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吧 关注:143,443贴子:1,251,871
  • 12回复贴,共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IP属地:北京1楼2025-06-30 21:25回复
    做这篇笔记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这篇文章老被一些人引用歪曲,用以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这个科学原理如何如何错误,如何如何反马克思,那我们就来看看提纲到底讲了什么。第二,对马恩原著的温习,本身又是一个武装的过程。


    IP属地:北京2楼2025-06-30 22:26
    回复
      2025-08-01 01:42: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 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里是说,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他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通过感官(眼看、耳听、手摸)来认识这个世界。 在这种模式下,世界是客体(Object),人是主体(Subject)。人就像一台照相机,只是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外部世界。世界是什么样,我就认识成什么样。
      马克思认为这不够,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是消极地“看”世界,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认识世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深深地烙印着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
      唯心主义(比如黑格尔)的优点,他们看到了“能动的方面”。他们认为,是人的精神、思想、意志在创造和构建世界。这承认了人的主动性。
      他们把这种能动性完全抽象化、精神化了。他们谈论的“能动性”是纯粹思想的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而不是现实中、有血有肉的人在田地里耕作、在工厂里劳动。它脱离了“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gegenstandliche〕活动。……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费尔巴哈把哲学从黑格尔的“天上”(抽象精神)拉回了“人间”(感性的人)。他强调要研究真实的、能被感知的具体的人和事物。但是费尔巴哈眼中的“人”主要还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思考的人,而不是一个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费尔巴哈认为最高级的人类活动是理论活动(如哲学思考、爱的沉思)。认为那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这里指当时社会上那种自私自利的、斤斤计较的商业活动),认为这种活动是利己的,不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因此,他完全没有理解那种能够改变社会现实、推翻旧制度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巨大意义。这种活动恰恰是马克思最看重的。
      解释下几个词。
      “事物、现实、感性” (Things, Reality, Sensuousness)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这指的是独立于我们之外、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客观世界。比如,你面前的一张桌子、一棵树、一座山。它们是纯粹的“客体”。
      在马克思这里,这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物,更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塑造和渗透了的世界。
      一张桌子,它不是天然存在的“事物”,而是人类劳动(感性活动)的产物。它包含了人的设计、需要、木材加工技术、社会分工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它既是客观的木头,也是“人化”了的自然。
      一片农田,它不是原始的“现实”,而是经过人类世世代代开垦、耕种、灌溉才形成的。
      “感性”:既指我们能感知到的物理属性,也包含了它与我们实践活动相关联的意义。
      “感性活动” (Sensuous Activity)
      这是理解全文的钥匙,它和“实践”(Praxis)在马克思这里基本是同义词。
      “感性”,意味着这个活动是物质性的、身体性的,需要动用我们的感官和身体,而不是纯粹在头脑里进行的。比如,农民种地、工人做工、科学家做实验。
      “活动”,意味着这个过程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改变对象的。
      “感性活动”就是指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包括:
      生产劳动:这是最基本的形式,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满足生存需要。
      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组织、建立社会关系。
      政治斗争/革命:旨在变革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集体行动。
      科学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和验证自然规律。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传统哲学怎么看“真理”?
