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二战时期的英国大口径穿甲弹,不同制造商之间的性能差异较大,早期和晚期之间的性能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在探究其性能时,非常有必要弄清楚到底是哪个制造商、哪个时期的炮弹。制造商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字描述直观判断,而想要判断是什么时期的炮弹,则需要通过其制式编号进行推测。
根据吞拿鱼近期的研究成果,英国大口径炮弹的制式编号与对应时期的关系如下:
16英寸穿甲弹(重):只有试制炮弹,生产时期集中在二战初期,没有制式编号。
16英寸穿甲弹(轻):间战时期相继推出了Mark I B型、Mark II B型、Mark III B型,其中Mark II B型在二战初期仍然在生产;另外还在二战时期推出了Mark IV B型和Mark V B型。
15英寸穿甲弹(4crh):一战时期的软被帽弹,制式编号是Mark I A型;一战末期推出的硬被帽弹,最早的编号是Mark II A型,后续不断更新,至1930年代中期时发展到Mark XIII A型。
15英寸穿甲弹(6crh):最早的型号似乎是Mark XVII B型,最早见于1936年的官方档案;二战前期的档案中常见的是Mark XXII型,二战后期的档案中常见的是"K" Mark I B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卡尔多纳德皇家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全都是"K" Mark I B型。
14英寸穿甲弹(KGV):最早的型号是Mark VII型,见于间战末期及二战前期的档案;后来推出了Mark VIII型,见于二战中期的档案;二战后期的档案中常见的是"K" Mark I B型。
说明一下,这些炮弹的编号都是按罗马数字来的,数字越大说明时间越晚。数字后面的字母后缀是形容炮弹外形的,没有后缀意味着外形不足2crh,后缀A意味着外形在2-4crh之间,后缀B意味着外形在4-6crh之间,后缀C意味着外形在6-8crh之间,后缀D意味着外形在8-10crh之间。
另外,部分炮弹的编号之前有前缀"K",表示配备有K型染色装置。无论这种口径的炮弹之前有多少编号,在配备K型染色装置后,编号都会从"K" Mark I重新算起。
上述研究成果,是基于对1917-1945年间的英国档案的详细研究后总结归纳出来的。对于具体的佐证,可至战列舰论坛查看两个帖子,分别是:【间战英国大口径穿甲类炮弹的设计演化与性能变迁】、【二战英国大口径穿甲类炮弹的验收规格与穿甲性能】。
根据吞拿鱼近期的研究成果,英国大口径炮弹的制式编号与对应时期的关系如下:
16英寸穿甲弹(重):只有试制炮弹,生产时期集中在二战初期,没有制式编号。
16英寸穿甲弹(轻):间战时期相继推出了Mark I B型、Mark II B型、Mark III B型,其中Mark II B型在二战初期仍然在生产;另外还在二战时期推出了Mark IV B型和Mark V B型。
15英寸穿甲弹(4crh):一战时期的软被帽弹,制式编号是Mark I A型;一战末期推出的硬被帽弹,最早的编号是Mark II A型,后续不断更新,至1930年代中期时发展到Mark XIII A型。
15英寸穿甲弹(6crh):最早的型号似乎是Mark XVII B型,最早见于1936年的官方档案;二战前期的档案中常见的是Mark XXII型,二战后期的档案中常见的是"K" Mark I B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卡尔多纳德皇家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全都是"K" Mark I B型。
14英寸穿甲弹(KGV):最早的型号是Mark VII型,见于间战末期及二战前期的档案;后来推出了Mark VIII型,见于二战中期的档案;二战后期的档案中常见的是"K" Mark I B型。
说明一下,这些炮弹的编号都是按罗马数字来的,数字越大说明时间越晚。数字后面的字母后缀是形容炮弹外形的,没有后缀意味着外形不足2crh,后缀A意味着外形在2-4crh之间,后缀B意味着外形在4-6crh之间,后缀C意味着外形在6-8crh之间,后缀D意味着外形在8-10crh之间。
另外,部分炮弹的编号之前有前缀"K",表示配备有K型染色装置。无论这种口径的炮弹之前有多少编号,在配备K型染色装置后,编号都会从"K" Mark I重新算起。
上述研究成果,是基于对1917-1945年间的英国档案的详细研究后总结归纳出来的。对于具体的佐证,可至战列舰论坛查看两个帖子,分别是:【间战英国大口径穿甲类炮弹的设计演化与性能变迁】、【二战英国大口径穿甲类炮弹的验收规格与穿甲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