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吧 关注:3,381,002贴子:24,151,176

回复:图书馆管理员把多年来收集的奇情诡案讲给你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做完这一切,汗水冰冷地黏在背上。 房间依旧破败狼藉,但那些指向林薇最赤裸、最屈辱苦难的直接印记,已被仓促掩盖在灰尘、消毒水味和野猫肆虐的假象之下。“林薇,我只能这样保护你了。” 心中默念着,带着一种近乎虚脱的悲凉,我这才小心翼翼地将那几团污秽的日记纸球和散落的大碎片——她仅存于世的声音与控诉——用干净纸巾包好,紧紧收进背包最深处。这真相太过沉重,太过污秽,只能由我独自背负。
我真的,真的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对不对。
我叫来了清理公司。工人一进次卧,就被浓烈的骚臭和狼藉熏得直骂娘。
“艹!这野猫是把这儿当老巢了吧?屎尿遍地,床垫都挠成破渔网了!” 领头的手电光扫过被刮花、霉迹斑斑的墙和满地碎瓷烂布,“还有这针头药瓶...之前住的怕不是个疯老头?”
“是,” 我立刻接口,疲惫不堪,“空置太久,野猫钻进来糟蹋了。老人精神不好,屋里本来就乱...麻烦你们了,当特大号垃圾处理吧,费用好说。”
他们骂骂咧咧地戴上厚口罩手套,再不深究细节,注意力全在“清理被野猫祸害透的毒窝”上。铲子飞舞,断裂的床架、千疮百孔的床垫、污秽杂物统统塞进黑色大袋。当一块干硬的动物粪便从破床垫裂口掉出时,工人厌恶地一脚踢进袋子——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空气被刺鼻的工业消毒水覆盖。看着空荡下来的次卧,那光秃秃、布满混乱刮痕和污渍的墙壁,像一个被强行缝合的、沉默的伤口。
我抱着林薇的日记,如同抱着她破碎的灵魂,离开了芳华苑402室。


IP属地:陕西31楼2025-06-18 19:30
回复
    回到租住的公寓,我看着从殡仪馆带回来的那个冰冷的骨灰盒——标签上写着“林小蔓”。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攫住了我:这里面…是60岁的骨灰,还是……20岁的骨灰?那个女人…她到底是生是死?如果她还活着…她会在哪里?如果她死了…死在反噬之下…那尸体呢?社区只通知领骨灰,对死因、过程只字未提…
    我不敢再想下去。巨大的恐惧压倒了追查的勇气。我告诉自己:结束了。小姨死了。林薇也死了。那个H子…也死了。所有邪恶的、痛苦的,都结束了。我必须逃离这里,把这个恐怖的真相永远锁在心里。如果是真的,就让它烂掉。如果是假的…那么,愿所有逝者安息。
    我彻底删掉了《中华宋明遗案汇编》的电子档摘要,将日记、张医生给的手包以及里面那张《灵T玄经》复印件,仔细地放进一个厚实的、防火防水的金属文件盒里。盒子沉甸甸的,装着无法承受的真相。我带着它,辗转来到城市另一头一家最不起眼的小银行,租了一个最小的、最深处的保险柜。金属门关闭、上锁、旋转密码盘的声音,在寂静的地下金库里格外清晰。盒子被我深深地、永久地锁了进去。钥匙,被我紧紧攥在手心,走出银行,来到浑浊的护城河边。我用力一抛,看着那小小的金属片在空中划出一道微弱的弧线,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墨绿色的、深不见底的河水中。