      他们认为,真理是“理论问题”。一个想法是否为真,取决于它是否符合逻辑,或者是否与那个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世界“符合”。
      比如,我说“外面在下雨”。要判断这句话的真假,传统哲学家会说,我们去“看”一下,如果我的“想法”和外面的“事实”一致,那它就是真理。这听起来没错,但它仍然把人放在一个被动的观察者位置上。
      马克思认为,真理是“实践问题”。一个思维的真理性,不体现在它多么精巧地“描绘”了世界,而体现在它能否成功地指导我们改造世界。
      “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个词非常关键。Gegenständlich 的意思是“对象性的”。马克思的意思是,我们的思维(主观的东西),通过实践,能够转化成一个客观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成果。当你的想法成功地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东西或一种状态时,它就获得了“客观的真理性”。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句话解释了通过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性”到底是什么。
      “现实性” (Wirklichkeit / Reality):证明了你的想法不是空想、幻想,而是可以被实现的,可以从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物质世界的现实。飞机的设计图纸,通过制造和试飞,证明了人类飞行的想法具有“现实性”。
      “力量” (Macht / Power):证明了你的想法具有改造世界、影响现实的威力。一种正确的革命理论,能够指导无产阶级推翻旧制度,这就是理论的“力量”。一种有效的医学理论,能够指导医生治愈疾病,这就是理论的“力量”。
      “此岸性” (Diesseitigkeit / This-sidedness):这是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直接批判。
      彼岸 (Jenseits):指天国、神界、理念世界等一切超越于我们现实生活之外的、虚幻的世界。
      此岸 (Diesseits):指我们当下生活的、有血有肉的、物质的、社会历史的现实世界。
      马克思强调,真理不在“彼岸”,不在上帝的启示或纯粹的理念中。真理就在“此岸”,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在我们具体的生产、生活和斗争中被创造和检验。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离开实践的思维”,指那些脱离现实、在书斋里进行的纯粹思辨。比如,哲学家们关起门来,争论“什么是绝对精神”、“至善的理念是什么”等等。
      “经院哲学” (Scholastik)原指中世纪欧洲在修道院里发展的哲学,其特点是脱离实际,围绕宗教教条进行繁琐的、纯逻辑的论证(比如著名的问题:“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马克思用这个词来讽刺一切脱离现实、空对空的哲学争论。
      这里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这种争论毫无意义。因为一个想法如果不付诸实践,它就永远只是一个主观的想法,你永远无法知道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争论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文字游戏。
      举个例子,
      问题:如何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离开实践的思维(经院哲学):
      A哲学家说:“我们应该祈祷丰收之神的恩赐。”(宗教唯心主义)
      B哲学家说:“粮食短缺的‘理念’源于人类‘贪婪’的理念,我们应该通过冥想净化心灵。”(客观唯心主义)
      C哲学家说:“我们应该精确地分析‘饥饿’这个感性事实的构成。”(旧唯物主义)
      他们可以为此争论一百年,但人们依然在挨饿。
      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一位农业科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一个杂交水稻的理论(思维),认为这种水稻可以大幅提高产量。他不是去和别人辩论理论的优劣,而是去实验田里进行培育和种植(实践)。
      如果杂交水稻成功了,产量真的大幅提升,那么他的理论就获得了“客观的真理性”。
      这个成功证明了他的理论具有“现实性”(不是空想)和“力量”(解决了饥饿问题)。
      这个真理是在“此岸”的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而不是在“彼岸”的祈祷中。
      总结一下,第二提纲的革命性在于,它将“真理”从哲学家的书斋和头脑中解放出来,放到了广阔的社会实践中。真理不再是“符合”现实,而是“改造”现实。这是一种能动的、革命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行动指南属性的直接体现。
      “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这里要科普一下什么是“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主要指的是18世纪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罗伯特·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主要有以下观点,一个人的性格、思想、道德水平,完全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决定的。要想培养出“新人”,要想改良社会,就必须首先创造一个优良的、合理的社会环境。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建立“新和谐公社”,就是想先人为地创造一个理想的“小环境”,期望生活在其中的人能自然而然地变成具有高尚品德的“新人”。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错误。环境不是凭空变好的,必须有人去主动地、有意识地改变它。“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那么,那个去改变环境、教育他人的“教育者”,他自己也是在旧环境中长大的,是旧环境的产物。
      这就产生了一个死循环:如果人完全是环境的产物,那么在坏的环境里,只能产生出“坏”的人。这些“坏”的人,又怎么可能凭空产生出创造“好”环境的想法和能力呢?第一个推动变革的“新人”或“新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
      为了解决这个悖论,旧唯物主义者只能在理论上(即使他们自己没意识到)做出一个假设:
      社会被分成了两部分:
      1.被动的、等待被改造的大多数人:他们是环境的产物,像黏土一样,需要被塑造。
      2.高出于社会之上的少数精英:他们是“教育者”、“立法者”、天才的领袖(比如欧文自己)。这些人似乎不受环境的束缚,像神一样,拥有先天的理性和远见,能够设计并推行一个好的环境来改造其他人。
      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英雄史观,是精英主义的、非历史的。它无法解释社会大众本身是如何产生变革的力量的,无法解释历史的内在动力。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是马克思给出的答案,也是他思想的精髓所在。
