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之前在知乎回答了关于hifi的一个问题,可能因为跟知乎的风气不符,点赞不多,但是无所谓,能有人看到就行。

好久没在耳机吧里发帖了,我发现许多人对hifi和调音有意见,他们似乎以为人类已经能很轻松搞出足够还原的设备,搞那些音染纯粹骗钱,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是天朗10寸监听音箱srm10A的频响曲线(频响曲线当然不是音箱唯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它很直观也很重要)。

这是一些4寸音箱的曲线,可以看到真力确实准(但是除非真力改变它在中国区的售价,不然我是不会买的)

这是jbl的旗舰监听音箱M2在用新标准校准之后得到的频响曲线。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自称“监听”的音箱,其实在频响曲线方面都不是完全平直的,对于耳机来说,其实更是如此,先用被鬼斧神工先生评价为“传统耳机巅峰”的森海塞尔HE1来说吧。

可以看到它并不完全遵循哈曼2018曲线,当然这不是重点。


经典监听耳机mdr7506的频响曲线,可以看到高频比奥菲斯猛多了。
stax009和009s,与它的频响曲线。


009在hifi界是常青树了,听过的很少有人说不好的。
009有一个专门的监听耳放717,说是stax给日本电台做的,所以009也是一副监听耳机,但是我不会用它监听的,因为它太贵,太娇嫩,又不隔音。

不会有人认为7506和009能发出一样的声音吧?


这是我自己diy的静电耳放和耳机单元,效果挺不错,但是离真正的009的声音还是有点距离(这个单元是仿照009做的)
总而言之,“还原”在我看来是音响器材最高的追求,尽管由于物理规则的限制真正的100%还原永远不可能达到,但是在某些人眼里这是最低的要求,花一点成本就能做到,那些hifi器材厂家是故意不还原忽悠人的,但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只要那些人稍微自己DIY过一点器材他们就能明白,单元之间的放置,电路的设计稍微有一点变化就会导致声音的很大变化,想要足够还原简直难上加难。市场上出售的产品要考虑体积、重量、成本和外观颜值,想要不作出妥协是不可能的,正是这些多样化的产品造就了丰富的hifi市场。

汉斯季默的美国录音棚,看看他有多少音箱。
也就是说,音染和失真是一定存在的,它也不是厂商们“忽悠人”的结果,而是各种妥协之下不得已而为之,耳机有其局限性(耳塞的局限性更大),无法做到像音箱那样的还原,普通的音箱也没有那么还原,需要高端音箱和足够好的环境,但是普通发烧友又没那么多钱,那就量力而行就好了,有多少钱买多少的设备就行了,而不是在这里说厂商故意怎么怎么样,厂商们还没有牛逼到那个程度。

好久没在耳机吧里发帖了,我发现许多人对hifi和调音有意见,他们似乎以为人类已经能很轻松搞出足够还原的设备,搞那些音染纯粹骗钱,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是天朗10寸监听音箱srm10A的频响曲线(频响曲线当然不是音箱唯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它很直观也很重要)。

这是一些4寸音箱的曲线,可以看到真力确实准(但是除非真力改变它在中国区的售价,不然我是不会买的)

这是jbl的旗舰监听音箱M2在用新标准校准之后得到的频响曲线。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自称“监听”的音箱,其实在频响曲线方面都不是完全平直的,对于耳机来说,其实更是如此,先用被鬼斧神工先生评价为“传统耳机巅峰”的森海塞尔HE1来说吧。

可以看到它并不完全遵循哈曼2018曲线,当然这不是重点。


经典监听耳机mdr7506的频响曲线,可以看到高频比奥菲斯猛多了。
stax009和009s,与它的频响曲线。


009在hifi界是常青树了,听过的很少有人说不好的。
009有一个专门的监听耳放717,说是stax给日本电台做的,所以009也是一副监听耳机,但是我不会用它监听的,因为它太贵,太娇嫩,又不隔音。

不会有人认为7506和009能发出一样的声音吧?


这是我自己diy的静电耳放和耳机单元,效果挺不错,但是离真正的009的声音还是有点距离(这个单元是仿照009做的)
总而言之,“还原”在我看来是音响器材最高的追求,尽管由于物理规则的限制真正的100%还原永远不可能达到,但是在某些人眼里这是最低的要求,花一点成本就能做到,那些hifi器材厂家是故意不还原忽悠人的,但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只要那些人稍微自己DIY过一点器材他们就能明白,单元之间的放置,电路的设计稍微有一点变化就会导致声音的很大变化,想要足够还原简直难上加难。市场上出售的产品要考虑体积、重量、成本和外观颜值,想要不作出妥协是不可能的,正是这些多样化的产品造就了丰富的hifi市场。

汉斯季默的美国录音棚,看看他有多少音箱。
也就是说,音染和失真是一定存在的,它也不是厂商们“忽悠人”的结果,而是各种妥协之下不得已而为之,耳机有其局限性(耳塞的局限性更大),无法做到像音箱那样的还原,普通的音箱也没有那么还原,需要高端音箱和足够好的环境,但是普通发烧友又没那么多钱,那就量力而行就好了,有多少钱买多少的设备就行了,而不是在这里说厂商故意怎么怎么样,厂商们还没有牛逼到那个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