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吧 关注:260,844贴子:24,035,804
  • 0回复贴,共1

AI来总结下腾讯视频大盘下降的原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腾讯视频动漫业务的“大盘萎缩”是一个复杂现象,涉及行业环境剧变、竞争格局重构、用户需求迭代等多重因素,不能简单归因于“魔改策略无效”。事实上,“魔改”(如后宫文改单女主)本质上是平台对内容合规性与主流价值观的被动调整,但这种调整并未触及腾讯动漫业务的核心痛点——内容竞争力不足、生态护城河弱化、行业规则重构下的适应性缺失。以下从具体维度展开分析:
一、行业环境剧变: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收紧”
中国动漫产业的底层逻辑已从“流量扩张”转向“价值深耕”,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直接压缩了平台的增长空间。
1. 政策监管:从“内容规范”到“生态重塑”
2021年以来,国家对网络视听内容的监管从“重点整治”升级为“全链条规范”,动漫领域成为重点对象:
内容红线收紧:不仅要求“价值观正向”,更强调“文化主体性”。例如,2023年广电总局明确提出“坚决抵制含有不良价值观、歪曲历史、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网络视听内容”,导致部分依赖“日式画风”“西方奇幻设定”的动漫项目被叫停或大幅修改。
未成年人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平台对动漫内容进行“分级提示”,限制暴力、恋爱等元素对青少年的影响。这直接导致部分面向青少年用户的“轻百合”“青春向”动漫内容被调整或下架,而这类内容曾是腾讯动漫吸引年轻用户的核心品类。
版权成本飙升:政策推动下,IP授权费用(尤其是经典日漫、国漫IP)因“文化安全”审查趋严而大幅上涨,平台获取优质内容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被压缩。
2. 市场竞争:从“平台内卷”到“全产业链争夺”
动漫产业的竞争已从“平台独播内容”的单一维度,演变为“IP全产业链开发能力”的综合较量,腾讯视频的传统优势被削弱:
B站的“内容生态反超”:B站通过“投资+自制”策略,构建了从漫画(哔哩哔哩漫画)、动画(绘梦动画、艺画开天)到衍生品(会员购)的完整闭环。其原创内容(如《灵笼》《时光代理人》)以“强剧情+本土化”为核心,精准击中Z世代对“高质量国漫”的需求,2023年B站动漫区MAU(月活跃用户)已超腾讯视频动漫板块。
快看漫画的“短平快”冲击:快看专注“条漫+短动画”,通过“日更3话+15分钟一集”的轻量化模式,抢占用户碎片化时间。其用户画像与腾讯动漫的核心用户(15-25岁)高度重叠,但运营效率更高(如用户互动率是长视频平台的2-3倍)。
短视频平台的“截流”:抖音、快手通过“动漫混剪”“高能片段二创”吸引用户,再将流量导流至自家动漫频道(如抖音“动漫专区”)。2023年数据显示,超40%的动漫用户首次接触新番是通过短视频平台,腾讯视频的“长视频独播”优势被稀释。
二、内容竞争力不足:“魔改”难以掩盖的“原创力短板”
腾讯视频动漫业务的萎缩,本质是内容供给与用户需求的错配,而“魔改”仅解决了“合规性”问题,未触及“内容吸引力”的核心。
1. 魔改内容的“伪主流化”陷阱
腾讯对后宫文、玄幻文的“单女主化”“去爽文化”改造,虽符合政策导向,却陷入“为改而改”的尴尬:
人设与剧情的割裂:部分魔改作品为迎合“主流价值观”,强行删除原IP中“男性向爽点”(如主角成长、战斗高光),却未构建新的“情感共鸣点”。例如,某经典玄幻IP改编后,主角从“逆袭强者”变为“平凡暖男”,导致原核心粉丝流失,而新受众(女性向用户)又因“缺乏戏剧冲突”不愿买单。
