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主旨:回归《大学》古本,还原圣学真义
槐轩(刘止唐)在《大学古本质言》中强调:
1. 《大学》是圣人之学的根本,旨在使人"无愧于天亲",即通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修养,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批判程朱改本,认为程颐、朱熹对《大学》的改窜偏离了圣学原意,尤其是将"明明德"误解为"养后天之心",而忽视了"止于至善"的关键。
3. 主张恢复古本,认为只有回归孔曾(孔子、曾子)原本,才能正确理解圣人的修己治人之道。
二、核心思想
1. "大学之道"的本质:成己成人,无愧天亲
- 槐轩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能体认"天理"(即"德")。
- "大学"的终极目标,是使人通过修身明德,最终达到"成己成物"的境界,既成就自我,也利益众生。
2. "天理"与"德"的关系
- "天理"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人得之以成性。
- "德"即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具体表现为"诚"(真实无妄)、"道"(共由之路)、"仁"(生生之本)。
- 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在于能否"全天理";若丧失天理,则与禽兽无异。
3. 批判程朱理学的偏差
- 槐轩指出,程朱(尤其是朱熹)对《大学》的改窜,使圣学变得支离破碎。
- 槐轩认为程朱的"养心"之学,最高不过如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次者如原思(孔子弟子,安贫乐道但未达圣境),远未达到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或孟子"大而化之"的境界。
- 程朱的学问偏重"后天之心"(即经验认知),而忽视了"止于至善"的本体功夫。
4. 强调"践履"而非空谈
- 槐轩认为,《大学》的每一句话都有实修次第,必须亲身实践,而非仅作理论探讨。
- 槐轩批评后世学者"未践其功,遽以私心窜易",导致圣学真义湮没。
三、槐轩的学术立场
1. 回归古本,反对改窜
- 槐轩坚持《大学》古本(即《礼记》原本),反对程朱的"格物补传"等改动。
- 认为"阙疑"是治学的基本原则,孔子尚且保留"郭公夏五"(《春秋》中的存疑记载),后人更不应妄改经典。
2. 强调"止于至善"的关键性
- 槐轩认为,程朱未能真正理解"止于至善"的深刻含义。
- "至善"并非抽象的道德标准,而是天人合一的终极境界,必须通过"存心养性"的实修才能达到。
3. 主张"朴实说理",反对玄虚
- 槐轩撰写《质言》,目的就是让普通人也能理解《大学》的真义,避免陷入理学家的繁琐辩论。
四、现代启示
1. 经典诠释应尊重原意
- 槐轩对程朱的批评提醒我们,解释经典时应当谨慎,避免以个人见解扭曲原义。
2. 学问必须与实践结合
- 《大学》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修身的指南,必须"格致诚正"一步步践行,才能真正领悟。
3. 反对教条化,回归根本
- 程朱理学虽然影响深远,但槐轩指出其可能偏离了圣学的核心。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也需回归原典,避免被后世注解束缚。
五、结论:槐轩《大学古本质言》的价值
槐轩以85岁高龄撰写此书,旨在:
1. 纠正程朱理学的偏差,恢复《大学》的实践性。
2. 强调"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而非仅停留在"格物致知"的认知层面。
3. 提倡朴实学问,让圣人之学真正成为普通人可实践的修身指南。
槐轩的思想对今天的国学研习者仍有重要启示:真正的学问不在文字争论,而在切身实践;不在理论高深,而在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