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一句话轻轻落下,却能久久震颤人心。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日记中的话语,没有修辞,没有煽情,却在我心中点燃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热。它出自一位年仅18岁的边防战士——陈祥榕。他在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中英勇牺牲,生命永远停在了青春的起点。这句短短的誓言,是他用生命写下的注脚,也是我对“家国情怀”四个字最直观的理解。
或许,正因为这份爱如此纯粹,所以无声胜有声。当我再读到老舍笔下那句:“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我终于懂了——真正的爱国,并不总是慷慨激昂,有时,它是喉咙哽咽,是沉默,是面对祖国的苦难时,一句话也说不出口的痛。
艾青说:“即使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一种执着的信念,是在动荡中也不愿沉默的声音。而穆旦更直白:“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他们用诗意写下热血,而今天的青年们,用生命和行动续写着这些诗句。
陈祥榕没有成为诗人,却成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诗行。他在风雪边关选择了站立,在生死一线选择了国家。他曾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少年人最质朴的信仰,也是新时代最有力量的告白。他的战友在悼念他时说:“他只是比我们先到前面去了。”那种平静中的不舍,沉默中的坚毅,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英雄群像。
我常常思考:如果是我,能否也拥有这样的勇气?我没有站在边关的使命,也没有经历战火的洗礼,但我是否也能像他那样,在关键时刻,不犹豫、不退缩?是否也能将青春与热爱,真正地投入到这片我深爱的土地?
我想,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家国情怀,从来不只是流血牺牲,也可以是坚定的信念、平凡的坚守。它是科研一线青年攻坚克难的执着,是三尺讲台上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望,是社区志愿者为防疫奔波的身影,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岗位上默默尽责的样子。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唱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段”。它未必华丽,但只要心中有家国,它就注定动人。
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誓言,只需清澈的信念;不求万众瞩目的光芒,只求踏实走好脚下的路。家国,是血脉相连的土地,是心中最深的归属。
而我,也愿将这一份清澈之爱,化作脚下每一步坚定的前行,去守护、去建设、去回馈这片我深深爱着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