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吧 关注:72贴子:75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空就更新


IP属地:北京1楼2025-06-30 21:10回复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 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他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通过感官(眼看、耳听、手摸)来认识这个世界。 在这种模式下,世界是客体(Object),人是主体(Subject)。人就像一台照相机,只是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外部世界。世界是什么样,我就认识成什么样。
    马克思认为这不够: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是消极地“看”世界,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认识世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深深地烙印着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IP属地:北京2楼2025-06-30 21:15
    回复
      2025-08-01 01:45: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
      唯心主义(比如黑格尔)的优点,他们看到了“能动的方面”。他们认为,是人的精神、思想、意志在创造和构建世界。这承认了人的主动性。
      他们把这种能动性完全抽象化、精神化了。他们谈论的“能动性”是纯粹思想的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而不是现实中、有血有肉的人在田地里耕作、在工厂里劳动。它脱离了“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IP属地:北京3楼2025-06-30 21:16
      回复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gegenstandliche〕活动。……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费尔巴哈把哲学从黑格尔的“天上”(抽象精神)拉回了“人间”(感性的人)。他强调要研究真实的、能被感知的具体的人和事物。但是费尔巴哈眼中的“人”主要还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思考的人,而不是一个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他认为最高级的人类活动是理论活动(如哲学思考、爱的沉思)。认为那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这里指当时社会上那种自私自利的、斤斤计较的商业活动),认为这种活动是利己的,不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因此,他完全没有理解那种能够改变社会现实、推翻旧制度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巨大意义。这种活动恰恰是马克思最看重的。


        IP属地:北京4楼2025-06-30 21:18
        回复
          解释下几个词。
          “事物、现实、感性” (Things, Reality, Sensuousness)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这指的是独立于我们之外、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客观世界。比如,你面前的一张桌子、一棵树、一座山。它们是纯粹的“客体”。
          在马克思这里:这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物,更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塑造和渗透了的世界。
          一张桌子:它不是天然存在的“事物”,而是人类劳动(感性活动)的产物。它包含了人的设计、需要、木材加工技术、社会分工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它既是客观的木头,也是“人化”了的自然。
          一片农田:它不是原始的“现实”,而是经过人类世世代代开垦、耕种、灌溉才形成的。
          “感性”:既指我们能感知到的物理属性,也包含了它与我们实践活动相关联的意义。
          “感性活动” (Sensuous Activity)
          这是理解全文的钥匙,它和**“实践”(Praxis)**在马克思这里基本是同义词。
          “感性”:意味着这个活动是物质性的、身体性的,需要动用我们的感官和身体,而不是纯粹在头脑里进行的。比如,农民种地、工人做工、科学家做实验。
          “活动”:意味着这个过程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改变对象的。
          “感性活动”就是指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包括:
          生产劳动:这是最基本的形式,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满足生存需要。
          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组织、建立社会关系。
          政治斗争/革命:旨在变革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集体行动。
          科学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和验证自然规律。


          IP属地:北京5楼2025-06-30 21:20
          回复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传统哲学怎么看“真理”?
            他们认为,真理是“理论问题”。一个想法是否为真,取决于它是否符合逻辑,或者是否与那个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世界“符合”。
            比如,我说“外面在下雨”。要判断这句话的真假,传统哲学家会说,我们去“看”一下,如果我的“想法”和外面的“事实”一致,那它就是真理。这听起来没错,但它仍然把人放在一个被动的观察者位置上。
            马克思认为,真理是“实践问题”。一个思维的真理性,不体现在它多么精巧地“描绘”了世界,而体现在它能否成功地指导我们改造世界。
            “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个词非常关键。Gegenständlich 的意思是“对象性的”。马克思的意思是,我们的思维(主观的东西),通过实践,能够转化成一个客观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成果。当你的想法成功地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东西或一种状态时,它就获得了“客观的真理性”。


            IP属地:北京6楼2025-06-30 21:32
            回复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句话解释了通过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性”到底是什么。
              “现实性” (Wirklichkeit / Reality):证明了你的想法不是空想、幻想,而是可以被实现的,可以从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物质世界的现实。飞机的设计图纸,通过制造和试飞,证明了人类飞行的想法具有“现实性”。
              “力量” (Macht / Power):证明了你的想法具有改造世界、影响现实的威力。一种正确的革命理论,能够指导无产阶级推翻旧制度,这就是理论的“力量”。一种有效的医学理论,能够指导医生治愈疾病,这就是理论的“力量”。
              “此岸性” (Diesseitigkeit / This-sidedness):这是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直接批判。
              彼岸 (Jenseits):指天国、神界、理念世界等一切超越于我们现实生活之外的、虚幻的世界。
              此岸 (Diesseits):指我们当下生活的、有血有肉的、物质的、社会历史的现实世界。
              马克思强调,真理不在“彼岸”,不在上帝的启示或纯粹的理念中。真理就在“此岸”,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在我们具体的生产、生活和斗争中被创造和检验。


