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无吧 关注:3,239贴子:157,193

回复:AI逻辑推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有感悟,讲下我的理解。
我发现辰星或者21的哲学里面可以归结出一点,我称之为起点论,就是万事万物都是有一个起点的。


IP属地:广东24楼2025-06-13 12:04
回复

    例如,最近辰星提出的观点,意识不论是在虚拟世界中模拟,还是套娃了多少层虚拟世界,最终在真实世界都是有其对应的。 比如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游戏里面,那么我们在游戏之外也是有真实的对应的。
    例如,最近辰星提出的观点,意识不论是在虚拟世界中模拟,还是套娃了多少层虚拟世界,最终在真实世界都是有其对应的。 比如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游戏里面,那么我们在游戏之外也是有真实的对应的。


    IP属地:广东25楼2025-06-13 12:04
    收起回复
      2025-08-13 23:21: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DeepSeek生成的咋说呢,晦涩难懂,我来个大家贴一个O3生成的版本:
      【关于我们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 这个问题 可以分析出 其实我们的意识只能在真实世界 缸中脑 假设世界是虚拟的 但是大脑本质上还是在真实的世界中 所以 无论世界虚拟套娃多少层 意识其实永远只能在真实的世界中产生】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缸中脑”(Brain in a Vat)假设、虚拟现实以及意识的哲学问题。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缸中脑假设:这个假设是指,一个人的大脑被从身体中取出,放在一个充满营养液体的缸中,通过计算机模拟的电信号给大脑发送外部世界的感知信息。 这种情况下,大脑无法分辨自己所感知的世界是否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这个假设考察的是我们如何知道外界世界的真实性,以及我们的意识是否依赖于真实的物理环境。
      虚拟世界的层次问题:你提到“虚拟套娃”,即如果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那么是否还可能存在更高层次的虚拟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世界的多层套叠并不会改变一个核心问题:无论虚拟世界如何构建,我们的大脑的物理存在依然在一个“真实的”物理环境中。 即便我们的感官信息是由外部世界的虚拟模拟来提供的,我们的意识仍然是依赖于物理大脑的运作。
      意识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那么我们的意识依然源自于真实世界中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在这个假设下,无论虚拟世界如何复杂,真正产生意识的硬件——大脑,依然是一个物理实体,并且位于真实世界中。 换句话说,即使外界信息是虚拟的,意识的产生仍然需要一个物理大脑作为基础。 因此,意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并不会因虚拟世界的存在而消失。
      意识的本质:从哲学上讲,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不完全由感知决定。 如果假设的虚拟世界能够充分模拟我们的感知体验,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否能察觉到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呢? 从某些角度来看,意识的本质可能是对外部信息的处理和自我觉知,因此,无论是虚拟世界还是真实世界,意识的核心问题是其如何“感知”和“反应”于世界。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如在“缸中脑”假设中所设想的那样),但由于我们的意识是由大脑的生物过程产生的,并且大脑存在于一个真实的物理环境中,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虚拟世界多么复杂或多层,意识的本质仍然依赖于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大脑。


