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吧 关注:56,003贴子:216,853
  • 6回复贴,共1

不打不骂,不骗不哄,教出了孩子的自觉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父母自豪地告诉别人:“我的孩子很自觉,学习上从不需要我操心。”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在炫耀。
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孩子是天生的,拥有非凡的天赋,只能让人心生羡慕。
因此,有人提出:“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分相信孩子的自觉性。”
这种说法暗示着自觉是一种违背天性的行为,认为孩子需要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然而,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


IP属地:江西1楼2025-06-17 20:34回复

    1、天性 vs 自觉
    许多人坚信,孩子的天性使他们缺乏自觉性。他们认为,人们天生容易分心、偷懒、逃避责任,孩子们更是如此。
    这种观点似乎与我们日常所见相吻合:成人在工作中可能会“摸鱼”,孩子们在学习上同样可能如此。然而,事实
    上,天性与“自觉”并无直接关联。人真正的天性是追求自我意志的实现。如果学习与孩子的意愿相符,他们就会显得自觉;反之,如果与他们的意愿相悖,他们就显得不自觉。幸运的是,人的意志是可以被外部因素所塑造的,这正是家庭教育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IP属地:江西2楼2025-06-17 20:37
    回复
      2025-08-17 00:24: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让自觉有收益
      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大家每天都能准时上班打卡,显得如此“自觉”?
      很多人会回答,这是因为按时打卡能带来直接的好处——避免奖金被扣除。
      同样地,要想让孩子自觉学习,也需要让自觉学习变得有收益。
      第一种收益是“避免惩罚”。就像我们准时打卡以避免罚款一样。
      第二种收益是“外在奖励”。比如我们工作能获得薪水;主动加班,积极工作,除了加班费,还可能在年终获得优秀员工的荣誉。
      第三种收益是“内在满足”。比如一位班主任老师,通过努力帮助落后的学生取得进步,从而获得职业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孩子的学习动力,正是由这三种收益共同驱动的。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关键在于平衡这三种收益。


      IP属地:江西3楼2025-06-17 20:38
      回复

        3、“逃避惩罚”的问题
        我们有时倾向于让孩子进入一个要求严格的老师班级。为何要严格?因为这样的老师不仅关注行为的表象,更注重行为的内在质量。
        以做作业为例。老师A的要求较为宽松,只要按时提交作业即可;而老师B则要求作业不仅要按时提交,还要保证质量和数量,否则就会受到批评。
        在“避免惩罚”的心态驱使下,孩子们往往只付出最小的努力,因为只要不受到责备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额外努力。在老师A的班级,孩子们的努力程度较低;而在老师B的班级,他们则更愿意多付出一些努力。
        然而,对于那些结果难以检查的任务,比如“预习”和“复习”,仅靠这种“收益”来激励孩子往往效果不佳。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那些事无巨细、严格管控的家长,其实只是在利用第一层的“收益”来教育孩子,这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相应思维模式。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第一层的思维模式,他们的情绪状态往往会偏向负面,努力程度最小化,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因为恐惧而做出表面的努力。
        仅仅依靠“逃避惩罚”这种收益模式来激励孩子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外部收益”和“自我收益”,以更全面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但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却发现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


        IP属地:江西4楼2025-06-17 20:39
        回复

          4、“外部收益”的应用
          仔细思考一下,我们通常依赖外部反馈来激励自己,孩子也不例外。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充满动力?因为外部的正面反馈——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肯定,让他们的学习之旅变得轻松愉快。
          然而,“外部收益”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很多家长难以找到合适的理由来表扬孩子。他们可能觉得孩子的表现不够好,担心过多的表扬会宠坏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认识到: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孩子的坏习惯,同样也能培养出好习惯。
          我们找不到表扬孩子的理由,通常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将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二是我们为孩子设定了过高的期望。
          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只要孩子在不断努力,他们就会持续进步,逐渐接近远大的目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不应该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
          将目标设定得更小一些,缩短时间间隔,专注于孩子的积极变化,你一定能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


          IP属地:江西5楼2025-06-17 20:44
          回复

            5、“自我收益”的激发
            确实,仅依赖“外部收益”来激励孩子学习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从本质上讲,孩子似乎在为他人而学习——他们学习是因为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
            然而,真正的学习高手并不是为了他人而学习。他们的动力更多来自于“自我收益”——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真正优秀的人,总是专注于内在的满足感,孩子也不例外。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才是长远的。
            “自我收益”包括哪些方面呢?它涵盖了满足个人兴趣、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发现个人价值、提升胜任能力等。
            简而言之,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对世界的认知需求和对自我认知的需求。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从小带孩子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进行科学启蒙、阅读人文历史书籍是如此重要——这些都是为了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
            对于自我认知的培养,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教会孩子,要成才,先有颗骄傲的心”,就是强调这一点。只有当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自我价值感时,他们才可能成为那些为了追求内在满足而不断努力的学习者。
            “自我收益”不是通过家长或老师的命令或批评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培养和引导来形成的。主要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提前做好准备、占据有利位置;二是利用“外部收益”来激发“内部收益”的驱动力。


            IP属地:江西6楼2025-06-17 20:45
            回复
              二跟三可以总结成正向反馈吧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6-23 1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