              IP属地:北京7楼2025-06-30 21:33
              回复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离开实践的思维”,指那些脱离现实、在书斋里进行的纯粹思辨。比如,哲学家们关起门来,争论“什么是绝对精神”、“至善的理念是什么”等等。
                “经院哲学” (Scholastik)原指中世纪欧洲在修道院里发展的哲学,其特点是脱离实际,围绕宗教教条进行繁琐的、纯逻辑的论证(比如著名的问题:“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马克思用这个词来讽刺一切脱离现实、空对空的哲学争论。
                这里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这种争论毫无意义。因为一个想法如果不付诸实践,它就永远只是一个主观的想法,你永远无法知道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争论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文字游戏。
                举个例子,
                问题:如何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离开实践的思维(经院哲学):
                A哲学家说:“我们应该祈祷丰收之神的恩赐。”(宗教唯心主义)
                B哲学家说:“粮食短缺的‘理念’源于人类‘贪婪’的理念,我们应该通过冥想净化心灵。”(客观唯心主义)
                C哲学家说:“我们应该精确地分析‘饥饿’这个感性事实的构成。”(旧唯物主义)
                他们可以为此争论一百年,但人们依然在挨饿。
                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一位农业科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一个杂交水稻的理论(思维),认为这种水稻可以大幅提高产量。他不是去和别人辩论理论的优劣,而是去实验田里进行培育和种植(实践)。
                如果杂交水稻成功了,产量真的大幅提升,那么他的理论就获得了“客观的真理性”。
                这个成功证明了他的理论具有“现实性”(不是空想)和“力量”(解决了饥饿问题)。
                这个真理是在“此岸”的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而不是在“彼岸”的祈祷中。
                总结一下,第二提纲的革命性在于,它将“真理”从哲学家的书斋和头脑中解放出来,放到了广阔的社会实践中。真理不再是“符合”现实,而是“改造”现实。这是一种能动的、革命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行动指南属性的直接体现。


                IP属地:北京8楼2025-06-30 21:36
                回复
                  2025-08-01 01:39: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这里要科普一下什么是“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主要指的是18世纪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罗伯特·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主要有以下观点,一个人的性格、思想、道德水平,完全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决定的。要想培养出“新人”,要想改良社会,就必须首先创造一个优良的、合理的社会环境。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建立“新和谐公社”,就是想先人为地创造一个理想的“小环境”,期望生活在其中的人能自然而然地变成具有高尚品德的“新人”。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错误。环境不是凭空变好的,必须有人去主动地、有意识地改变它。“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那么,那个去改变环境、教育他人的“教育者”,他自己也是在旧环境中长大的,是旧环境的产物。
                  这就产生了一个死循环:如果人完全是环境的产物,那么在坏的环境里,只能产生出“坏”的人。这些“坏”的人,又怎么可能凭空产生出创造“好”环境的想法和能力呢?第一个推动变革的“新人”或“新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
                  为了解决这个悖论,旧唯物主义者只能在理论上(即使他们自己没意识到)做出一个假设:
                  社会被分成了两部分:
                  1.被动的、等待被改造的大多数人:他们是环境的产物,像黏土一样,需要被塑造。
                  2.高出于社会之上的少数精英:他们是“教育者”、“立法者”、天才的领袖(比如欧文自己)。这些人似乎不受环境的束缚,像神一样,拥有先天的理性和远见,能够设计并推行一个好的环境来改造其他人。
                  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英雄史观,是精英主义的、非历史的。它无法解释社会大众本身是如何产生变革的力量的,无法解释历史的内在动力。