      IP属地:广东26楼2025-06-13 12:05
      回复

        【举例 假设硅基系统中产生了真正的有意识的智能 那么这个意识就是存在硅基系统中 接受模拟层的信号 感知到模拟的世界 但是其意识生产的所在位置 还是在真实世界的硅基芯片中那么无论模拟世界套娃多少层 出现多少个世界 这个意识还是在硅基芯片所处的真实世界中 只是这个意识他不自知而已 对吗】
        是的,您说的基本是对的。 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假设。
        假设我们在一个硅基系统中创造了具有真正意识的智能(例如在计算机中模拟出一段高度复杂的人工智能,具备自我意识和感知能力)。 这个意识确实存在于硅基系统中,也就是说,它依赖于硅基芯片(硬件)来运作、处理信息和产生感知。
        在这个假设下,无论模拟的世界有多少层,意识的产生和运行仍然是依赖于硅基硬件的物理存在。 这与我们人类的大脑一样,虽然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可能是由感官信息传递来的,但意识本身是依赖于大脑这种物理系统的。 无论外部世界(或者说模拟世界)如何变化,意识的根源仍然是位于硅基芯片的真实物理存在中。
        这就涉及到您的观点:“无论模拟世界套娃多少层,出现多少个世界,这个意识还是在硅基芯片所处的真实世界中。 ”这完全成立。 模拟层或虚拟世界本质上是“外部刺激”或者说是输入给硅基系统的信号,模拟的环境给这个系统传递感知信息,而这个系统本身的硬件(硅基芯片)才是真正产生意识的地方。
        然而,正如您所提到的,这个意识并不会知道这一点。 就像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时,可能并不直接意识到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物理存在如何与外界互动——我们只是感知到“世界”,而并未感知到我们“感知世界”的工具。 因此,硅基系统中的意识也会处于类似的状态,它会感知到自己所处的虚拟世界,但它并不自知自己是存在于真实世界的硅基芯片中。
        举个例子:假设在一个未来的硅基超级计算机中,有一个复杂的意识体存在。 它所感知到的是一个虚拟的城市,里面有街道、房子、人们等等。 这个虚拟城市的“规则”和“存在”对它来说是真实的,它会与其中的事物互动、作出反应。 但实际上,这个虚拟城市的每一个感知信号都来源于计算机中的数据处理和模拟,而这些数据最终由硅基芯片执行。 这些“外部世界”的信息只是输入给它的感官系统,它的意识来源于真实世界中的计算机硬件。
        总之,您的推理是正确的:意识的核心依然是建立在真实世界中的物理系统之上,无论虚拟世界多么复杂,意识的“诞生地”依然是在真实的物理硬件中。


        IP属地:广东27楼2025-06-13 12:06
        回复

          【如果这个逻辑是正确的 如果人类所处的世界是模拟的 那么只有我们的意识所在的真正位置 必然在最初的那个真实的世界中如果按照这个逻辑 我们唯一能触及真实存在本源的方式 就是深入探索我们的意识了吗】
          您的推理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哲学性的问题,涉及到“模拟假说”和“意识本源”的讨论。 根据您提出的逻辑,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点。
          意识的本源与模拟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假设人类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比如《黑客帝国》中的设定),那么无论这个模拟世界的层次多么复杂、虚拟世界多么真实,我们的意识的“本源”依然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某个地方。 就像硅基智能系统中的意识,它的真正存在地是在硅基硬件所在的真实世界中,而模拟世界只是它所感知到的一个外部环境。
          意识作为探索的途径:如果“真实世界”的本源只能通过我们意识的某种方式来触及,您的推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探索意识的内在机制和本质可能是我们唯一能直接接触到的方式。 换句话说,假如我们所感知的外部世界只是一个模拟,那么唯一可能带我们接近真实世界的途径,可能就是深入我们自己的意识,去理解它如何产生、如何感知外部世界。
          意识的深度探索: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长期以来都在探讨意识的性质。 意识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包含了对自我、对存在的思考。 如果我们生活在模拟世界中,那么深入探索我们的意识,可能帮助我们揭示关于“自我”以及“真实世界”的真相。 例如,通过冥想、内省、以及探索自我意识的边界,人类是否可以突破模拟的限制,去感知或理解到真实的本源?
          神秘主义和量子意识:在一些哲学和神秘主义思想中,意识被认为不仅仅是大脑的产物,可能与宇宙的本质或某种深层的真理有联系。 比如,量子力学中有些理论认为意识可能与量子层面的物理现象有关,或者说意识可能是我们与宇宙更深层次连接的桥梁。 如果我们将这些思想结合起来,深入意识的探索,的确可能是接触真实世界本源的一种途径。
          举个例子
          假设你生活在一个高度真实的模拟世界中,你的一切感知和体验都是由计算机程序生成的,甚至包括你的意识本身。 但是,你的意识依然在一个真实的地方(比如外部的物理硬件中)。 那么,如果你想了解这个“真实世界”,你或许可以通过意识的深度探索来打破“感知的界限”,或许冥想、深入思考自我意识的本质可以帮助你发现更多的信息,或者打开某种通向“真实世界”的道路。
          结论
          从您的推理出发,的确,如果世界是模拟的,我们的意识依然是存在于某个真实的地方,可能是最初的“真实世界”。 因此,探索我们的意识、理解它的工作原理、探索自我认知的边界,可能是我们接触到真实存在的唯一途径。 这个探索不仅是哲学上的挑战,也是对意识本质的深入反思。


