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轩学派吧 关注:5贴子:18
  • 0回复贴,共1

槐轩学说入门书籍《下学梯航》之:《天理良心》带译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理良心》带译文
天之理而人得之以为心之良,即所云天命之谓性也。
【译文】上天的道理,人得到了就叫做心中善良的本质,也就是所说的“天命就是性情而已”。
性字从 忄从生,是人得天中正之心。
【译文】性字是依附着竖心旁依附着生,(意思)是人得到了上天中正的心。天之理卽天之心,太极也,诚也,人得此理为性;
万物皆天所生,而人独得天中正之理故曰德。
【译文】天理就是上天的中正心,是太极,是诚,人得到了就叫做性情;万物都是由天所生,而单单人得到了上天最根本的道理因此叫做德行。
未生以前得诸天者曰明德,既生以后七情扰而嗜欲纷,非复受中之本然矣。
【译文】出生以前先天得到的就叫做明德,从生下来以后受七情纷扰而欲望也越来越多,不再是接受上天之理那种人本来的样子了。
复性而全其所得之理亦曰德,以其为天地生生之本,于人为万理从出之原,如木果之有仁,故曰仁。
【译文】恢复本性而明白了所有上天之理也叫做德,因为这是天地衍生万物的根本,对于人来说就是一切道理的源泉,就像坚果有果仁一样,因此叫做仁。
诚者实有此理,乃实可以为人也。道如大路,人所共由,故天理良心,人人所有。
【译文】如果确实拥有天之理的话,那么的确是做人的凭借。道就像一条大路一样,是人都要走的,所以天理良心,每一个人都有。
圣人止是全此四字,遂与天通,本四字而行之,则合天理矣。
【译文】圣人仅仅是保全了这四个字,就与天相通,按照这四个字来做,就合乎天理了。
但恐其或过或不及,节之文之曰礼,无过无不及,行之恰得其宜曰义,智者知之真,信者行之诚且久,故五常止此天理良心四字。
【译文】但是害怕有人做得太过或者做得不够,节制的行使它适当的行使它就叫做礼,没有超过也没有不及,做的恰到好处就叫做义,智慧的人真正地明白这些道理,相信它的人会诚心去做并且做的长久,因此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就落在天理良心这四个字上面。
天理良心,人人知之,不能行之。岂无良哉?
【译文】天理良心,每个人都知道它,(却)不能实行。难道不是没有良心吗?
父师之教不端,见闻习染误之也。今撮其存天理之意于左。
【译文】父亲老师教育的不正派,所看见的听见的习染耽误了他。现在摘要选取天理犹存的意思如下。
一.静存 心浮也,而使之沉;心显也,而使之潜。
【译文】心浮躁的时候,要让心沉下来,心外显的时候(只自己卖弄的时候),要让心潜藏。
沉潜二字,即收心之法也。
【译文】沉和潜这两个字,就是收心的方法。
《中庸》曰:“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译文】《中庸》中讲到:(心)潜的状态虽然是屈服,但是也显示出明理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人所不见。
【译文】君子到不了的地方,(也是)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人所不见之地,非宥密乎?洗心退藏于密,知止而后有定矣。
【译文】人看不见的地方,难道不能宽恕隐秘的事吗?洗心革面(把自己的罪恶的部分)退藏在人所看不见的地方,知道停止(不去窥探自己的丑恶之处)这之后就会有定力。
孔子曰为仁,孟子曰养气,存心养性,《大学》止至善也,《中庸》致中也,皆在其中。
【译文】孔夫子(把这个)叫做仁,孟子叫做养浩然之气,存心养性,《大学》的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中庸》所说的达到中庸,都在这个里面。盖静者动之本,静而后知其动,致中乃能致和。【译文】原因就在于静是动的根本,静心以后才懂得怎样动,达到中庸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不然,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放而不知,即克治亦不能强制也。
【译文】不这样的话,往来没有规律,没有人知道他的家乡,心中散乱却不自知,即便能战胜它也不能强制它。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凡人后天之心皆如是。存其有觉之心,养其虚静之性。非如但养知觉之心者比,愚屡言之矣。
