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 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里是说,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他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通过感官(眼看、耳听、手摸)来认识这个世界。 在这种模式下,世界是客体(Object),人是主体(Subject)。人就像一台照相机,只是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外部世界。世界是什么样,我就认识成什么样。
马克思认为这不够,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是消极地“看”世界,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认识世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深深地烙印着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
唯心主义(比如黑格尔)的优点,他们看到了“能动的方面”。他们认为,是人的精神、思想、意志在创造和构建世界。这承认了人的主动性。
他们把这种能动性完全抽象化、精神化了。他们谈论的“能动性”是纯粹思想的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而不是现实中、有血有肉的人在田地里耕作、在工厂里劳动。它脱离了“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gegenstandliche〕活动。……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费尔巴哈把哲学从黑格尔的“天上”(抽象精神)拉回了“人间”(感性的人)。他强调要研究真实的、能被感知的具体的人和事物。但是费尔巴哈眼中的“人”主要还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思考的人,而不是一个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费尔巴哈认为最高级的人类活动是理论活动(如哲学思考、爱的沉思)。认为那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这里指当时社会上那种自私自利的、斤斤计较的商业活动),认为这种活动是利己的,不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因此,他完全没有理解那种能够改变社会现实、推翻旧制度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巨大意义。这种活动恰恰是马克思最看重的。
解释下几个词。
“事物、现实、感性” (Things, Reality, Sensuousness)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这指的是独立于我们之外、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客观世界。比如,你面前的一张桌子、一棵树、一座山。它们是纯粹的“客体”。
在马克思这里,这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物,更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塑造和渗透了的世界。
一张桌子,它不是天然存在的“事物”,而是人类劳动(感性活动)的产物。它包含了人的设计、需要、木材加工技术、社会分工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它既是客观的木头,也是“人化”了的自然。
一片农田,它不是原始的“现实”,而是经过人类世世代代开垦、耕种、灌溉才形成的。
“感性”:既指我们能感知到的物理属性,也包含了它与我们实践活动相关联的意义。
“感性活动” (Sensuous Activity)
这是理解全文的钥匙,它和“实践”(Praxis)在马克思这里基本是同义词。
“感性”,意味着这个活动是物质性的、身体性的,需要动用我们的感官和身体,而不是纯粹在头脑里进行的。比如,农民种地、工人做工、科学家做实验。
“活动”,意味着这个过程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改变对象的。
“感性活动”就是指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包括:
生产劳动:这是最基本的形式,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满足生存需要。
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组织、建立社会关系。
政治斗争/革命:旨在变革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集体行动。
科学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和验证自然规律。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传统哲学怎么看“真理”?
他们认为,真理是“理论问题”。一个想法是否为真,取决于它是否符合逻辑,或者是否与那个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世界“符合”。
比如,我说“外面在下雨”。要判断这句话的真假,传统哲学家会说,我们去“看”一下,如果我的“想法”和外面的“事实”一致,那它就是真理。这听起来没错,但它仍然把人放在一个被动的观察者位置上。
马克思认为,真理是“实践问题”。一个思维的真理性,不体现在它多么精巧地“描绘”了世界,而体现在它能否成功地指导我们改造世界。
“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个词非常关键。Gegenständlich 的意思是“对象性的”。马克思的意思是,我们的思维(主观的东西),通过实践,能够转化成一个客观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成果。当你的想法成功地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东西或一种状态时,它就获得了“客观的真理性”。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句话解释了通过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性”到底是什么。
“现实性” (Wirklichkeit / Reality):证明了你的想法不是空想、幻想,而是可以被实现的,可以从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物质世界的现实。飞机的设计图纸,通过制造和试飞,证明了人类飞行的想法具有“现实性”。
“力量” (Macht / Power):证明了你的想法具有改造世界、影响现实的威力。一种正确的革命理论,能够指导无产阶级推翻旧制度,这就是理论的“力量”。一种有效的医学理论,能够指导医生治愈疾病,这就是理论的“力量”。
“此岸性” (Diesseitigkeit / This-sidedness):这是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直接批判。
彼岸 (Jenseits):指天国、神界、理念世界等一切超越于我们现实生活之外的、虚幻的世界。
此岸 (Diesseits):指我们当下生活的、有血有肉的、物质的、社会历史的现实世界。
马克思强调,真理不在“彼岸”,不在上帝的启示或纯粹的理念中。真理就在“此岸”,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在我们具体的生产、生活和斗争中被创造和检验。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离开实践的思维”,指那些脱离现实、在书斋里进行的纯粹思辨。比如,哲学家们关起门来,争论“什么是绝对精神”、“至善的理念是什么”等等。