    IP属地:陕西32楼2025-06-18 19:31
    回复
      2025-08-22 02:4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七章:回家**
      最终,我只带着那盒骨灰回家了。
      回到母亲身边的老屋。我坐在母亲床边,她枯瘦的手在我掌心轻得像一片秋天即将凋零的叶子。
      “妈,都处理好了。”我的声音异常平静,“小姨的骨灰…带回来了。她…走得挺平静,没受什么罪。” 一个彻头彻尾的、善意的谎言。“我在她那儿…发现了一些旧东西。她后来…好像生了个女儿,叫林薇。”
      母亲浑浊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急切地问:“薇…薇?她真有H子了?那…那H子呢?”
      那眼中瞬间燃起的、属于外婆的微弱光芒,像针一样刺痛了我。
      我垂下眼,不敢看母亲眼中那份纯粹的期盼,低声说:“表妹林薇…好像也不在了。比小姨…走得还早些。那边没什么认识的人,后事…估计也是草草办的。” 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疲惫和惋惜。
      母亲沉默了,良久,长长地、颤抖地叹了一口气,眼泪无声地滚落:“作孽啊…小蔓她…一辈子糊涂…连孩子也…” 她没有再追问下去,只是更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老泪纵横。
      日子被强行按下了静音键。我努力扮演着孝顺的女儿,将那段黑暗的经历和银行保险柜里的秘密一同封死在心底最深的角落。只是夜深人静时,耳朵深处总会幻听般地响起极其细微却清晰无比的刮擦声——嘎吱…嘎吱…像是指甲在粗糙的骨头上反复刮擦。每一次,都让我冷汗涔涔,从梦中惊醒。
      我知道那是幻觉,无比真实的幻觉。


      IP属地:陕西33楼2025-06-18 19:32
      回复
        大约一个多月后,母亲的病已经好起来了,气色也恢复了不少。
        又过了几个月,一个平常的傍晚,我正在厨房切着晚餐的蔬菜,母亲的电话打了过来。她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混合着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薪薪啊,刚才…家里来了个姑娘。”
        我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一股冰冷的不祥预感瞬间攫住了我,手中的菜刀“当啷”一声掉在砧板上:“姑娘?谁啊?” 声音努力维持着平稳。
        “她说…她叫林薇!”母亲的声音充满了难以置信,“她说她是小蔓的女儿!我的外甥女!你的表妹,她没死!”
        一股寒气瞬间从脚底窜遍全身。“林薇?!” 我强迫自己声音平稳,“她…她长什么样?说了什么?”


        IP属地:陕西34楼2025-06-18 19:33
        回复
          “唉,模样…没太看清,”母亲回忆着,“戴着个挺大的口罩,帽子也压得低低的,就露双眼睛在外面。眼睛倒是…挺大的,就是…感觉没什么神采?空落落的?像…像没睡醒。说话声音轻轻的,有点哑,气力不足似的。走路好像…有点慢?”
          “她…她拿了什么东西走吗?”我的声音干涩。
          “哦,她就要走了我放在五斗柜上的那个小布包,”母亲说,“里面是小蔓留下的一些零碎,一个旧木头梳子,一个生锈的顶针…哦,对了,还有你带回来那张小蔓年轻时穿花衬衫的单人照片,她也拿走了,说…留个念想。” 母亲叹了口气,“这H子,看着孤零零的,怪可怜的…”
          母亲接下来的话,让我浑身的血液在瞬间冻结,大脑一片空白:
          “哦,对了,她还念叨你呢!临走的时候还念叨了句姐姐。”母亲像是忽然想起来“这闺女真是有心了,也不知道在哪打听到你的……我说你芮薪姐不住在这里……”
          姐姐?!
          这个“姐姐”…指的是谁?


          IP属地:陕西35楼2025-06-18 19:34
          回复
            是指我母亲吗?她在称呼我的母亲为“姐姐”?如果是这样…她是谁?她是…林小蔓?!那个应该已经死于反噬的小姨?!她顶着林薇的名字回来了,却用自己(林小蔓)的辈分称呼我的母亲!她是在找谁?找她的亲姐姐?还是…在找我这个“姐姐”的女儿?
            还是…这个称呼另有所指?是某种扭曲记忆下的产物?是那邪术残留意识的呼唤?
            无论哪种可能,都意味着那场我以为被埋葬在保险柜深处的、由至亲手足酿成的血淋淋的恐怖,并未结束!它如同从地狱爬出的藤蔓,已经悄无声息地缠上了我的家门,缠上了我毫无防备的母亲!她拿走了小姨的照片…她问起了“姐姐”…
            是小姨?是表妹?还是...从那个地狱般的颅鼎中爬出来的...东西?
            我曾经想选择永久的沉默。
            但是,好像有些门,一旦打开,释放出的黑暗将吞噬一切。
            有些真相,知晓即是诅咒。
            我僵硬地俯身,关掉了炉火。
            滋滋声戛然而止。


