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14日漏签0天
国砖吧 关注:146,573贴子:1,228,47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国砖吧
>0< 加载中...

优秀的技术先锋——谈谈水月雨 流星/METEOR 七单元混合式耳塞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梼昧狂客
  • 金耳初成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今天和大家讨论的是一款新品混合式多单元耳塞——水月雨 流星/METEOR,也就是下图这个“小家伙”,相信大家应该不陌生,上市也有几个月了,先简单介绍一下基本情况。

它在水月雨的产品线中属于新规划的“XTM复杂技术”系列,可以理解为“技术先锋”一类的产品(最近上市的三动圈耳塞“和鸣/Harmon”也是这个系列),具体配置是——3D打印树脂腔体,代表着“流星”元素的陨铁材质后面板,3分频7单元,一圈两铁四平板,标称阻抗18.5欧,灵敏度120dB/Vrms(即102.67dB/mW)。哦,对了,还少一个频响曲线,但这就不用我测试了,水月雨直接给出了。




既然是技术先锋,那么不管是为了脑放还是其他因素,一上来总要谈两句硬件设计,我又不喜欢尬聊念海报,要说就说点干货。有没有呢?有,比如流星/METEOR上与13mm大尺寸动圈单元搭配的被动声学滤波器(或者说陷波器),就很值得一谈。
我的技术解读是这样的——在使用动圈单元的情况下,耳塞频响曲线高频往往会有多个“锋”,其中频率较低的是“单元谐振峰”,频率较高的是“耦合器谐振锋”。后者无法避免,在耳塞实际使用中也会存在,即coupler half-wave resonance,这也是为什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耳套。流星/METEOR的特殊设计是为了解决前者,然后高频表现会更加平顺(最起码测量结果是这样的,可以和DUSK的频响曲线对比着看)。


很枯燥,对吧?这还只是流星/METEOR的一个技术特点而已。它最初吸引我的原因也是这方面——水月雨在新一代混合式多单元产品上采用了相对少见的“平板高音多颗并联”的方案,按照他们的说法——新型单元具有更低的失真和更高的频宽,并联则是为了解决灵敏度低的问题(典型反例是Astell&Kern的ZERO系列,为了照顾平板单元,把耳塞整体灵敏度降下去了)。

但在实际聆听之后,我觉得没必要纠结技术问题,不是有巡回试听活动嘛,听听真机就完事了,真要说有用的答疑,还不如解释一下佩戴方面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呢,也很简单,看下面几张图就行了。入耳式耳塞影响佩戴感受的是“前腔体”,流星/METEOR也就是个常规尺寸,而且有人体工学优化,除非你要侧卧听耳塞,否则完全不用担心。



耳塞的核心永远是声音,我的个人感受——从Blessing3到流星/METEOR,调音变化很明显,越来越全面了,或者换个说法,更加接近混合式多单元耳塞的主流审美(所以就不要问我什么“水式调音”或“二次元调音”之类的问题了,流星/METEOR没有那种明显的特化偏向)。
这种审美简单来说就是——高频宽、高素质、大动态的现代风格,也符合混合式多单元设计的初衷,一个单元频宽不够是吧?上多单元呗,单一类型的单元无法满足要求,那就混搭,总有解决办法。一路发展到现在,做到极致是什么样呢?从我玩过的产品来说,典型代表是达音科 川/GLACIER、AROMA 飞魂/FEI WAN之类的产品,它们的具体配置不一样,但审美很统一,细节刻画鲜明清晰,声音张扬大气,明快爽朗。
造就这种审美共识是多方面的结果,好不好听?好听,但有两个问题。首先是挑剔录音品质和前端设备,很多人说它们是器乐塞,其实和器乐没多大关系,那是DG、DECCA录音品质高,找个歌剧《卡门》听听,人声一样有感染力。其次是想做好有难度,既有物料成本的关系,也有厂商审美定位的影响(有些小厂就不太好办了,像水月雨这种产品众多的倒无所谓,不同的产品线,根据需求选择即可)。
流星/METEOR作为后来者,吸取了前辈的经验,细节处理有所不同。并不追求锋芒毕露的感觉,整体风格同样矫捷有力、动态鲜明,但瞬态爆发上稍微内敛一点。情感表达不像川/GLACIER那么浓烈、张扬,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均衡扎实、细腻流畅、稳健从容”的美感。这些评价词我知道看着比较“虚”,但耳塞做到一定程度之后,讨论的都是音乐性的表达、音乐色彩的渲染。
具体点说当然也可以,图片中展示了三条耳塞,它们的低频风格就不一样,川/GLACIER汹涌澎湃,FX17宽松大气。流星/METEOR是最不好形容的,它的低频怎么说呢——很“准”很“正”。我看有朋友说“监听声”之类的,还真挺靠谱的,当然,这里的监听声代表肯定不是GENELEC或7506那种“工具型”的东西,而是罗杰之声、AUDEZE等产品,有音乐味,但又没有强烈的主观渲染。

它们的共通之处是什么呢?首先是低频质感强烈,清晰,有层次。比如马友友作品《Soul of the Tango》其中第四首Regreso al amor,中文译名是“让爱归来”。这首乐曲和早期民间探戈不是一个画风,皮亚佐拉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可以欣赏音乐,但不太适合舞蹈伴奏,编曲和演奏都是偏古典的。此时我们能感受到两种看似矛盾的感觉,既有探戈特有的顿挫感、跃动感、节奏感,声音是很活跃的,又有丰富细腻委婉的情感表达,琴箱共鸣所产生的那种深沉厚重的质感非常到位,扎实凝聚的同时又不呆板(我不喜欢真力就是因为它的低频太呆太愣了),宏观上的音乐情感和微观上的演奏技巧相结合。