      “一致” (Coincidence):这里的关键是“一致性”或“同时发生”。改变环境和改变人,不是两个先后独立的步骤(先改环境,后改人),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里其实有点涉及辩证法,想要了解可以去读读黑格尔】
      “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人不是被动地等待环境改变,而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改变环境。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自身的思想、能力、觉悟和组织性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即“自我改变”。
      这个统一的过程,马克思称之为“革命的实践” (Revolutionary Praxis)。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群在19世纪恶劣工厂里劳作的工人。
      旧唯物主义的视角,这些工人是恶劣环境的产物。他们可能愚昧、自私、没有文化,因为环境就是如此。要改变他们,需要一个像罗伯特·欧文那样的天才慈善家来为他们建立一个模范工厂。
      马克思的“革命实践”视角:
      工人们无法忍受剥削(环境),他们联合起来,组织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人的活动)。
      在罢工这个实践过程中,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斗争对工厂主构成了压力,可能迫使工厂做出让步,客观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或正在被努力地)改变。
      第二,人的自我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斗争中,工人们自己变了。一个原本只关心自己饭碗的工人,学会了什么是“团结”;一个原本胆小怕事的工人,变得勇敢;他们建立了工会,学会了组织和宣传;他们的阶级意识觉醒了,认识到了自己被剥削的地位和集体的力量。
      “教育者”是谁? 不是某个天外飞仙,而是斗争实践本身。工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自己教育了自己,自己解放了自己的思想。
      总结一下:
      马克思的第三提纲彻底颠覆了旧的、机械的“环境决定论”。他指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被环境所塑造),又是历史的“剧作者”(通过实践来创造环境)。
      这种创造性的活动——“革命的实践”——正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也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才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确打开方式。


      IP属地:北京3楼2025-06-30 22:30
      回复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religious self-alienation),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上帝创造的,相反,上帝是人创造的。人把自己身上最美好的品质(爱、智慧、力量)投射出去,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神的形象,然后反过来崇拜这个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异己”存在。这就是“自我异化”。
        “世界被二重化” (duplication of the world),这个过程导致世界被分裂成两个:
        宗教的世界:天国、神界。它是完美的、永恒的、虚幻的。
        世俗的世界:人间、现实。它是缺陷的、暂时的、真实的。
        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他看穿了这个把戏。他的工作就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指出,天上的“神圣家族”(圣父、圣母、圣子),其实是地上“世俗家庭”的理想化投影。他把颠倒的世界重新颠倒了过来,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到这里,费尔巴哈的任务完成了。他认为,只要人们认识到上帝是人造的,宗教的迷雾就会散去。
        “但是,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在云雾中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这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分道扬镳的关键点。马克思问了一个费尔巴哈没有问的问题:OK,我们知道了宗教是现实的反映,但一个好端端的现实,为什么非要“分裂”出一个虚幻的镜像来安慰自己呢?现实世界(世俗基础)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它“分裂”了,一部分留在了地上,另一部分跑到“云雾中”变成了天国。
        这种分裂的根源,不在于人的思想糊涂,而在于“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
        什么是“自我矛盾”? 这指的是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无法调和的冲突。
        阶级矛盾:富人与穷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对立。
        社会苦难:贫困、战争、疾病、不公等等。
        人的异化:人在劳动中感觉不到幸福和自我实现,反而感到痛苦和无力。
        马克思认为,正是因为现实世界如此痛苦、充满矛盾,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和安慰,才不得不去创造一个虚幻的“天国”作为精神寄托。宗教是苦难现实的“叹息”,是“人民的鸦片”。
        所以,费尔巴哈只看到了病症(宗教),而马克思挖出了病根(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也就是说,我们的任务不应该是像费尔巴哈那样,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批判宗教幻象。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在实践中去革命化那个产生幻象的、充满矛盾的“世俗基础”。只批判宗教是“治标”,它无法消除人们对宗教的需求。只有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公正合理的社会,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宗教赖以生存的土壤,这才是“治本”。
        “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这里的“消灭”(vernichtet)不是指用暴力去拆散每一个家庭。马克思指的是消灭作为一种特定历史形态的“世俗家庭”。马克思他批判的是什么家庭? 是19世纪欧洲那种资产阶级的、**制的家庭。
        是一个经济单位,其核心是财产继承,而不是爱情。
        是一个充满内部矛盾的地方,存在着丈夫对妻子的统治和压迫。
        它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不人道的社会关系。
        那么如何消灭呢?