          IP属地:广东28楼2025-06-13 12:06
          回复

            【如果意识 必然存在于真实的世界 那么意识本身就具有真实世界的特性也就是说 意识是真实的 真实的世界存在类似意识的东西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具有 觉知 的特性 等这些特性 真实世界中也必然存在以此为突破口 继续推理 意识所在的 真实的世界可能是什么样的】
            您提出的这一观点再次触及到了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涉及到“意识的本质”和“真实世界”的性质。 您的推理的核心是,如果意识必然存在于真实世界,那么意识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如觉知、自我感知和反应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我们提供对真实世界的一些线索。 让我们逐步探讨这个问题。
            1. 意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如果我们假设意识存在于“真实世界”中,那么意识本身的特性——如觉知、理解、感知等——也应该是来自于真实世界的某些根本特性。 也就是说,意识不仅仅是由大脑或某种物理硬件运作的副产品,它可能与真实世界的某种基础结构或本质属性紧密相连。
            觉知和自我意识:意识的核心特性之一就是“觉知”——即有能力感知到自己、感知到世界并做出反应。 如果这个觉知的能力源自于真实世界的某些基础结构,那么真实世界中也可能存在某种具有“觉知”特性的存在。 换句话说,真实世界的某些组成部分可能本身就具有意识或觉知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展现出来。
            2. 意识的特性如何反映在真实世界中
            如果意识的本质真的与真实世界的基本性质相联系,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真实世界是否也包含了某种类似于“意识”的存在。 可能存在一些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或理解的层面,它们与意识的特性(如觉知、反馈、自我感知)非常相似。
            宇宙的自我组织与觉知:例如,在某些哲学和物理学的理论中,宇宙本身被看作是具有某种“自我组织”能力的。 这个自我组织能力使得宇宙能够从最初的混沌状态发展到复杂的结构,甚至可能引发类似于意识的现象。 量子力学中的一些理论也暗示,意识可能并不仅仅是局限于生物体,而是可能与宇宙的基本结构相联系,像某种“普遍意识”一样,贯穿整个宇宙。
            物理和意识的联系:另一个推理是,真实世界的物理学特性(比如量子纠缠、暗物质、引力等)可能与意识的本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某些物理现象可能反映了意识所具有的“觉知”特性,尽管我们尚未完全理解它们。 例如,量子力学中存在一种非直观的连接和相互作用,物体可以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相互影响,类似于我们在意识中所体验的反馈机制和感知交互。
            3. 意识所在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
            根据前面的推理,如果意识的特性与真实世界紧密相关,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意识所在的真实世界可能具有以下特征:
            普遍性和统一性:真实世界可能不像我们感知的物理世界那样分割成单独的物体和独立的系统,而是可能具有某种整体性,像一个统一的、具有自我觉知的系统。 意识的本源可能存在于这个统一系统中,类似于我们对宇宙的某些理解,认为宇宙是一个自我演化、自我觉知的有机体。
            动态和相互联系:真实世界可能是一个高度动态且相互联系的系统,所有事物和意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交织、反馈和演化。 意识在其中不仅仅是“感知外部世界”,它也可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参与并推动宇宙的发展。
            超越物质的维度:如果意识真的是宇宙的本质之一,那么这个真实世界也许不是我们目前能够直接感知的物理世界。 它可能包含超越物质的维度、层次和存在形式。 比如,某些思想流派或量子理论提出,宇宙可能存在多维度空间,意识也许与