【译文】《易经>中说,人的思想此去彼来,挥之不去”普通人后天塑造的心都是这样,保存有意识的心,涵养他虚怀若谷娴静的性情,并不是仅仅培养自己觉察事物的心的人能够相比的,我多次这样说过。
二.动察 心不可见也,动而着于言行,乃有是非。
【译文】心是看不到的(人心为危,道心为微),心动了并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才有了是非。
其是者美矣,其非者即所谓恶。
【译文】正确的事是美好的,错误的事就是所说的恶了。
恶着于外,其恶易知;恶藏于心,其恶更甚。
【译文】恶直接表现在外面,他的恶容易知道,如果恶藏在心中,那么这种恶就变本加厉。
故崇德必先修慝。
【译文】所以敬仰德行一定先要修行去恶的功夫。
一念之起而是焉,扩充之可也;一念之起而非,必克治之于其几之动,而即自觉之,自禁之,不可使其即逝,大学所谓诚意也。
【译文】(心里)善的念头念头起来了,扩充它能够去做的地方;恶的念头起来了,一定要在它刚要动的时候制伏它,而且自己要能觉察到(坏的念头),自己克制住(坏的念头),不可以让它就这样消失了,也就是大学里说的诚意。
然孰是孰非,不先知之,何以能诚意?
【译文】然而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如果不先知道,拿什么来诚意呢?
朱子所以补格物,而特所谓物者,浩无涯涘,则非圣人之本旨也。
【译文】朱子用来补充(关于)格物的书籍,特指的所谓的物,是很空泛的,不是圣人本来的意旨。
孔子曰:“不明乎善,不诚乎身。”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之道如左。
【译文】孔夫子说:“不明了善,就不能够让自己心诚。”想要让自己心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方法如下所说。
三.师授 上二条静存动察,先儒亦言之行之,而惜所谓静者,存有觉之心而已,不知圣人洗心宥密之实;所谓动察者,研穷事物之理而已,不知理以心性五伦为要。
【译文】上面说的两条静存和动察,先前的儒者这样说这样做,但是可惜的是所说的静,只是涵养自己的觉察事物的心而已,却不知道圣人清净自己内心的事实,所说的动察,只是寻求遍事物运行的道理而已,却不知道事物的道理是以人心的本性和五轮为要点的。
天下之物,不可胜穷,天下之事,亦安能皆知?
【译文】天下间的事物,不可能穷尽,天下的事情,也怎么能都知道呢?
圣人一以贯之,只是内养其心者极熟,念念无非天理,所谓仁也;外察于理者至精,事事皆合其宜,所谓义也。
【译文】圣人用一件事情来总结万物之事,就是在内很熟练的涵养自己的心神,那么每一个念头就都是天理啦,所说的仁,就是在外界观察事物到最精细的地方,做每件事都做得适当,就是所说的义啦。
仁熟然后义精,义精必由仁熟。
【译文】内心修养好了那么所做的事就会正确了,做的事情正确一定先要内心修养很好。
养浩然之气,由有诸己而充实,渐至化神,非明师不授,非恒诚不几。
【译文】涵养浩然之气,从自己的心得体会而表现在行动上,必须是贤明的老师才会传授,必须诚心诚意才不会停止。
知者知其理、践其功,所谓明善者,明此而已。
【译文】知道的人了解它的道理,将自己的功夫用在实践上,所说的明白善的道理,就是明白这一点而已。
明乎一念之非,而百为皆谬,则邪妄杂念所必芟;明乎一动之非,而伦理不洽,则仁敬孝慈所必践。
【译文】要了解一个坏的念头,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错误的行为,这就是各种邪念杂念必须要铲除的原因(芟shan,一声),明白一个行为的过错,就会导致伦理的不融洽,这也就是人敬孝慈一定要去做的原因。
凡人莫不有天良。为恶之人,其始不过一念之非、一事之失,因无贤亲师为之作则,为之诏示,故习惯而驰。
【译文】普通人没有丧失天良的。作恶的人,最开始不过是一个念头的错误,一件事情的过失,因为没有贤德的亲人师长以身作则,为他开导教化,所以纵容自己的积习猖狂的原因。
故静存动察之功,有明师指授,则是非得失,观感熏陶,即易明白。
【译文】所以静存动察的功夫,要有明晓事理的老师来指点,那么是非得失,所见所感,就很容易能明白了。
况四子六经,昭昭人寰,圣世规模,炳炳垂训,熟而玩之,力而行之,有何不可入德?