价值观的“悬浮感”:部分改编作品为了“政治正确”,加入生硬的“女性独立宣言”或“反套路桥段”,但未深入挖掘角色动机与社会背景的关联,显得刻意且脱离现实。例如,某校园恋爱番强行让女主拒绝男主的示好,转而强调“事业优先”,但因缺乏职场成长线的支撑,被观众批评为“为独立而独立”。
这种“魔改”本质上是用政策合规性替代内容创新性,导致作品既无法吸引原IP粉丝(因核心爽点被阉割),也难以打动新受众(因情感逻辑不真实)。
2. 原创内容的“断层式缺失”
腾讯视频对IP改编的依赖(占比超70%),导致其原创能力长期薄弱:
原创IP孵化失败:尽管腾讯推出“小宇宙计划”“青年编剧扶持计划”等,但原创动漫(如《镖人》《君有云》)市场反响平平。核心问题在于,腾讯的原创内容仍延续“流量思维”——重“世界观宏大”轻“人物立体”,重“视觉特效”轻“情感共鸣”,与Z世代“反套路、重真实”的审美需求脱节。
IP全产业链开发滞后:对比B站(《灵笼》衍生出真人剧、游戏、剧本杀)、阅文(《庆余年》动画-影视-游戏联动),腾讯动漫的IP开发多停留在“动画播完即结束”,缺乏跨媒介的内容延伸,导致IP价值无法最大化,用户粘性不足。
三、用户需求迭代:“圈层化”与“精品化”的双重挑战
Z世代已成为动漫消费主力(占比超60%),其对内容的需求从“泛娱乐”转向“圈层认同”与“品质追求”,而腾讯视频的魔改策略未能匹配这一变化。
1. 圈层化需求:“泛二次元”向“垂直圈层”分裂
Z世代的兴趣高度细分(如国风、科幻、悬疑、治愈),且每个圈层对内容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如国风要求“考据严谨”,科幻要求“逻辑自洽”)。腾讯视频的魔改内容多为“普适性调整”,难以满足垂直圈层的深度需求。例如,国风圈用户更关注“传统服饰/礼仪的还原度”,而腾讯改编的国漫常因“魔改历史细节”被批评;科幻圈用户重视“世界观设定”,但部分科幻IP改编因“为爽感简化逻辑”流失核心粉。
2. 精品化需求:“流量内容”向“内容质量”迁移
用户对“粗制滥造”的容忍度显著降低。根据艺恩数据,2023年腾讯视频动漫的用户差评中,“画面崩坏”“剧情拖沓”“配音出戏”的占比超50%,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
制作工业化水平不足:尽管腾讯投入大量资金,但部分项目仍依赖“外包团队”,导致画风不统一、动作流畅度差(如某3D动画的角色面部表情僵硬)。
内容审核与创作的冲突:为规避风险,平台要求内容“去争议化”,导致创作团队不敢尝试“复杂人性刻画”或“社会议题探讨”,作品沦为“安全但平淡”的流水线产品。
四、深层矛盾:平台定位与产业趋势的错位
腾讯视频的动漫业务萎缩,本质是其“长视频平台”的定位与“国漫崛起”的产业趋势不匹配。当前,中国动漫产业的核心增长逻辑已从“平台独播”转向“生态共建”——
B站通过“UP主生态+社区互动”构建用户粘性,用户不仅是“观众”,更是“内容共创者”;
快看漫画通过“条漫+短动画”降低创作门槛,吸引更多中小创作者加入,丰富内容供给;
抖音/快手通过“流量分发+商业化变现”赋能创作者,让“小而美”的动漫内容获得生存空间。
而腾讯视频仍延续“平台主导”的传统逻辑——依赖头部IP、强调内容控制、追求流量规模,这与“去中心化、创作者友好”的新趋势背道而驰,导致其在产业变革中被边缘化。
结论:魔改是“表”,生态缺失是“里”
腾讯视频动漫大盘的萎缩,并非“魔改策略无效”,而是其在政策监管、竞争环境、用户需求的三重压力下,未能构建起适应新产业趋势的核心竞争力:
魔改解决了“合规性”问题,但未解决“内容吸引力”;
依赖IP改编的模式,难以应对原创能力不足的短板;
长视频平台的“流量思维”,与“圈层化、精品化”的用户需求脱节。
要扭转颓势,腾讯视频需从“平台主导”转向“生态共建”——降低创作门槛、扶持中小创作者、强化全产业链开发能力,同时平衡“政策合规”与“内容创新”,才能重新激活动漫业务的增长动能。


IP属地:江苏1楼2025-06-24 21:3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