其次是声场渲染,这里额外说一句——流星/METEOR确实需要换根线。原线我测试了一下,平均DCR 75mΩ,平均等效并联电容105pF,参数也还可以,但听起来声场就是有点放不开。古典器乐感觉不明显,但Gin Wigmore之类的欧美流行就不行了,他们的配乐里,鼓用的比较多,录音做得也比较夸张,声音就有一点“挤”(我换的是自己做的8芯欧亚德纯银,没什么代表性,就不多说了)。换线之后,流星/METEOR展现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中庸之道,结像清晰,声场边际明确但又比较舒展,比如《Man Like That》这首歌,鼓点很密集,但配乐并不贴脸,有一定的深度,可以说它的声场是依靠丰富的细节描绘构建起来的。


另外两条耳塞表现不好吗?也很好,风格上有区别,这和演奏家是一样的嘛,各有特色。川/GLACIER的风格有点像秦立巍,他在DECCA录制的那张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就很典型,雄浑奔放,力感横溢,与他合作的钢琴演奏家弹得也是激昂澎湃,情感表现是外在的、直接的。FX17则有点像大提琴诗人沙弗兰,技巧好不好,非常好(对应的是耳塞的细节刻画能力),但他的录音卖点从来都不是技巧,而是那种优雅浪漫的音色,比如同样是老肖的作品,沙弗兰的版本听起来感觉就是比老罗的内容丰富,曲子是一样的,演绎出来的音乐层次不一样。这就是一些内蕴的东西,有别于外在直观的感受,但同样很重要,说起来很微妙,其中的区别,就是厂商调音的精髓。


流星/METEOR的人声同样是“准确细腻”的风格,我看很多朋友喜欢讨论人声“甜不甜”,这其实不重要,那是音色范畴的,讲音质的话,就是两点——情感和力量。前者是与聆听者的交互,比如歌剧吧,其实绝大多数人听不懂他们唱的啥词,但情感是能感受到的,怎么感受?依靠耳塞的细节、层次、瞬态,听清楚歌词的同时,感受歌手想表达的内涵。力量的背后则是中高频声音密度的问题,同时它也是前三者的支撑。举例子的话,还是说歌剧,《卡门》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爱情是一只自由鸟。三条耳塞三种感觉,川/GLACIER就特别有吉卜赛女郎内味,充满了野性的诱惑,热情昂扬。FX17要成熟委婉一些,但更有风韵和情致,爱情嘛,很多时候不是直来直去的。流星/METEOR则是一种比较理性的感觉,有对爱情的渴求,但并不期望别人的施舍,字正腔圆,自信且有底气。

哪一种更好一些,其实差不多,看你听什么吧。欧美流行之类的,川/GLACIER更有代入感,爵士或港台老歌,FX17更符合人声毒的要求。流星/METEOR就是不偏不过,该有的东西都有,但没有凸显哪一部分。当然,这件事也得看周边配套,我手里的几个播放器,M23就是声音比较纯粹的那种,上述的听感都是基于它。如果你想要点染色,那么乾龙盛、凯音之类的也可以。硅胶套这件事略显尴尬,流星/METEOR是个无卡位的粗导管设计,又是三个独立出音口,为了避免遮挡最好采用大口径耳塞套,非要拉一点高频的话,可以试试Spinfit CP155。

高频表现可能是和耳塞硬件配置关联最大的一项,前文说了嘛,我最开始感兴趣的就是这个,能看到这的朋友,估计也有耐心听我解释几句。水月雨用的这款单元,说英文是Micro Rectangular Planar Dynamic Driver,与声扬EST静电单元类似,也是动铁的改进版本,只不过不需要升压变压器,由音圈直接驱动矩形平面振膜,为了保证较高的声音密度和灵敏度,水月雨是并联使用的。
这也是为啥我一定要用川/GLACIER和FX17来对比,不仅是三种声音,也是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川/GLACIER是相对传统的设计——动铁+EST静电,明快锐利,没争议的主流风格,素质高细节好,但遇上渣录音呢,就比较尴尬。FX17非常有特色,它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个真·EST静电高频,8颗并联的理由和流星/METEOR的四并联平板类似,主打一个灵动细腻,飘逸通透的风格,但是它对录音也有要求——响度拉爆的那种不行,因为它需要一定的驱动电压嘛,响度爆表的话,高频是上来了,但低频就有点过了。
流星/METEOR差不多处于二者折中的状态,比FX17明快一点,又比川/GLACIER内敛一点,高频延伸优秀的同时亮度把握得也不错。小提琴音色绵密柔韧,钢琴高音区清脆通透,不过最典型的还得是三角铁,三款耳塞三种特色各得其一,川/GLACIER体现了金属敲击乐器高次谐波丰富的特色,爽脆炸裂。FX17层次丰富,余韵悠扬,更有深度。流星/METEOR平实细腻,线条清晰,结像鲜明。

我这篇分享文章,缘起是技术设计——最开始想谈混合式多单元构架的新发展,毕竟HIFI也是与时俱进的嘛,写着写着更多地部分还是给主观声音描述,也没毛病,技术就是为声音服务的。流星/METEOR我认为做得很好,以一个实惠的价格,提供了普适的、饱满健康的声音,让大家都能体验音乐的魅力,称得上优秀的技术先锋。
END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国砖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