            IP属地:陕西36楼2025-06-18 19:35
            回复
              **附:《宋会要补阙·诡案录》卷十七·绍兴二十三年六月晦案卷**
              ——————————————————————————————————————
              前注:本书原文均为繁体,本人自行转为简体,以便于阅读理解!
              《宋会要补阙·诡案录》卷十七·绍兴二十三年六月晦案卷
              (附历代批注)
              案由: 妖人李四以邪术剜T植颅制驻颜丹案
              案发地: 京东路应天府宋城县
              涉案人:
              主犯李四(男,四十二岁,原籍江南西路吉州,自称“玄门T息宗”传人)
              从犯王氏(女,三十五岁,李四之妻,专司诱买孕妇)
              受害女子七人(生前皆被植入胚T,颅骨畸形穿孔而亡)
              【清代·道光庚子年(1840年) 钱塘 何焯 录副校注】
              此卷据内府秘藏《宋会要补阙》残抄本过录,原系天一阁旧藏,纸墨黝古,间有蠹蚀。所述妖术剜T事,荒诞诡谲,骇人听闻,迥异常典。然考《宋史·五行志》及《梦溪笔谈·异事篇》(沈括虽卒于北宋,然其书流传,南宋或有补遗?待考)隐载绍兴间京东路大疫,“死者口生黑毛,夜闻婴啼”,与此卷后记相合,似非全属子虚。又,《夷坚志》丙志卷五“李道姑”条,亦载汴梁有妖道以孕妇合药事,手法虽异,其邪一也。今谨依原式录副,存其本真,以资异闻。原卷中凡涉“虏”、“胡”等字皆经挖改,显系清初重抄时为避时讳所为,今一仍其旧,不复校改。 录毕悚然,焚香净手。
              案情始末:
              绍兴二十三年五月初七,宋城县衙接乡民樵夫刘大郎急报,称城西荒废之“慈云寺”夜闻女子凄厉惨嚎,间杂诡异婴啼之声,声彻四野,闻者股栗。时任提点刑狱公事赵仲蕃闻报,心知有异,亲率精干仵作、衙役十数人,火速赶至。破门而入,但见庙内景象宛若修罗屠场:地面血污漫漶,凝结成紫黑之痂;供桌之上,六具女尸呈环形横陈,皆后颅骨开凿方孔,骨茬森然,脑浆与黑红污物外溢凝结。墙角尚有第七具女尸,躯体微温,然双目赤红如血,十指指甲尽翻,抓挠地面石砖竟抠出十数深窟!未及施救,此女亦喉中嗬嗬数声,气绝而亡。
              仵作勘验录(节要):
              “勘验七尸,其状可怖,共性有三:
              一、 面皮光洁紧绷,色若初绽桃李,莹然有异光,与其年齿、死状极不相符;
              【现代·袁博译注】(1975年 启明书局 繁体排印本): 此等所谓‘返童’异象,显而易见是严重感染引发高热期血管扩张导致的‘潮红’,或长期营养不良后短期补充导致的浮肿性‘假性饱满’,古人愚昧,不识病理,妄加附会。 至于‘异光’?无非是油脂分泌异常或临终瞳孔散大反光罢了!现代皮肤科学早已阐明衰老机制,岂是此等野蛮手段可逆? 可笑!”
              二、 颅顶皆见铜凿钉凿痕,孔洞约方寸,孔缘骨刺增生,状如犬牙;
              三、 剖颅视之,腔内俱有畸形T体蜷缩盘踞,大者若狸奴,小者如硕鼠,周身密布紫黑血丝,与母体残存脑髓经络勾连缠绕,吸吮为生。T体形态狞恶:骨刺穿破颅骨内板者有之;獠牙自母体太阳穴或耳道穿出者有之(尤以第七尸为甚);
