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吧 关注:224,087贴子:6,674,067
  • 4回复贴,共1

水浒经典诗词赏析·宋江篇(部分许首句为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重点赏析篇目: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
《心在山东身在吴》
《满江红·喜遇重阳》
《念奴娇·天南地北》
《山岭崎岖水渺茫》
《咏胡敲二首》
持续更新中~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7-06 19:31回复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
    宋江(施耐庵)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解读:《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是宋江在江州浔阳楼醉酒后题写于墙壁的词,深刻展现了他彼时复杂心境与人生抱负。
    开篇“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宋江自陈自幼研习经史子集,暗示其才华学识不凡;又言长大后深谙权谋之术,表明他有处理复杂事务、谋划策略的能力,展现出不甘平凡的志向,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以猛虎自比,即便身处困境,暂居荒丘,也只是隐忍待时,爪牙潜藏却不失王者之气。
    下半阕“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笔锋一转,诉说命运不公,脸上刺字发配江州,是人生巨大挫折,饱含无奈与愤懑。而“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则将压抑情绪瞬间释放,流露出报复决心,若有机会洗刷冤屈,不惜付诸极端行动,血染江口。此句凸显宋江内心的反抗意识,虽此时落魄,却未磨灭其豪情壮志,为他日后走上梁山领导起义埋下伏笔,揭示其性格中叛逆与果敢的一面。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7-07 14:23
    回复
      2025-08-01 19:59: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镇楼: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7-08 17:56
      回复
        《心在山东身在吴》
        宋江(施耐庵)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深度解读:宋江的这首七绝,是《水浒传》乃至整个诗坛中极具爆发力的诗作,作于浔阳楼题反诗之时。短短四句,既是他对命运的怒吼,更是农民起义领袖从隐忍到反叛的精神宣言,字里行间藏着三个维度的深刻内涵。
        一、空间错位中的精神撕裂
        “心在山东身在吴”以直白的空间对照,道尽宋江的生存困境。“山东”是他的精神故土,那里有他熟悉的江湖道义、兄弟情谊,是他理想中施展抱负的场域;而“吴”地(江州属古吴地)则是他的流放之所,是束缚自由的牢笼。这种“身不由己”的错位,不仅是地理上的隔离,更是精神上的撕裂——他既无法融入官场秩序,又难以彻底投身江湖,只能在夹缝中承受“飘蓬江海谩嗟吁”的漂泊感。“飘蓬”的意象精准勾勒出他如蓬草般无依无靠的处境,“谩嗟吁”三字则将文人式的哀叹与英雄式的不甘交织,表面是无奈的叹息,实则暗藏着对命运的无声反抗。
        二、凌云之志中的权力欲与反叛性
        “他时若遂凌云志”中的“凌云志”,是全诗的核心密码。宋江的“志”绝非简单的复仇,而是对现有社会秩序的颠覆欲。自幼攻经史的他,本怀“致君尧舜”的儒家理想,却在现实中屡遭打压——刺配江州的屈辱、官场的黑暗,让他彻底看清了科举仕途的虚妄。此时的“凌云志”,已从“为朝廷效力”转变为“自建乾坤”的野心。这种转变并非突然,而是长期压抑后的爆发:上阕《西江月》中“潜伏爪牙忍受”的隐忍,在此处化为“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决绝,完成了从“潜龙”到“狂龙”的心理蜕变。
        三、历史镜像中的反叛宣言
        “敢笑黄巢不丈夫”一句,以历史人物为参照,将诗歌的反叛性推向高潮。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闻名,其起义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宋江“笑黄巢”,并非否定黄巢的功业,而是暗含“我将比他更彻底、更成功”的自负——黄巢最终兵败身死,而宋江自视有“经史”功底与“权谋”智慧,既能聚众起义,又懂权谋布局,自认能超越黄巢的局限。这种对比,既暴露了他对现有统治的彻底否定,也展现了农民起义领袖特有的历史观:以颠覆者的姿态,在历史缝隙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全诗以“心”与“身”的矛盾起笔,以“志”与“史”的对话收束,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儒家理想与反叛精神熔于一炉。它不仅是宋江个人的精神独白,更折射出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的共同困境:在“忠”与“叛”的撕裂中,在“隐忍”与“爆发”的摇摆中,最终以最激烈的方式,向不公的命运宣战。这四句诗,也为后文梁山聚义、宋江成为领袖埋下了伏笔,让这个“及时雨”的形象,多了几分枭雄的狠厉与悲壮。(图为AI生成略有瑕疵多多包涵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7-08 18:16
        回复
          《满江红·喜遇重阳》
          宋江(施耐庵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满江红·喜遇重阳》是体现宋江招安思想的典型之作。该词作于梁山菊花之会上,趁着酒兴所作。上片描绘了重阳节的热闹与惬意,“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佳节碰上美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尽显对岁月流逝的豁达,又保留着节日的仪式感。“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则着重突出梁山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在宋江心中,这是最为珍贵的存在。
          下片笔锋一转,抒发了宋江的政治抱负。“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生动展现出梁山军队纪律严明、勇猛无畏的形象。“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表明宋江渴望通过自身力量,平定外敌、守护百姓、安定国家,彰显出他强烈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感。“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流露出对梁山好汉忠义难申的无奈与愤懑,奸邪当道,阻碍了他们的报国之路。
          而最后一句“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将宋江的核心诉求和盘托出。在他看来,接受招安不仅是梁山好汉回归正统的途径,更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关键。然而,宋江过于理想化地看待招安,忽略了朝廷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奸佞当道的现实。招安之路布满荆棘,等待梁山好汉的不是荣华富贵与报国机会,而是被一步步拆解、利用,最终走向覆灭。这最后一句既是宋江个人执念的体现,也为梁山众兄弟的悲剧命运敲响了丧钟,成为梁山从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读来令人唏嘘感慨。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7-09 1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