“经院哲学” (Scholastik)原指中世纪欧洲在修道院里发展的哲学,其特点是脱离实际,围绕宗教教条进行繁琐的、纯逻辑的论证(比如著名的问题:“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马克思用这个词来讽刺一切脱离现实、空对空的哲学争论。
这里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这种争论毫无意义。因为一个想法如果不付诸实践,它就永远只是一个主观的想法,你永远无法知道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争论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文字游戏。
举个例子,
问题:如何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离开实践的思维(经院哲学):
A哲学家说:“我们应该祈祷丰收之神的恩赐。”(宗教唯心主义)
B哲学家说:“粮食短缺的‘理念’源于人类‘贪婪’的理念,我们应该通过冥想净化心灵。”(客观唯心主义)
C哲学家说:“我们应该精确地分析‘饥饿’这个感性事实的构成。”(旧唯物主义)
他们可以为此争论一百年,但人们依然在挨饿。
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一位农业科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一个杂交水稻的理论(思维),认为这种水稻可以大幅提高产量。他不是去和别人辩论理论的优劣,而是去实验田里进行培育和种植(实践)。
如果杂交水稻成功了,产量真的大幅提升,那么他的理论就获得了“客观的真理性”。
这个成功证明了他的理论具有“现实性”(不是空想)和“力量”(解决了饥饿问题)。
这个真理是在“此岸”的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而不是在“彼岸”的祈祷中。
总结一下,第二提纲的革命性在于,它将“真理”从哲学家的书斋和头脑中解放出来,放到了广阔的社会实践中。真理不再是“符合”现实,而是“改造”现实。这是一种能动的、革命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行动指南属性的直接体现。
“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这里要科普一下什么是“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主要指的是18世纪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罗伯特·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主要有以下观点,一个人的性格、思想、道德水平,完全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决定的。要想培养出“新人”,要想改良社会,就必须首先创造一个优良的、合理的社会环境。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建立“新和谐公社”,就是想先人为地创造一个理想的“小环境”,期望生活在其中的人能自然而然地变成具有高尚品德的“新人”。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错误。环境不是凭空变好的,必须有人去主动地、有意识地改变它。“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那么,那个去改变环境、教育他人的“教育者”,他自己也是在旧环境中长大的,是旧环境的产物。
这就产生了一个死循环:如果人完全是环境的产物,那么在坏的环境里,只能产生出“坏”的人。这些“坏”的人,又怎么可能凭空产生出创造“好”环境的想法和能力呢?第一个推动变革的“新人”或“新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
为了解决这个悖论,旧唯物主义者只能在理论上(即使他们自己没意识到)做出一个假设:
社会被分成了两部分:
1.被动的、等待被改造的大多数人:他们是环境的产物,像黏土一样,需要被塑造。
2.高出于社会之上的少数精英:他们是“教育者”、“立法者”、天才的领袖(比如欧文自己)。这些人似乎不受环境的束缚,像神一样,拥有先天的理性和远见,能够设计并推行一个好的环境来改造其他人。
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英雄史观,是精英主义的、非历史的。它无法解释社会大众本身是如何产生变革的力量的,无法解释历史的内在动力。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是马克思给出的答案,也是他思想的精髓所在。
“一致” (Coincidence):这里的关键是“一致性”或“同时发生”。改变环境和改变人,不是两个先后独立的步骤(先改环境,后改人),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里其实有点涉及辩证法,想要了解可以去读读黑格尔】
“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人不是被动地等待环境改变,而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改变环境。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自身的思想、能力、觉悟和组织性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即“自我改变”。
这个统一的过程,马克思称之为“革命的实践” (Revolutionary Praxis)。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群在19世纪恶劣工厂里劳作的工人。
旧唯物主义的视角,这些工人是恶劣环境的产物。他们可能愚昧、自私、没有文化,因为环境就是如此。要改变他们,需要一个像罗伯特·欧文那样的天才慈善家来为他们建立一个模范工厂。
马克思的“革命实践”视角:
工人们无法忍受剥削(环境),他们联合起来,组织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人的活动)。
在罢工这个实践过程中,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斗争对工厂主构成了压力,可能迫使工厂做出让步,客观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或正在被努力地)改变。
第二,人的自我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斗争中,工人们自己变了。一个原本只关心自己饭碗的工人,学会了什么是“团结”;一个原本胆小怕事的工人,变得勇敢;他们建立了工会,学会了组织和宣传;他们的阶级意识觉醒了,认识到了自己被剥削的地位和集体的力量。
“教育者”是谁? 不是某个天外飞仙,而是斗争实践本身。工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自己教育了自己,自己解放了自己的思想。
总结一下:
马克思的第三提纲彻底颠覆了旧的、机械的“环境决定论”。他指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被环境所塑造),又是历史的“剧作者”(通过实践来创造环境)。
这种创造性的活动——“革命的实践”——正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也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才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