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吧 关注:165,319贴子:850,716
  • 1回复贴,共1

【军事】清朝闭关锁国,1840年清军和英军的武器装备竟有一二百年的差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康熙后期减少火器制造以后,到鸦片战争前,清朝火器制造衰萎。雍正一朝13年,“所铸火炮寥寥无几,仍以库存旧炮调发各地使用”。
至乾隆时期,“火器制造便进入墨守成规的阶段”,“虽然列举了炮名85种,但是没有一种是创新的炮种,都是雍正朝以前旧式火炮的罗列,既无性能上的改良,更无铸炮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乾隆以后,清王朝的火器制造更是每况愈下”。
“我国古代火器发展由盛转衰的原因大致有五”。“进入清代以后,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原因,封建统治者对火器的研制控制更严”。“这种控制的结果,束缚了中国古代火器的研制”。
“由于清廷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对欧洲在这200多年中火器制造和使用的信息毫无所知”。“由于这种方针沿续的时间过长,所以使中英双方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竟有一二百年的差距”。
“所以直到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火器研制者,仍然只能把徐光启等人的遗篇,当作经典著作来拜读,从中吸取研制火器的理论指导,制造200年前就已定型的陈旧火炮,其落后的状况,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以下内容出自《中国火器史》(王兆春著,军事科学出版社)。
“说明
《中国火器史》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军事学重点课题之一。是关于火药的发明与发展、火器的不断创制与更新的历史。它既要反映火器研制和使用的发展概况,探讨其对战争和军事的影响,还要总结其发展的原因,找出其中的规律,以达到借鉴历史、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中国火器史是中国科技史和中国军事史的组成部分。由于火器是用于战争的重要武器,因此,在从火器科学技术的角度,记述火器研制历史发展的同时,又以一定的篇幅,阐述火器在战争中的使用,并分析其对军事领域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第七章 古代火器发展的曲折
以红衣炮的引进和仿制为契机而出现的明末火器发展的浪潮,随着明王朝的衰落和灭亡,逐渐涌向新兴的后金政权方面。从后金兴起至鸦片战争前(后金天命元年至清道光二十年,1616--1840年)的220多年中,后金在火器制造方面,经历了从兴起到衰落的曲折过程。后金人最初只会使用初级火器,在宁远和宁锦之战中受挫后,便决心学习汉人的火器制造技术……
五、雍正至道光时期火器制造的衰萎
自康熙后期减少火器制造以后,雍正朝廷虽然对边塞火炮进行了更换,但在技术上并无创新。之后,又以“满洲夙重骑射”,在营兵丁“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为由,推行“只有马上枪箭熟悉者”,才能“勉以优等”的保守政策。在此政策规定下,兵丁纷纷弃(和谐)习鸟枪而尚弓箭,致使枪炮等火器的研制开始衰萎,雍正一朝(1723—1735)13年,所铸火炮寥寥无几,仍以库存旧炮调发各地使用。
至乾隆时期(1736—1795),火器制造便进入墨守成规的阶段。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颁布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中,虽然列举了炮名85种,但是没有一种是创新的炮种,都是雍正朝以前旧式火炮的罗列,既无性能上的改良,更无铸炮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
乾隆以后,清王朝的火器制造更是每况愈下。嘉庆四年(1799年),朝廷曾将160门旧式神枢炮改为得胜炮,结果其射程只有百步,比原炮还近。总计嘉庆一朝(1796—1820)25年,朝廷造炮不过55门。道光二十年(1840年),齐齐哈尔等地请求造炮,朝廷只能令工部按《皇朝礼器图式》中神威将军炮的尺寸进行复制。在此期间,各地虽也制造一些火炮,但多属粗制滥造,毫无科学性可言……
第四节 古代火器发展由盛转衰的原因
一、转折的概况……
二、转折的原因
我国古代火器发展由盛转衰的原因大致有五。
(一)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火器研制的进步……
(二)封建专制制度的控制束缚了火器研制的发展……
进入清代以后,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原因,封建统治者对火器的研制控制更严。康熙朝廷把最好的枪炮制造厂局,设于宫廷的养心殿内,置于皇室的直接控制之下,并将其制造的火器,仅供皇室和满洲八旗之用。汉军只能使用质量最差的局制火器。至于外地,则根本不能制造和使用比较精良的火器……这种控制的结果,束缚了中国古代火器的研制……”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6-29 20:16回复
    主要是思想上的差距,清朝从头到尾,没有想过跟西方列强打,因为割地赔款就完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7-01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