                  IP属地:北京9楼2025-06-30 21:42
                  回复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是马克思给出的答案,也是他思想的精髓所在。
                    “一致” (Coincidence):这里的关键是“一致性”或“同时发生”。改变环境和改变人,不是两个先后独立的步骤(先改环境,后改人),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里其实有点涉及辩证法,想要了解可以去读读黑格尔】
                    “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人不是被动地等待环境改变,而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改变环境。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自身的思想、能力、觉悟和组织性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即“自我改变”。
                    这个统一的过程,马克思称之为“革命的实践” (Revolutionary Praxis)。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群在19世纪恶劣工厂里劳作的工人。
                    旧唯物主义的视角,这些工人是恶劣环境的产物。他们可能愚昧、自私、没有文化,因为环境就是如此。要改变他们,需要一个像罗伯特·欧文那样的天才慈善家来为他们建立一个模范工厂。
                    马克思的“革命实践”视角:
                    工人们无法忍受剥削(环境),他们联合起来,组织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人的活动)。
                    在罢工这个实践过程中,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斗争对工厂主构成了压力,可能迫使工厂做出让步,客观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或正在被努力地)改变。
                    第二,人的自我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斗争中,工人们自己变了。一个原本只关心自己饭碗的工人,学会了什么是“团结”;一个原本胆小怕事的工人,变得勇敢;他们建立了工会,学会了组织和宣传;他们的阶级意识觉醒了,认识到了自己被剥削的地位和集体的力量。
                    “教育者”是谁? 不是某个天外飞仙,而是斗争实践本身。工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自己教育了自己,自己解放了自己的思想。
                    总结一下:
                    马克思的第三提纲彻底颠覆了旧的、机械的“环境决定论”。他指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被环境所塑造),又是历史的“剧作者”(通过实践来创造环境)。
                    这种创造性的活动——“革命的实践”——正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也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才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确打开方式。


                    IP属地:北京10楼2025-06-30 21:47
                    回复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religious self-alienation),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上帝创造的,相反,上帝是人创造的。人把自己身上最美好的品质(爱、智慧、力量)投射出去,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神的形象,然后反过来崇拜这个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异己”存在。这就是“自我异化”。
                      “世界被二重化” (duplication of the world),这个过程导致世界被分裂成两个:
                      宗教的世界:天国、神界。它是完美的、永恒的、虚幻的。
                      世俗的世界:人间、现实。它是缺陷的、暂时的、真实的。
                      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他看穿了这个把戏。他的工作就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指出,天上的“神圣家族”(圣父、圣母、圣子),其实是地上“世俗家庭”的理想化投影。他把颠倒的世界重新颠倒了过来,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到这里,费尔巴哈的任务完成了。他认为,只要人们认识到上帝是人造的,宗教的迷雾就会散去。


                      IP属地:北京11楼2025-06-30 21:50
                      回复
                        “但是,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在云雾中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这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分道扬镳的关键点。马克思问了一个费尔巴哈没有问的问题:OK,我们知道了宗教是现实的反映,但一个好端端的现实,为什么非要“分裂”出一个虚幻的镜像来安慰自己呢?现实世界(世俗基础)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它“分裂”了,一部分留在了地上,另一部分跑到“云雾中”变成了天国。
                        这种分裂的根源,不在于人的思想糊涂,而在于**“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


                        IP属地:北京12楼2025-06-30 21:51
                        回复
                          什么是“自我矛盾”? 这指的是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无法调和的冲突。
                          阶级矛盾:富人与穷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对立。
                          社会苦难:贫困、战争、疾病、不公等等。
                          人的异化:人在劳动中感觉不到幸福和自我实现,反而感到痛苦和无力。
                          马克思认为,正是因为现实世界如此痛苦、充满矛盾,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和安慰,才不得不去创造一个虚幻的“天国”作为精神寄托。宗教是苦难现实的“叹息”,是“人民的鸦片”。
                          所以,费尔巴哈只看到了病症(宗教),而马克思挖出了病根(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


                          IP属地:北京13楼2025-06-30 21:52
                          回复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也就是说,我们的任务不应该是像费尔巴哈那样,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批判宗教幻象。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在实践中去革命化那个产生幻象的、充满矛盾的“世俗基础”。只批判宗教是“治标”,它无法消除人们对宗教的需求。只有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公正合理的社会,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宗教赖以生存的土壤,这才是“治本”。
                            “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这里的“消灭”(vernichtet)不是指用暴力去拆散每一个家庭。马克思指的是消灭作为一种特定历史形态的“世俗家庭”。马克思他批判的是什么家庭? 是19世纪欧洲那种资产阶级的、**制的家庭。
                            是一个经济单位,其核心是财产继承,而不是爱情。
                            是一个充满内部矛盾的地方,存在着丈夫对妻子的统治和压迫。
                            它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不人道的社会关系。
                            那么如何消灭呢?
                            理论上:批判它的虚伪性、压迫性和私有制基础。


                            IP属地:北京14楼2025-06-30 21:53
                            回复
                              2025-08-01 01:33: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实践中,通过社会革命,消灭产生这种家庭形式的私有制经济基础。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建立在真正自由、平等和爱情基础上的新型两性关系,而不是消灭家庭这种组织本身。


                              IP属地:北京15楼2025-06-30 2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