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科普贴一直找不到好的题材,不知道写啥,正好前几天在吧里看到一个贴子,说到紫砂料中颗粒形成的拖尾现象,这个我到是可以一说,因为对此我有很实践的了解!
我有一款本山老黄段,在2012年泥料炼出来后做壶,红颗粒拖尾现象非常严重,壶身红色拖尾一圈一圈的,当时也对此费了很多工夫去研究改善,后来问题逐步解决了!
首先先了解拖尾是怎么形成的,拖尾是泥料中的共生矿红颗粒造成的,共生红颗粒属于嫩泥矿,红泥属性,矿嫩含水后遇硬物很容易破碎化开,所以在做壶过程中,在竹笓子和明针工序时,划过时化开,随着明针笓子的移动而形成拖痕,这就是大家所称的拖尾现象!
这个问题,我的经验有两种方式可以解决
第一种,在做壶过程中壶坯尽量偏湿一点,这样在使用笓子明针时,颗粒会被压下去,,而坯偏干的话红颗粒压不下去,就会被工具压碎而形成拖尾!
第二种方法,那就是泥料陈腐,在陈腐过程中红颗粒含水量高会自然化开,陈腐几年后泥料再进行回蒸,红颗粒化成泥浆而融汇在泥料中,还有剩下的红颗粒那就是相对硬的,在制作过程中就不易化开!
我的老段前几年回蒸后做壶,现在不管干坯湿坯制作,拖尾现象完全没有出现!
再说个事,上个月我做了黄金段新料,我妹夫做的全手竹器,壶盖拖尾现象非常严重,再就是壶身红颗粒也非常多,他习惯了干坯制作,所以第二轮做就注意了湿度的掌控,立马得到了改善!
然后前几天侄儿做了几个半手同款黄金段小井栏,红颗粒拖尾现象完全没有出现,这就是印证了不同工手所喜好的壶坯干湿度不同,全半制作的工艺区别,所呈现的颗粒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以泥料中有红颗粒拖尾现象评定本山料外山料,那是不科学的,因为嫩矿红颗粒在本山段泥料里是一个常见的颗粒,矿硬不易形成拖尾,矿嫩确实容易形成拖尾形象!
言止于此,个人从业经验实操,不一之处,略过!
我有一款本山老黄段,在2012年泥料炼出来后做壶,红颗粒拖尾现象非常严重,壶身红色拖尾一圈一圈的,当时也对此费了很多工夫去研究改善,后来问题逐步解决了!
首先先了解拖尾是怎么形成的,拖尾是泥料中的共生矿红颗粒造成的,共生红颗粒属于嫩泥矿,红泥属性,矿嫩含水后遇硬物很容易破碎化开,所以在做壶过程中,在竹笓子和明针工序时,划过时化开,随着明针笓子的移动而形成拖痕,这就是大家所称的拖尾现象!
这个问题,我的经验有两种方式可以解决
第一种,在做壶过程中壶坯尽量偏湿一点,这样在使用笓子明针时,颗粒会被压下去,,而坯偏干的话红颗粒压不下去,就会被工具压碎而形成拖尾!
第二种方法,那就是泥料陈腐,在陈腐过程中红颗粒含水量高会自然化开,陈腐几年后泥料再进行回蒸,红颗粒化成泥浆而融汇在泥料中,还有剩下的红颗粒那就是相对硬的,在制作过程中就不易化开!
我的老段前几年回蒸后做壶,现在不管干坯湿坯制作,拖尾现象完全没有出现!
再说个事,上个月我做了黄金段新料,我妹夫做的全手竹器,壶盖拖尾现象非常严重,再就是壶身红颗粒也非常多,他习惯了干坯制作,所以第二轮做就注意了湿度的掌控,立马得到了改善!
然后前几天侄儿做了几个半手同款黄金段小井栏,红颗粒拖尾现象完全没有出现,这就是印证了不同工手所喜好的壶坯干湿度不同,全半制作的工艺区别,所呈现的颗粒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以泥料中有红颗粒拖尾现象评定本山料外山料,那是不科学的,因为嫩矿红颗粒在本山段泥料里是一个常见的颗粒,矿硬不易形成拖尾,矿嫩确实容易形成拖尾形象!
言止于此,个人从业经验实操,不一之处,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