【译文】而且四书六经,已经昭示众人,圣人所在的时代做的模范,炳炳垂训,熟记并且仔细体味,尽力的去做,怎么做不了一个有德行的人呢?
若夫广见闻、慎交游,亦致知之要者,而要无非择别善恶二字。
【译文】至于拓宽见闻,谨慎交友,也是扩充自己的知识所必要的,而这其中的要点无非就是辨别善恶。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三人行必有师。
【译文】看到人好的地方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就要自我反省,每个人身上都一定有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
实践夫子二章之言,则致知易矣。外此名物象数、技艺百家,有益于心性伦常者取之,否则弃之。
【译文】按照孔夫子这两段话所说的去做,那么研究事物扩充知识就很容易了。除此之外对于各种事物百家技艺,对身心和伦常有好处的就去学习,否则就要抛弃。
夫子所以言学问思辨,有弗学问思辨者,致知不外此四端,非教人尽天下之物知之。奈何不为其易,而为其难哉!
【译文】孔夫子所用来说的学问思辨,对于有没有学问懂不懂思辨的人,扩充知识都不外乎这几点,并不是让人通晓天下所有的事物。为什么不做简单一点的,而去做难的事情呢?
四、改过 人孰无过?但恐安而就之,愧而匿之,则过遂成恶。
【译文】人谁能没有过错呢?但是就怕安于现状就这样迁就自己,因为羞愧而把错误藏起来,那么过错就成为了恶。
过出无心,改之即为无过,固不待言;即有心之恶,苟豁然醒悟,翻然自责,毅然不再犯,更久久积善,亦可晚盖矣。
【译文】无心犯的过错,改掉它就是没有过错了,这是本就不需要说的道理;即使心中有恶,如果豁然省悟,幡然自责,坚定的不再犯错,更长久的去积累善,那么也可以遮蔽掉过错。
常人惟恐人知己过,是以惮于改之,不知圣人所以为圣人,止是日日改过而已。
【译文】一般人只是害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道,因为这个原因害怕改错,不知道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就在于每天改错这样而已。
孔子假年学易,始无大过,何况凡人?
【译文】孔子花费很多年来学习周易,才开始不犯错。何况凡人呢?成汤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武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把四方百姓的过错全部归咎到自己身上。
【注】商汤,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创建者,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商人部落首领。汤建国后,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天下之过,且引为己过,而以身之过为讳乎?若不改过,便无学圣根基。戒之!戒之!
【译文】天下的过错,尚且引咎到自己身上,而把自己身上的过错却当作讳莫如深的事吗? 如果不改错,那么就没有了学习圣人的根基。一定要提防!一定要提防!