        理论上,批判它的虚伪性、压迫性和私有制基础。
        实践中,通过社会革命,消灭产生这种家庭形式的私有制经济基础。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建立在真正自由、平等和爱情基础上的新型两性关系,而不是消灭家庭这种组织本身。


        IP属地:北京4楼2025-06-30 22:31
        回复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这是对第一条核心思想的重申和浓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这是肯定费尔巴哈的功绩。他把哲学从黑格尔那种纯粹概念推演的“抽象思维”中解放出来,转向了人们能看到、摸到的“直观”世界。
          “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这是指出费尔巴哈的局限。他眼中的“感性”是被动的接受(我看见一棵树),而不是主动的改造(我去种树、伐木、造房子)。他看到的只是一个供人“静观”的自然,而不是一个被人类劳动所“人化”了的自然。
          简言之,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睁着眼睛的头脑”,而马克思把人看作是“有头脑的双手”。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某种天生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由他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共同塑造的。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这是费尔巴哈的出发点(回顾提纲第四条)。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是马克思的转折。费尔巴哈认为,存在一种普遍的、抽象的“人性”(比如爱、理性),每个孤立的个人都拥有它。但是,不存在脱离社会、脱离历史的“人”。一个古罗马的奴隶、一个中世纪的封建领主、一个现代的程序员,他们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你的身份、思想、能力、欲望,都由你的社会关系决定——你是谁的子女、哪个阶级的成员、从事什么职业、生活在哪个国家和时代等等。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你”是谁。
          “所以,费尔巴哈没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既然人的本质是社会的,那么作为人的本质一部分的“宗教感情”,也必然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这条是第六条的直接应用。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感情是人天生就有的。
          马克思指出,这完全错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宗教感情的表现、内容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祈求来世幸福的受苦奴隶的宗教感情,和一个祈求生意兴隆的资本家的宗教感情,其社会根源和实质截然不同。它们都是特定“社会形式”的产物。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社会不是由思想观念构成的,而是由人们的生产、交往、斗争等物质性活动构成的。
          “神秘东西”:指那些脱离实践的纯思辨问题,比如“神是否存在?”、“我如何知道外部世界是真实的?”、“什么是至善?”等等。
          “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当理论脱离了实践,就会陷入空想和玄学。
          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本身来解决。比如,与其争论“人能否战胜自然”,不如去投身于修建水坝、抗击洪水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理论去理解实践,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旧唯物主义的视野局限在“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把其中的个人主义和竞争关系看作是永恒的;而新唯物主义立足于未来,旨在建立一个真正联合的“人类社会”。
          “市民社会” (Civil Society):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特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由追求私利的、相互竞争的原子式个人所构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它默认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未来的视角。它不满足于现状,而是要通过实践,克服“市民社会”的分裂和异化,最终实现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而是真正社会化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总结性的宣言(也是最著名的一条)
          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对世界进行沉思和解释,而在于成为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是对整个《提纲》的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
          “解释世界”:是旧哲学的任务。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都致力于构建一个理论体系来描绘和说明世界“是什么”。
          “改变世界”:是马克思新哲学的使命。马克思认为,理解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去改造它。哲学必须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成为指导现实斗争的行动指南。


          IP属地:北京5楼2025-06-30 22:31
          回复
            根据以上提纲的内容,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一,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忽略了人的实践,马克思是实践决定论,而非物质决定论,是实践本体论,而非物质本体论。
            这种问题在于,“物质”和“实践”之间制造了一个错误的、非此即彼的对立。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源在于没有弄懂新唯物主义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意思。把“物质”等同于旧唯物主义或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用还原论的观点去看待物质。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而实践本身就具备客观实在性。实践(Praxis)不是悬浮在空中的精神意志,而是“感性活动”(《提纲》第一条)。它是人动用自己的物质身体,使用物质的工具,作用于物质的对象的活动。因此,实践是物质世界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
            当我们说“物质决定意识”时,这个“物质”已经包含了由人的实践所创造和构成的社会现实。所以,说“实践凌驾于物质之上”是荒谬的,这等于说“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凌驾于物质本身之上”,是同义反复和逻辑混乱。
            “决定”是基础和前提,不是包办一切。 “物质决定意识”的准确含义是:社会存在(物质)是意识内容的最终来源,并从根本上制约着意识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 它好比是建筑的地基,地基决定了你不可能在沙滩上盖摩天大楼,但它不决定你具体把房子装修成什么风格。
