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起底为骑都尉,受过古代军事教育;
1.颍川讨黄巾
曹操(1000-2000人,精锐骑兵,无史料,按照骑都尉标准),黄巾(十万人,考虑黄巾主力败乱缺少历史依据,实际交战人数可能不足一万,农民军),对比衡量为均势战斗
结局:曹操大胜,无重大人员斩获
2.荥阳之战
曹操(5000人,其中3000为卫兹步兵,2000为基础班底步兵),徐荣(约一万人,无记载,按照东汉中郎将标准,精锐骑兵),对比为劣势战斗
结局:曹操惨败,部将卫兹战死
3.青州黄巾
曹操(初不到1000,后收拢鲍信残部及州郡兵,约一万人,无充足史料记载,步兵,此时不算精锐),黄巾(约30万战士,但是分散不集中,农民军),长期多次战斗,对比为劣势战斗
结局,曹操获胜,收编大量黄巾
4.徐州之战(陶谦)
曹操(数万兵力(资治通鉴),精锐步兵),陶谦(四万(后汉书),一说十余万但实际控制兵力不足,臧霸等不听指挥,且分散并包含后勤人员,郡兵级,步兵);由于陶谦据城防守,对比为均势
结局:曹操大胜,攻下彭城,且数次屠城
PS:大概就是这次诸葛亮叔叔带他跑路的
5.兖州之战(吕布)
曹操(2万,残余守军不到一万——资治通鉴;收拢残余兵力、回援兵力万余——魏书;宗族支持人数不明,步兵,部分精锐);吕布(近3万——魏书,步兵+部分精锐骑兵),由于曹操遭遇背叛+被偷袭,对比为劣势
结局:曹操大胜,击退吕布部
6.迎接天子
曹操(不足万人——魏书,精锐步兵+骑兵),杨奉等(十余万,战斗人员比例不明,且内部分裂极其严重,步兵+骑兵),对比为劣势
结局:曹操大胜,成功迁都并控制天子
7.宛城之战
曹操、张绣均无史料记载兵力,根据三国志——贾诩传中的记录,张绣直接放弃正面作战,可见兵力上差曹操太多,令其放弃抵抗;当然后面反叛突袭,对比为大优胜势;
结局:张绣降而复叛,曹操大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部将典韦战死。
8.下邳之战(吕布)
无史料记载双方兵力,仅记载了行为,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堑围”了吕布月余,说明其军事力量、后勤力量均远超吕布,认定为大优胜势;
结局:吕布部将反叛被杀,曹操大胜,获得新部将三人组

+张辽等
9.徐州之战(刘备)
无史料记载双方兵力,根据魏书记载,曹操率骑兵突袭,“备大惊,弃众而走”,可见刘备实际掌控的兵力非常有限,完全不具备对抗能力,判定魏曹操大优胜势;
结局:三人组损失2人,关羽叛后被俘,复降,曹操大胜。
10.官渡之战
袁绍(精锐步兵十万余,精锐骑兵一万余,见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则记载58000精锐步骑),曹操(阿瞒传记录兵不满万,被认定为机动力量,不包含多地守军,且三国志记载白马一战袁绍损失骑兵五千余;综合认定为3-4万精锐,含步骑),曹操大劣势
结果:曹操大胜,袁绍损失八万部队(史料记载但普遍认为夸张),颜良文丑及守粮大将淳于琼等被杀,田丰被赐死,沮授被杀,获得高览、张郃、许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