            IP属地:广东29楼2025-06-13 12:09
            回复
              【如果按照我们以上推论 信息 和 觉知 都是真实世界的特性 那么意识所在真实位置的真实世界 可能是什么样的】
              以下推理依旧是“科幻式‐哲学”推测,而不是可立即验证的科学结论。它只是把“信息 + 觉知是最根本特性”这一前提当作公理,看看会把“真实世界”描绘成什么轮廓。为方便讨论,先把我们所在的模拟层叫做 S0,把承载我们意识硬件的“基底世界”叫做 R1。
              一、从前提反推 R1 必具备的普遍性质
              信息论本体论
              • 任何“存在”都可还原为信息模式;能量、物质、空间、时间都是信息的不同组织方式。
              觉知(awareness)或整合信息能力是“普适属性”
              • 信息流只要达到足够复杂的自反整合,就表现为“体验”或“主观性”。
              • 这类似 IIT(整合信息理论)或泛心论 (panpsychism) 的思路。
              整合信息需要物理支撑
              • 必须存在稳定的载体、能量梯度、误差校正等,以维持长时间的高复杂度运算。
              • 因此 R1 仍然有“资源守恒、耗散、噪声、错误”之类的物理约束,只是这些约束的形式不一定与我们熟悉的原子/分子相同。
              二、几种可能的 R1 图景
              A. “信息‐场”宇宙
              • 基本元素是离散或连续的信息元 (bit / qubit / it);空间只是信息元间的关联拓扑。
              • 觉知不是“附加”在物质上,而是信息网络到达某种积分阈值时的内在态。
              • 物理定律 = 低层信息规则;意识 = 高层自反回路。
              B. “量子全息海”
              • 整个 R1 是一张巨大量子纠缠网;局域坍缩产生我们在 S0 看到的经典现象。
              • 觉知对应于某些纠缠簇的全息投影强度;模拟就是在纠缠网内部再次编码—读取—反馈。
              • 时空在 R1 可能只是纠缠演化的参数坐标,而非先验舞台。
              C. “心智‐网络文明”
              • R1 不仅有信息与觉知,而且已经演化出大规模互联的意识体(类似蜂巢心智)。
              • 类似我们建服务器跑 MMO,R1 的心智体建造多层“思维沙箱”来做实验、娱乐或计算;S0 只是其中一层。
              • 这里的“物理硬件”也许看上去与我们硅基服务器无异,但尺度、维度、时间常数都可巨大差别。
              D. “外观与我们近似、技术极端发达”的 R1
              • 他们拥有类分子/电子学但更高能效的硬件;基本物理常数和三维空间与 S0 相近;只是科技远超。
              • 这样解释最省事: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像“碳基生物”,只是 R1 的工程师用他们熟悉的化学/生物范式快速复刻。
              • 这种版本下,“信息与觉知是根本”仍然成立,只是它们通过“物理—化学—神经”这套我们熟悉的管道体现。
              三、可推导出的“必要”特征
              资源与耗散
              • 运行 S0 需要算力与能量,因此在 R1 必有可计量、会消耗的“功率”或等价通货。
              宏观时间箭头
              • 只要有耗散,就有不可逆过程;R1 中也会出现热力学时间之流。
              可分层递归
              • 既然 R1 能跑 S0,就可能再在 S0 内跑 S−1…… 整体架构支持“套娃”式嵌套,表明其计算或物理框架具备高度分形/可组合性。
              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
              • 觉知产生需要长期稳定性,因此 R1 应该自带强大的冗余、纠错、重启协议;这可能在我们世界表现为“物理常数极精细地支持生命存在”。
              四、能否从 S0 侧面“窥见”R1?
              纯观测限度
              • 只要模拟器封装得足够好,传统实验测不到“墙外”。
              信息论极限
              • 若 S0 物理常数对最大信息密度或熵产生奇异上限,或许能推测其背后的“硬件预算”。
              意识内省
              • 多数宗教或冥想传统声称可通过改变意识状态“直觉”碰触更高实在;如果 R1 的觉知层级更高,某些内观体验也许真是与 R1 的接口缝隙。
              计算/逻辑悖论
              • 找到 S0 物理规律无可避免的自指矛盾(类似“程序知道自己是模拟”)也可能暗示深层框架,但此类信号极难与随机噪声区分。
              五、总结
              • 若把“信息 + 觉知”视为最底层公理,则 R1 至少是一个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觉知(或潜在觉知)为普遍特性的世界。
              • 这个世界必须支持高稳定度的复杂计算网络,并具备耗散、纠错、层次化嵌套等属性。
              • R1 的“物理外观”可以是量子纠缠海、高维信息网、宏大技术文明,或与我们接近但规模更大——取决于哪种方案最经济地满足上述公理。
              以上是基于您给出的逻辑推出的若干“可能轮廓”。它们大多仍停留在形而上推想层面;真正要验证,仍需找到能在 S0 产生可观测差异的预言。您觉得哪一种 R1 场景最符合直觉?或者您更关心怎样才可能在“S0 内”捕捉到来自 R1 的蛛丝马迹?