              四、受害女子,一为孕育T元之‘生鼎’(取其T),一为滋养T丹之‘死鼎’(植其T)。
              【现代·袁博译注】:全案最荒谬绝伦处! 将胚T植入颅腔?稍有现代解剖生理学常识者皆知此为天方夜谭! 颅内高压、无菌环境破坏、神经压迫…宿主瞬间即死,何谈发育?* 所谓‘畸T’,百分之百是宿主自身脑组织因严重化脓性脑膜炎或脑囊虫病感染坏死,形成的巨大脓腔或肉芽肿,在腐败过程中扭曲变形。那些无知的古代仵作,缺乏起码的病理学训练,竟将腐烂组织块幻想成‘T’? 至于‘獠牙穿出’?更是无稽之谈! 那不过是颞骨岩部因慢性骨髓炎或骨结核被侵蚀破坏后,断裂的尖锐骨片偶然刺破了皮肤!古人连X光都没有,观察粗糙,想象力倒是丰富得紧!
              至于‘生鼎’、‘死鼎’? 故弄玄虚的术语罢了! 无非是犯罪集团内部对受害者的残忍代号。现代犯罪学只需关注其诱拐、囚禁、杀人、毁尸的实质罪行即可,纠缠于这些自创的黑话,毫无学术价值!**
              五、 验畸T骨龄并关联母体残存子宫痕迹,确系怀T两月余活T所植。然观其形骸大小及骨化程度,显系在颅窍中寄生发育一载有余方成此怪相。此等邪物,吸髓蚀脑,致宿主精血枯竭而亡。”
              【清代·何焯注】: 此条验述尤详,然“活T植颅”、“年余成怪”之说,匪夷所思,恐系仵作惊骇之下,附会妖言。然骨龄之验,或有所本?存疑。
              【现代·袁博译注】:‘活T植颅’?生物学上根本不可能存活超过数小时! ‘年余成怪’之说,纯属仵作在血腥现场惊吓过度产生的集体癔症! 所谓‘吸髓蚀脑’,无非是进行性颅内感染/占位病变导致颅内压持续升高、脑组织受压萎缩坏死的典型病理过程。古人无法理解,便诉诸妖魔鬼怪,此乃人类面对未知时一贯的思维惰性!*
              证人供词(节录):
              樵夫刘大郎:“…小人那夜归家迟了,途经破庙,闻内里女子呼救声甚惨。心惊胆战,隔窗纸破洞窥之:但见李四狞笑持铜凿,猛力击打一缚于柱上女子之后脑,骨裂声清晰可闻!其妻王氏则持一柄银钩,自另一孕妇(已昏厥)腹中勾出一团血肉模糊之物,疾步塞入前女颅顶破洞之中!那血团入颅,竟兀自搏动如活心!旋即闻微弱婴啼自颅中出!小人魂飞魄散,跌撞而逃…”
              【清代·何焯注】: 刘大郎所见,与仵作勘验之颅孔、植入之说可相印证。然“血团搏动”、“颅中婴啼”,或系距离远、恐惧甚而生幻听幻视?
              【现代·袁博译注】:幻视!幻听! 在极度恐惧和昏暗光线下(刘大郎隔窗偷窥),目击者将伤口流血时的脉动错觉为‘搏动’,将受害者濒死喉间的痰鸣或气流穿过颅骨破洞的嘶嘶声,病态地幻想成‘婴啼’。这种原始人般的心理投射,在犯罪心理学上早有定论!*
              药农陈七:“…李四常至小人铺中,购巨量艾草、朱砂、麝香等物,自言炼制‘驻颜仙丹’。某夜送货至其院,偶见竹竿上晾晒数张人皮,薄如蝉翼,疑是产妇脐下至阴之肤,其状可怖,小人不敢多问,仓皇离去…”
              【现代·袁博译注】: 朱砂(硫化汞)、麝香(含麝香酮)確有強效神經作用,可能用作麻醉或致幻劑。艾草或為消毒(效果有限)或巫術儀式。所謂「人皮」極可能為剝離之T盤羊膜或人工偽造,犯罪集團用以製造恐怖氛圍或進行某種儀式性行為。


