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吧 关注:447,207贴子:3,338,584
  • 23回复贴,共1

【嘤吹】二战英国穿甲弹的制式编号与对应时期考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镇楼图:英国15英寸Mark XXII B型穿甲弹与14英寸“K” Mark I型穿甲弹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7-03 13:43回复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的英国大口径穿甲弹,不同制造商之间的性能差异较大,早期和晚期之间的性能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在探究其性能时,非常有必要弄清楚到底是哪个制造商、哪个时期的炮弹。制造商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字描述直观判断,而想要判断是什么时期的炮弹,则需要通过其制式编号进行推测。
    根据吞拿鱼近期的研究成果,英国大口径炮弹的制式编号与对应时期的关系如下:
    16英寸穿甲弹(重):只有试制炮弹,生产时期集中在二战初期,没有制式编号。
    16英寸穿甲弹(轻):间战时期相继推出了Mark I B型、Mark II B型、Mark III B型,其中Mark II B型在二战初期仍然在生产;另外还在二战时期推出了Mark IV B型和Mark V B型。
    15英寸穿甲弹(4crh):一战时期的软被帽弹,制式编号是Mark I A型;一战末期推出的硬被帽弹,最早的编号是Mark II A型,后续不断更新,至1930年代中期时发展到Mark XIII A型。
    15英寸穿甲弹(6crh):最早的型号似乎是Mark XVII B型,最早见于1936年的官方档案;二战前期的档案中常见的是Mark XXII型,二战后期的档案中常见的是"K" Mark I B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卡尔多纳德皇家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全都是"K" Mark I B型。
    14英寸穿甲弹(KGV):最早的型号是Mark VII型,见于间战末期及二战前期的档案;后来推出了Mark VIII型,见于二战中期的档案;二战后期的档案中常见的是"K" Mark I B型。
    说明一下,这些炮弹的编号都是按罗马数字来的,数字越大说明时间越晚。数字后面的字母后缀是形容炮弹外形的,没有后缀意味着外形不足2crh,后缀A意味着外形在2-4crh之间,后缀B意味着外形在4-6crh之间,后缀C意味着外形在6-8crh之间,后缀D意味着外形在8-10crh之间。
    另外,部分炮弹的编号之前有前缀"K",表示配备有K型染色装置。无论这种口径的炮弹之前有多少编号,在配备K型染色装置后,编号都会从"K" Mark I重新算起。
    上述研究成果,是基于对1917-1945年间的英国档案的详细研究后总结归纳出来的。对于具体的佐证,可至战列舰论坛查看两个帖子,分别是:【间战英国大口径穿甲类炮弹的设计演化与性能变迁】、【二战英国大口径穿甲类炮弹的验收规格与穿甲性能】。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7-03 13:46
    回复
      2025-08-22 15:04: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基于这个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更好的判断一些实弹测试案例中使用的炮弹,到底是什么时期的,从而更好的判断历史上的军舰的甲弹对抗水准。
      例子1:英国海军使用15英寸穿甲弹,测试过从提尔皮茨号上拆下来的主装甲带,以及从克虏伯公司的梅彭靶场运回来的装甲板,使用的炮弹是Mark XVII B型。
      由于这些测试是在战后举行的,因此之前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认为使用的是二战后期、甚至是战后生产的炮弹。但实际上,从制式编号判断,应该是间战末期或二战初期生产的,因为二战中期已经转产Mark XXII B型了,二战后期更是转产"K" Mark I B型了。并且,这个制式编号还能够说明,使用的炮弹不是卡尔多纳德皇家兵工厂生产的,因为后者只生产过"K" Mark I B型。
      这种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12.5英寸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时,1497英尺/秒的速度下弹体完整,1454英尺/秒的速度下弹体碎裂,因此临界速度是1475.5±21.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4.5±1.5%);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14.5英寸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时,1644英尺/秒的速度下弹体完整且刚好落在装甲后方,因此临界速度就是164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3.1%)。按照2,458英尺/秒的新炮初速计算的话,估计其有效起爆穿透极限,是在大约26,500码距离上击穿12.5英寸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或者在大约22,500码距离上击穿14.5英寸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
      例子2:英国海军还使用14英寸穿甲弹,测试过从提尔皮茨号上拆下来的主装甲带,使用的炮弹是"K" Mark I B型,从制式编号判断,应该是二战后期生产的。
      这种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12.5英寸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时,穿透极限是1,37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3.4%),且实现了完整穿透。考虑到打靶使用的是小尺寸装甲板,因此对抗大尺寸装甲板时,临界速度可能会更低一些。按照2,483英尺/秒的新炮初速计算的话,估计其有效起爆穿透极限,是在大约30,000码距离上击穿12.5英寸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
      根据上述测试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间战后期换装6crh炮弹的QE级,配备的很可能是15英寸Mark XVII B型炮弹,这意味着这些老将们有能力在正常交战条件下,威胁德国战列舰的炮塔、炮座、司令塔等区域。
      2、建成时间较晚的两艘KGV级(安森号、豪号),配备的很可能是14英寸"K" Mark I B型炮弹,这意味着她们虽然在火炮口径上不占优,但在垂直穿甲能力上却很可能优于德国38cm火炮(后者的官方穿深数据是27km完整穿透306mm的德国装甲)。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7-03 13:48
      收起回复
        神教好文!
        说起K弹我正好有个问题,在这份文件里谈到K弹的时候用了”underwater type”一词,结合前后文不太可能是因为炮弹尺寸或者加密炮膛所取的外号。是否有可能K弹除了染色装置外还在水中弹方面下了功夫?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7-03 14:56
        收起回复
          忠诚!


          IP属地:毛里求斯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7-03 15:47
          回复
            补充一部分 昨天刚好考证完15寸穿甲弹型号的问题
            可见mk8-10a实际上就是配备了不同型号引信的mk3-7a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7-03 16:57
            收起回复
              另外附上引信的)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7-03 16:59
              回复
                这么一看,英国炮弹的实力在之前被严重低估了


                IP属地:吉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07-03 21:34
                收起回复
                  2025-08-22 14:58: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排膜佬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7-04 00:38
                  回复
                    将3楼展示的英国测试数据与德国官方数据对比后可以发现,换装6crh炮弹的QE(比如厌战号)可以在20.5km距离上完整穿透14.5英寸德甲,或者在24.25km上完整穿透12.5英寸德甲;俾斯麦则分别能在22.5km和26km上完整穿透上述两种厚度的德甲。德国炮有优势但不算很大。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5-07-04 17: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