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汉代,有一户贫穷的李姓人家,在一个冬天,他们的孩子在毡子上降生了,父母因为文化不高,不知取什么名字,觉得冬天在毡子上出生,就叫毡凉吧。孩子出生就哇哇大哭,老李十分头痛,随手抓起一斤焖子就往毡凉嘴里塞去,没想到孩子一下子就不哭了,开心的吃着焖子,嘴里还发出“来米塞也”一样的声音。就这样,毡凉每天都要吃一斤焖子才能不哭不闹,但是贫困的家庭渐渐不足以支撑,一天,老李把妻子叫来,说到“我们还有一个老母亲要养,孩子吃的多了,老母亲吃什么?不如把他埋了,剩下的焖子去奉养母亲。”妻子知道家中没粮,只得应允。二人用大饼把毡凉包起来,走到一块野地,老李挖开泥土,突然,他碰到一块巨物,拨开一看,竟是一个两人高的焖子,上面写着:“天予毡凉”,老李十分高兴,这大焖子足够他们度过冬天,可是才过了几天,毡凉又大哭大闹,喊着“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之类的话,老李更加头疼,家里一点蒜都没有。可是孩子的哭闹从早到晚,终于有一天,老李决定跳河以求摆脱,他扒开上衣扑在冰河上,希望冰融化了让自己跳进去,突然,河里涌出成山的大蒜,老李很开心,把蒜都带回了家,果然,毡凉不再哭闹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毡凉的胃袋也越来越大,渐渐闻名乡里,一个财主知道了,便请毡凉来吃饭,毡凉刚进门,两个焖子竟啪啪从袖子里掉出来,毡凉慌忙把他们揣进胃袋里,财主好奇的问:“你为什么自己带焖子来?”毡凉羞红了胃袋,不好意思的说家里母亲爱吃,想带一些回去。财主听了十分动容,当即送给毡凉十斤板面十斤焖子,毡凉却以没有蒜拒绝了,突然,毡凉的胃袋一紧,“不好,有人吃我的板面!”毡凉慌张的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焖子不断从胃袋里掉出来也毫不在乎,财主十分感动,遂为毡凉立一巨石,刻字“胃袋这一块”,话说回毡凉,回到家中,原来是母亲在偷吃自己的板面!毡凉一气之下把母亲赶出家门,他坐在家里越想越气,决定去村子里偷把子肉吃,他准备了一个袋子,没成想刚偷了几斤就被人发现,人们问为什么要准备一个袋子,毡凉说:“肥的把子肉我装在胃袋里给自己吃,瘦的把子肉我带回去就蒜吃”众人十分愤怒,把毡凉连同胃袋一起赶出村子渐渐的,他的胃袋变成了૮ 。一天,他遇见一群鹿,便偷偷摸过去蹲在身下喝奶,一个猎户走过来,以为是一头母鹿,一箭射死了毡凉。
后来,经过不断讹传,直到元代郭守正编写二十四孝,将这些事列入书中,成了其中的 郭巨埋儿 , 卧冰求鲤,怀橘遗亲,拾葚异器,鹿乳奉亲
后来,经过不断讹传,直到元代郭守正编写二十四孝,将这些事列入书中,成了其中的 郭巨埋儿 , 卧冰求鲤,怀橘遗亲,拾葚异器,鹿乳奉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