              IP属地:陕西37楼2025-06-18 19:39
              回复
                主犯李四供状(节要):
                “…某昔年浪迹江湖,于巴山古洞偶遇一垂死异人,得授《T息玄经》残卷并《灵T玄经图》。其法诡谲玄奥,谓‘妇人怀T两月,胚T乃先天一炁所钟,生气最旺’。若以秘法剜出,植于另一妇人头顶百会穴(即天灵盖),辅以朱砂绘‘锁阴符’封窍,咒链维系气血,可于颅窍内育成‘T丹’。
                【现代·袁博译注】: 彻头彻尾的巫术呓语! ‘先天一炁’? ‘锁阴符’? ‘咒链维系气血’? 这些玄虚的名词,在现代生物化学和神经内分泌学面前,如同原始部落的祈雨舞般滑稽可笑! 所谓‘T丹反哺’、‘吸食精元’,不过是植入异物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的短期代谢紊乱(可能误认为‘精神焕发’),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感染扩散、多器官衰竭。 ‘剖颅取丹,固颜十载’? 更是痴人说梦! 剖出的无非是坏死组织或脓栓,服之轻则食物中毒,重则致命!所谓‘固颜’,纯属心理暗示或江湖骗子的话术,稍有理性之人岂会相信? 李四本人及其‘试验品’王氏的结局(目盲、躁狂),恰恰是严重颅内感染或药物中毒损伤中枢神经的铁证!*
                T丹初成,宿主得T气反哺,则面皱消弭,白发转乌,容光焕发,宛若返童。然此乃饮鸩止渴!T丹需吸食宿主精元气血滋养,八十日后渐成气候,反客为主。待九九八十一日T丹完全成熟,宿主精血必被吸尽,形销骨立而亡。此时剖颅取丹,合以秘药,服之可固容颜十载不衰。
                【现代·袁博译注】: 「九九八十一日」乃道教丹术惯用虚数。所谓「T丹」,应指植入之异体组织引发之慢性排异反应或感染脓肿,随时间推移日益增大,最终导致宿主全身衰竭死亡。剖出之物无非是坏死组织团块或脓栓。所谓「固颜十载」,纯属心理暗示或诈骗说辞。
                某初得此法,半信半疑。遂以妻王氏为试:秘取其早年流产所存胞衣(注:此为李四狡辩或妄言),伪称灵药,植于其后颅。旬日间,果见其鱼尾纹消,靥生红晕,面皮紧绷如处子!然未及两月,王氏便生白发,双目渐盲,性情躁狂。某知其法未臻至善,然驻颜之效灼然可见,遂决意行险。
                【清代·何焯注】: 此段供词揭示王氏未死,然受邪术反噬甚烈(目盲、躁狂)。其“胞衣”之说显系狡饰,或为免王氏同罪?然观王氏所为,诱买孕妇,实为同恶相济。
                遂与王氏谋,至汴河码头专诱贫家怀孕女子,许以重金(五十贯)伪称‘代孕富户’。诓入破庙,即以迷药制之。先剖取新诱孕妇腹中两月活T,趁鲜植入前妇颅中…如此循环,共得七鼎。然…然T丹未成,皆遭反噬,酿此大祸…某罪该万死!”
                推官勘验(罪证录):
                于李四居所搜获人皮灯笼七盏,其薄如纸,内燃灯芯竟以孕妇T发浸尸油捻成,青焰幽幽;
                秘室砖墙暗格内藏《灵T玄经图》,帛书已朽,然所绘女子颅顶开花如莲座,一狰狞婴孩坐于莲中吮吸脑髓之像,清晰可辨,旁注颅骨开孔尺寸、符咒;
                【清代·何焯注】: 此图邪气森然,当为妖术根本。焚毁前摹绘副本存证,今依副本录其大略。
                【现代·袁博译注】: ‘人皮’?耸人听闻! 极大可能是剥离的T盘羊膜(本身半透明),或犯罪者用动物薄膜(如膀胱)硝制后伪造,用以恐吓同伙、制造神秘氛围,或进行某种低级的仪式性行为。将其神秘化,正暴露了古人科学素养的低下!*
                后院埋陶瓮二十余,内浸未足月T儿尸骸,小者仅拳大,皆以朱笔书符咒于额间,瓮口封泥亦画血符。
                【现代·袁博译注】: 此為犯罪者收集之胚T或流產T兒標本,可能用於實驗、儀式或製備所謂「藥物」。「符咒」乃心理威嚇及神秘化手段。浸泡或為防腐(效果甚微),反易滋生疫病。
                判决:
                经三司详议,李四、王氏所犯,穷凶极恶,悖逆人伦,鬼神共愤。其术剜T植颅,戕害人命,残毁肢体,更兼造畜蛊毒、行厌魅妖法,惑乱人心。依:
                《宋刑统·贼盗律》:“诸有所憎恶,而造厌魅及造符书咒诅,欲以杀人者,各以谋杀论减二等;以故致死者,各依本杀法。若造畜蛊毒(谓造合成蛊,堪以害人者)及教令者,绞。”
                《宋刑统·贼盗律》:“以妖术幻惑众人者,绞。”
                《宋刑统·断狱律》:“残害死尸(如肢解、焚尸等),弃尸水中者,徒三年;残害未死而致死者,以故杀论。”
                判:
                主犯李四、从犯王氏,凌迟处死,剐三千六百刀,暴尸三日,以儆效尤;
                抄没其全部家产,变卖后偿受害女子家属(若有),余资充公;
                七名受害女子骸骨,由官府延请僧道作法事三日超度,合葬于城西乱葬岗深处,立“戒妄求青春”镇邪碑一座,永镇妖氛;
                此案一应卷宗、图谶、邪器,封存于刑部秘阁铁函之中,钤九重封记,非圣命永世不得开示。知情官吏,立重誓永不泄露。
                【清代·何焯注】: 判决极严,凌迟、暴尸、立碑、封存,皆显朝廷震慑妖邪、平息民怖之意。然“永世不得开示”,反添神秘。