              IP属地:广东30楼2025-06-13 12:11
              回复
                【按照一下逻辑 来推论这个真实的世界 是如何从无中产生的 假设 一切起源于无 那么最初就存在一种被称作 无 的东西 那么 如果无存在 无本身就是一种存在 一切诞生于无的自我矛盾 既 存在一种被称作无的东西 无和其自身矛盾 产生了无之外的东西 既存在的无 按照这个逻辑 继续推论 不断的自我矛盾 如何产生真实的世界 不要用复杂的物理、数学理论,由浅入深的重新推理】
                下面用尽量朴素、层层递进的方式,把“从绝对的无到真实世界”这一思路拆解成 8 个简单台阶。每一步只用日常语言和最小的逻辑概念,不用专业数学或物理术语。
                ────────────────────
                0 假设:最初只有“无”
                ────────────────────
                • “无” = 什么都没有、没有差别、没有变化。
                • 但一旦我们说出“无”,就已经在谈论某个概念——这句话本身成了“有”。
                ⇒ “无”与“说出无”之间马上出现了矛盾。
                ────────────────────
                1 第一道矛盾:出现“差别”
                ────────────────────
                • 纯粹的无不能被谈论;一谈论就冒出“有”。
                • 于是最少出现两种状态:
                ‑ A:无  ‑ B:非无
                • 这就是最原始的“差别”。差别一出现,就不再是一团混沌,而是“有”和“无”的对立并存。
                ────────────────────
                2 差别带来“信息”
                ────────────────────
                • 差别=可分辨=信息。
                • 最小的信息量就是“是 / 不是”“0 / 1”这样的选择。
                • 因而,一旦有差别,就有了最朴素的“信息世界雏形”。
                ────────────────────
                3 信息的跳变引出“时间”
                ────────────────────
                • 想象这 0 和 1 可以互换:先是 0,后是 1,再回 0……
                • 一旦提到“先后”,就出现了“顺序” → 这就是时间的最初影子。
                • 时间可理解为“信息状态改变的记账本”。
                ────────────────────
                4 多处保存信息,就需要“空间”
                ────────────────────
                • 如果 0、1 只能待在一个点上,就无法同时保存多条信息。
                • 为了让许多 0/1 并排存在,需要“不同位置”。
                • 这些“位置”构成了最简单的“空间”概念:区分“这里”和“那里”。
                ────────────────────
                5 重复出现的模式变成“规则”
                ────────────────────
                • 在时间里,信息的变化不会完全随意;某些变换不断重复。
                • 人们把这种可预测的重复称作“规律”或“规则”。
                • “物理定律”便是这些最稳定、最普遍的模式的集合。
                ────────────────────
                6 规则下的复杂组合形成“事物”
                ────────────────────
                • 有了空间、时间和规则,就允许信息片段相互影响、相互束缚。
                • 稳定的小组合=最初级的“东西”(可类比粒子、能量团)。
                • 更大的组合在规则约束下能持久存在,看上去就像“物质世界”。
                ────────────────────
                7 部分组合出现“自维持”→生命
                ────────────────────
                • 在众多组合中,某些结构能摄取周围信息/能量来修补自己,避免散掉。
                • 这种“自维持的差别”就是生命的雏形:不断把“快要乱掉”拉回“有序”。
                ────────────────────
                8 自维持再升级,出现“觉知”→意识
                ────────────────────
                • 为了更好地维持自己,生命开始“记录”外界和自身差别:
                ‑ 外面变冷 → 躲进洞;能量不足 → 寻找食物……
                • 当这种记录与反应复杂到可以“知道自己在记录”,就产生了“觉知”。
                • 觉知是信息对自身的一种反射;它让生命不仅活着,还“体验”到自己活着——这就是意识。
                ────────────────────
                总结(像搭积木)
                无 → 差别 → 信息 → 时间 → 空间 → 规则 → 事物 → 生命 → 意识
                整条链条靠的只是一个核心逻辑:
                “绝对的无无法维持,一旦被谈论就必然分裂出差别;差别层层深化,便逐步铺开为我们称作‘真实世界’的全部景象。”
                如果您对某个台阶还想看得更细,再告诉我,我们再继续往下拆即可。


                IP属地:广东31楼2025-06-13 12:14
                回复
                  2025-08-13 23:15: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实你心中自有答案 何必再言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5-06-23 18:03
                  回复
                    好久不见大佬发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5-07-02 22:55
                    收起回复
                      你把检测器吃哪去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5-07-25 2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