五、笃行 夫子言以三达德,行五达道,其学之之目,学问思辨笃行。
【译文】孔子说的话靠智仁勇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靠调节五轮来通晓大道。他的学问中最关键的,就是学问思辨笃行了。
【注】三达德:出自《中庸》,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中庸》告知我们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间关系的“五达道”,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学问思辨,所以致知;笃行,所以行也。
【译文】学问思辨,因此得到知识,笃行,因此去做。
而又曰有弗学云云,以有所弗为者多,盖事物不胜穷,惟切于伦常日用者为要,不可不以五者勉之耳。
【译文】又说有一些东西不需要学,因为不能去做的事很多,原本事物就是无法穷尽的, 只有关乎伦常切乎平日用得到的是关键,不可以不用五轮来勉励自己。
笃之一字,该宏毅二字在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宏毅”,为其任重而道远。任何以重曰仁,道何以远曰死。
【译文】笃这个字,就在弘毅两个字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责任重而道远。责任如何重呢?就是仁了,道怎么远呢?就是到死为止。
自俗人观之,鲜不以为迂矣。不知仁者天理,外天理即非人。
【译文】从世俗来说,很少不认为(曾子)迂腐的。不知道仁就是天理,如果不按天理行事就不叫作人了。
不为仁将不愿为人乎?但为仁之功,非朝夕可了,亦无一息可懈,故须宏毅。
【译文】不做仁义的事情就是不愿成为人么?但是行使仁的功夫,不是一两天可以成功的。
也没有一息可以懈怠的时候,所以需要弘毅。
宏毅即笃之谓也。人生所以适意者,不过宫室、衣服、饮食、男女四事,圣人亦不离此,而以理节情,不恣嗜欲,久久习为固然,则上承宗庙,下教子孙,不负天地君亲生成之念,内而存养,去人见天,外而省察,改过迁善,至死不渝,斯德成名立矣。
【译文】弘毅就叫做笃了。人生过得舒适也不过是房子,衣服,饮食,男女这四件事,圣人也不过是这样,而用理性来节制情欲,不沉溺于欲望之中,长久的这样就会成为习惯,那么在上传承祖宗,在下教育子孙后代,不辜负天地所生所养,在内存养心性,清净自己看清天理,在外反省观察自己,改过向善,到死都不停止,那么这种德行就修成了名望也会立起来。
达则伊周,穷则孔孟,是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人。若不自贵其身,而纵其情欲,外于礼义,富贵亦不过豢养形骸,贫贱更形同草木。
【译文】通达的时候就像伊周一样,穷困的时候就像孔孟一样,这样就是天地之间不可缺少的人,如果不自己珍惜自己的身体,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在外对于礼仪,富贵来说也不过是养了一副躯骸一样,贫贱的时候就更像草木一样了。
孟子曰:“舍正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所以哀者,不可不知也。
【译文】孟子说:舍去正路不走,丢掉了最本质的特征而不知道追求,悲哀啊!悲哀的原因,不可不知啊。
夫人生不过宫室、衣食、男女,而仁圣贤人,天必福之,安有饥寒困苦而死者?夷齐之饿,忠孝节义之捐躯,仁也、义也。
【译文】人一辈子不过房室衣食,男女之事,而圣贤的人,上天必定保佑他,哪里有饥寒困苦的死去的人呢?伯夷叔齐的饿死,是忠孝节义的捐躯,是仁义的。【注】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全而受者全而归,与天地日月同休,不为凶祸,然亦不幸遭遇之穷耳,岂仁圣必如此哉?此义不明,将藉为口实,曰为善无益,辨之、慎之。
【译文】保全天性的人大家都向他去学习,他的生命和天地同样旺盛,不做凶祸的事,然而也会不幸遭遇穷困的事,难道说圣贤一定会这样吗?这说不清楚,就会变成人们的借口,说做善事没好处,应该去辨别,谨慎对待。
以上五条,大要已得,惟致知一事,颇难枚举。四子六经,义精而文繁,史传群书,博杂而难辨。
【译文】这上面的五条,大概的要点已经说到了,只有获取知识这一件事,很难举例,四书六经,讲解地很精要难懂,史书传记,有兼有很多善恶的东西难以辨别。
今就世俗共知之言列后,勿以为诞妄肤庸,是者行之,非者革之,即可以进德矣。
【译文】现在根据世俗都知道的言论列在下边,不要认为是无稽之谈,认为对的就去实行,认为错的就坚决革除,这样就可以提高道德了。


IP属地:四川1楼2025-07-08 22:41回复
    、曾嘉珍E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