                IP属地:陕西38楼2025-06-18 19:42
                回复
                  2025-08-22 02:38: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后记:
                  是年秋,宋城县忽发大疫。染者初时面泛桃红,状若返童,未几则口鼻耳窍皆生寸许黑毛,僵卧榻上,昼夜哀呼“耳畔婴啼不止”,药石罔效,旬日即毙,阖家死绝者十有六七。举城惶怖,谓李四阴魂作祟。帝闻之震怒,敕太医局判局周执羔星夜驰援。周公至,详查案卷,疑与邪术相关。遂率兵焚毁李四旧宅,掘地三尺,果于灶房地窖中掘出一贴满符箓之青铜匣。启之,内藏《T息玄经》残页数张,字迹如蝌蚪,戾气扑面。书末朱砂狂草,森然可怖:
                  “以母体为鼎炉,T儿作丹头,吸髓吮精,九九尽日,T丹乃成。剖而食之,驻颜不老,寿蔽天地!”
                  周执羔览毕,面沉如水,斥曰:“邪说惑世,流毒无穷!” 即于院中积薪,焚此邪经。火起之时,青烟腾空竟凝成数十婴孩哭嚎之形,三日不散,满城皆闻悲泣之声。烟散,疫乃渐止。然镇邪碑下,阴风呜咽,时人犹言夜闻女子啜泣与婴啼纠缠,世代不绝。
                  【现代·袁博译注】: 口鼻生黑毛’? 典型的【毛霉菌病】晚期症状! 常见于免疫力极度低下或坏疽患者,腐败组织滋生霉菌菌丝。古人无知,视为妖异。 * ‘耳畔婴啼’? 典型【高热谵妄】或大规模群体性癔症(Mass Hysteria)症状! 在极度恐慌、信息闭塞的环境下,幻听极易如瘟疫般传播。 将心理现象归咎于‘阴魂’,何其愚昧!* * 周执羔焚毁的,极可能是被【鼠疫杆菌】或【炭疽芽孢】重度污染的邪教物品/尸体残留物。 焚烧阻断了传染源,故‘疫乃渐止’。* * 至于青烟凝成‘婴孩哭嚎之形’? 更是无稽之谈! 燃烧特定物质(如含大量磷、硫的符纸、尸油、药材)产生有色烟雾,在特定气流下形态变幻不定。 心理暗示强烈的民众,在恐慌中将之附会成婴形,此乃‘眼见非实’的绝佳案例! 所谓‘三日不散’、‘满城皆闻’,显系事后夸张渲染,以讹传讹!*
                  【清代·何焯注】: 后记所述瘟疫异状、焚经异象,虽正史未详载,然地方志乘野老口传甚夥。周公(周执羔)确系绍兴朝名医,此事或非空穴来风。妖书既焚,疫疠随息,冥冥之中,岂无天意?然碑下悲声,世代相传,足见其案之酷,人心之怖,历久难消。
                  【现代·袁博 译注总结】(1975年 启明书局 繁体排印本)
                  综观此案,剥去古人蒙昧的想象与神秘主义外衣,其内核不过是一桩手段残忍、利用原始医学知识(或完全无知)和道教丹术神话包装的连环谋杀骗局! 犯罪者(李四)可能略懂些粗浅外科(或仅是屠夫手法)和致幻药物使用,其‘驻颜邪术’在现代医学的探照灯下原形毕露,荒诞不堪! 所谓‘T丹’、‘返童’、‘颅中畸T’、‘邪灵作祟’等核心情节,无一例外,均可归因于古人对复杂感染性疾病、中毒反应、病理解剖变化、群体心理崩溃等现象的严重误读和过度神秘化。今人读此,当引以为戒:
                  一戒迷信古人荒诞不经之谈,彼时科学未萌,观察记录谬误百出;
                  二戒轻信‘养生’、‘回春’之伪科学噱头,健康长寿唯有依托严谨的现代医学与科学生活方式;
                  三戒以今人优越心态苛责古人,然更不可因其年代久远而美化其愚昧! 吾辈学人,当持理性之炬,破尽此类历史迷雾中的妖氛鬼话,方不负科学昌明之世。中X民X六十四年五月 袁博 谨识于溫州街寓所,以正视听。*中X民X六十四年五月 鄭光明 謹識於溫州街寓所。


