,使一种理想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
输出善意成本极低,而接收善意则被放大
.
一个例子:一本小说,二人为当时的战士们唱戏,虽然唱跑调了,但战士们仍然鼓掌
.
单看这一段,你会想到什么?是战士们尊重每一位人民,还是“虽然我不懂艺术,但我懂尊重别人”?
.
很可惜,在原文中,这一段是作者用来嘲讽战士们听不懂戏的
.
文字就是这样,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
正是基于这一土壤,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二次元文化的核心魅力及其内部张力的根源
.
那就请大家想一想二次元为了什么,又因为什么产生的?
.
二次元文化的起点,便是一种对“善意”与“美好”的极致追求和提纯
.
无论是角色的塑造,还是世界观的构建,其底层逻辑都是为了输出一种高度浓缩、不含杂质的正向情感体验
.
它主动拥抱了前文所述的“信息减法”,将人物简化为承载特定“萌属性”与理想化人格的符号,从而为前来观赏的人们提供一个确定无疑的情感锚点
.
这便是第一阶段:存在了
.
(2).虚假?真实?
.
人们因为这纯粹的善意而来,而这些善意又得到了更多善意的回馈——这本就是这一产品的使命
.
而当人们在这个“伊甸”中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与情感,第二个阶段便悄然来临
.
角色,不再是一堆数据或几张画稿,而化身为“理想的玩伴”、“完美的恋人”或是“精神的寄托”
.
这种情感就像一条条线,织成茧,将众人围困其中
.
这也就是大多数深黑残爱好者,以及高级感爱好者或者更多的人所陷入的形态
.
不自觉的将二次元往真实上靠,想要将这些拉下来,为什么?因为它们在意识中就已经将二次元真实化了
.
就像专员我,第一次看到……虽然不知道是哪位角色了,不过那张图的构图我很有印象
.
那是一位粉发的女孩子坐在水天一线的接点上,大片的云彩与水波,中间的人儿微微斜过眼睛,微笑的看着我,一只手似是抬起,又像是邀请我搭上来,周围扩散的水波将天空与粉色切成碎片,哗啦一声印在我小小的的心上
.
很好的构图,使专员怦然心动
.
是啊,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丽的女孩?
.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如此的维护二次元,本质上它们维护的不是二次元,它们真的认为有这么一个地上的天国,身边的神界,仿佛去到了哪里,就能脱离现实的苦海了
.
是的,现在的大家都知道,这个天国,当然是假的,是一种虚幻的产物,一种“似是而非的娱乐效果”
.
我们就相当于已经打碎了滤镜,但,不可避免的,有些人没有
.
二次元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二次元,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心里,对同一个游戏人物,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与“设定”
.
从这里,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为什么混厕方面总是会说我们炫压抑,低级感,或者是其他方面了,本质上,它们还没有从这种陷阱中跳出来,走出来
.
(3).理性
.
那么,在看完上面两段之后,大家会因为专员这一段话而放弃这些吗?
.
很显然,不会
.
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明白,在这里我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
.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
虽然这句话用在这里多少有点不合适,但这也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
伊甸园终究是脆弱的,更何况哪里根本不是伊甸,任何的商业行为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东西,都将不可避免地刺破这层美好的幻象
.
现在,有一个人逐渐意识到,那些触动自己的美好,那些纯粹的角色,是服务于商业目标的符号时,精神上的“祛魅”便开始了
.
这便是第三阶段:面对“淋漓的鲜血”
.
这里的“鲜血”,指的是二次元文化背后赤裸裸的商业性、工具性与虚构,认识到这一点,对许多曾深度信仰的用户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正的勇士,在于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
能够抵达第三阶段的用户,正是完成了这种超越的“勇士”
.
他们不再将个人情感过度锚定于虚拟符号,而是形成了一种“理性共存”的姿态
.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喜爱的一切都是被精心构建的幻象,但这不妨碍他们去欣赏其美学价值、体验其情感价值、或纯粹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消遣
.
他们完成了从“信徒”到“鉴赏者”的转变,他们可以为优秀的设计付费,但不会再因商业的冒犯而陷入精神内耗
.
而从一类人转化为二类人的这一过程,便是大家常说的,升仙之路
.
——————————————————————
(图文无关)
欢迎大家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