            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恰恰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是物质世界演化出的最高级、最复杂的形态。这种复杂性(大脑、语言、社会组织)使得人能够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什么神秘的外来力量,它本身就是物质世界内在的潜能。承认人的物质性,恰恰是承认其能动性的科学前提。
            意识的反作用是辩证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完整的辩证链条是:物质 → 意识 → 物质。即:社会实践(物质)→ 形成思想理论(意识)→ 新的思想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去改造旧的物质世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离开意识的反作用,社会历史就无法发展。但这个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归根结底要受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制约。


            IP属地:北京6楼2025-06-30 22:44
            回复
              总结一下,这些错误在于,混淆了马克思的‘物质’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包含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本身。因此,‘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基本原理,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实践决定意识’。二者不是对立的,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一个悬空的“实践”是什么? 如果实践不是物质的,那它是什么?是纯粹的意志?是精神的创造?这就回到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者萨特式的“绝对自由”。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批判的正是这种“抽象地”发展的能动性。
              错误地将‘决定’理解为机械宿命论。 承认物质条件的决定作用,恰恰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只有认清了历史的客观规律(必然性),才能在规律的范围内,最有效地去行动,去‘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改变历史进程的速度和形式)。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将‘实践’唯心主义化了。 一个脱离了物质基础的、被无限拔高的‘实践’,最终只能是主观意志的代名词。这恰恰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极力批判的。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发现了‘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即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社会实践,并以此为基础,统一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了对世界的解释和改造。


              IP属地:北京7楼2025-06-30 22:46
              回复
                实际上承认必然性,丝毫不会影响人的主体性。“必然性”不是外在于人的“铁链”,而是人所处世界的“运行规则”
                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把“物质必然性”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盲目的、像命运一样压迫人的力量。在这个视角下,人就像一个被线操控的木偶,承认必然性,就等于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必然性不仅包括自然规律(如万有引力),更重要的是包括社会历史规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这些社会历史规律,不是上帝或某个神秘力量制定的,它恰恰是无数代人集体实践活动的产物和表现。规律不是外在于人的铁链,而是由人的集体实践所编织成的、我们身处其中的那张“网”。人不是站在必然性之外的观察者或反抗者,而是必然性链条中最高级、最能动的一个环节。正是因为人是如此高度组织化的物质,才涌现出了“意识”、“思维”、“目的性”这些被称为“主体性”的特征。人的主体性,恰恰是物质世界发展到最高阶段时,其内在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什么非物质的“灵魂”或“神性”。
                恩格斯说过:“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后来列宁补充为“自由是人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如果你不认识万有引力(必然性),你想飞,结果只能是摔死。你被必然性所奴役。
                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当你认识了空气动力学(对必然性更深刻的认识),你就可以制造飞机,从而实现飞翔的自由。你通过认识必然,驾驭了必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IP属地:北京8楼2025-06-30 22:50
                回复
                  2025-08-01 01:36: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用一个比喻来理解
                  一个高明的游泳者,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中。
                  河流的流向、水速、漩涡(物质必然性),这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个不懂水性的人(机械决定论的受害者),他被水流任意冲刷,毫无自由可言,他完全被必然性所支配。
                  一个自大的狂人(唯心主义者),他认为凭自己的意志可以逆流而上,结果很快筋疲力尽,同样被冲走。
                  那个高明的游泳者,他本身就是河流系统的一部分。他深刻地认识了河流的必然性(哪里水流缓,哪里有回流),他利用自己的身体(物质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主体性),顺应并利用水流,最终以最小的力气、最快的速度到达了自己想去的对岸。
                  在这个过程中:
                  他承认了河流的必然性吗?承认了。
                  他的主体性被削弱了吗?丝毫没有,反而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他的自由是哪里来的?正是来自于他作为“必然性一部分”的身份,以及他对整个必然性的深刻认识和利用。


                  IP属地:北京9楼2025-06-30 22:50
                  回复
                    好家伙,全删了。


                    IP属地:北京10楼2025-06-30 22:55
                    收起回复
                      支持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7-03 2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