                  IP属地:陕西39楼2025-06-18 19:44
                  回复
                    如果觉得还行,请老哥们多点赞评论支持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5-06-19 08:57
                    回复
                      第一个故事《颅鼎》完。
                      ------------------------------
                      其实第一个故事还有首歌,不知道怎么贴出来,先占个楼,等我找到方法了就在这一楼贴出来


                      IP属地:陕西41楼2025-06-19 22:39
                      回复
                        第二个故事 《南山谣》
                        ——————————————————————————
                        《南山谣》
                        序章
                        我的眼前是这样一幅景象:
                        一道歪斜、狭窄的缝隙外,是浓得化不开的灰白雾气。
                        雾里,有很多的影子。
                        有的像佝偻的树干,头凑在一起;
                        有的像冰冷的石像,一动不动;
                        还有的……挂着长长的东西,像是某种我叫不出名字的工具。
                        视野灰暗阴沉。
                        只有一点刺眼的颜色,在左边的地上——一团黏糊糊的暗红色。像揉成一团丢弃的红布,也像泼洒在地上干涸发黑的血。
                        我看不清,但是我知道
                        雾里的那些影子,都是人,好多好多的人。


                        IP属地:陕西42楼2025-06-19 22:41
                        回复
                          第一章 桃源
                          长途汽车座椅上经年汗渍和尘土的味道,还有窗外盘山公路边茂密植被蒸腾出的腐败气息。窗外,连绵起伏的山峦轮廓被厚重灰雾笼罩,被框在车窗内,模糊、压抑,如同陈年的污渍。林绥社,我此行的终点,就嵌在这片无边湿冷的褶皱深处。
                          “未经战火的世外桃源”?文化通讯所调研项目的报告里是这么写的。
                          此刻,我只感到一种被潮湿棉被捂住的窒息。
                          我叫阮诗梅,是一个隶属战后重建委员会的文化调研员,被派遣到这个并没有经历过战火的地方负责文化等非物质财产损失的恢复工作。
                          车子在一个泥泞的岔路口把我撂下。一个皮肤黝黑、笑容像揉皱树皮般憨厚的中年男人,黄文海——乡长——开着一辆突突作响、随时要散架的旧三轮来接我。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靛蓝布衫,裤腿卷到膝盖,露出精瘦的小腿。车轮碾过泥坑,泥点溅上我的胶鞋和裤脚,冰凉黏腻。
                          村子比想象中更小,也更旧。高脚竹楼挤挤挨挨,被经年的雨水和湿气染成深褐,苔藓沿着支柱向上蔓延,像绿色的血管。空气里永远浮动着水汽、柴火烟和某种混合着发酵物与腐烂植物的气味。
                          孩子们在泥地里追逐,光着脚丫,笑声清脆,眼睛黑白分明,像山涧里刚洗过的卵石。他们好奇地打量我这个外来者,带着一种未经世事的纯真。偶尔雾散开的片刻,远处青翠的山脊和缭绕的云带,确实有种原始的、被遗忘的美。


                          IP属地:陕西43楼2025-06-19 22:43
                          回复
                            我住在乡委会旁一间收拾出来的竹楼里。黄文海大叔负责我的伙食。一日三餐,准时准点,由一个沉默寡言的妇人(后来知道是文海叔的妻子,我唤她阿嫡)用一个深色陶钵盛着,送到我门口的木廊上。吃完的空碗放在原地,很快就会被收走,仿佛被这浓雾本身吞没。
                            最初的疏离和不适,被一种奇异的“安逸”缓慢侵蚀。这里的节奏慢得像凝固的树胶。孩子们对山外世界的好奇,阿嫡无声递来的、还带着露水的野果,文海叔憨厚笑容里透出的关切,像微弱的炭火,烘烤着我被城市生活冻僵的神经。我开始习惯清晨被鸟鸣和远处溪流声唤醒,习惯空气里那股挥之不去的、潮湿的土腥味。
                            还有那肉。
                            来到这里一个月后,阿嫡送来陶钵里开始出现一种暗红色的肉片,薄如蝉翼,边缘带着半透明的脂肪纹理。我问过文海叔,文海叔管它叫“山珍肉”,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秘法做的腊肉,别处吃不到。第一片肉入口,我愣住了。牙齿几乎没用力,它就在舌尖化开了,嫩滑得不像话。一股从未体验过的浓郁鲜香瞬间炸开,带着奇异的、近乎甜腻的脂味,占据整个口腔。没有一丝柴感,没有纤维的拉扯,只有纯粹的、令人沉溺的满足。
                            我确实是一个嘴很馋的人,所以它成了我在这闭塞之地巨大的慰藉。每次吃之前,一丝隐隐的不安会掠过心头——这野味来源合法吗?但那美味总能轻易地将这不安压下去。


                            IP属地:陕西44楼2025-06-19 22:48
                            回复
                              2025-08-22 02:32: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孩子们大多活泼,唯独一个叫黄孟强的男孩,总是沉默地站在人群边缘。他有一双过于沉静的眼睛。他没什么朋友,其他孩子玩耍时,他常常独自蹲在溪边看石头,或者远远地看我写字画画。或许是因为这份孤僻,或许是那眼神里的东西,我对他多了几分留意。有时他会怯生生地递给我一颗光滑的鹅卵石,或是一片形状奇特的叶子。我教他认字,给他讲山外的故事,他听得极认真,眼神亮晶晶的。他成了我在林绥社除乡长一家外,唯一能多说几句话的人。
                              也是最近,我在乡委会后面那条浑浊的小溪边洗笔,潺潺水声里,夹杂着一阵清脆的童音。几个孩子在泥岸边玩耍,拍着手,用当地土语唱着一首调子简单轻快的歌谣。
                              我被吸引了。下意识地掏出笔记本,快速记下音节。歌声断断续续,夹杂着孩子的嬉闹。我凝神捕捉着,努力分辨着歌词。回到竹楼,我反复回忆,在本子上工整地记下:
                              "小竹马,摇啊摇,跳过溪边青青草,
                              红蜻蜓,飞不高,落在阿婆竹篱梢。
                              黑烟囱,挺起腰,香气飘过南山坳,
                              老爷爷,哈哈笑,白饭团团变年糕。
                              白纱幔,挂树梢,大家分享乐陶陶!"
                              字句稚嫩,充满童趣的意象。典型的山村童谣。但我的专业神经却被微妙地触动了——这用词,这意象的衔接和韵律的工整,绝非山野村夫随口哼唱能有的水准。特别是"黑烟囱,挺起腰"这一句,拟人用得精准巧妙,"香气飘过南山坳"的意境也开阔。原作者,定是个有相当文学修养的人。
                              可反复默念几遍后,我感觉到了一些结构性的不协调。这歌谣......听起来就像是......少了一句。


                              IP属地:陕西45楼2025-06-19 2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