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英alienation;德Entfremdung)源自拉丁文alienatio。含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作为哲学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17一18世纪的一些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如霍布斯、卢梭用“异化”一词作为历史上国家权力起源的一种解释,意即人们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政治机构。“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的高度。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了主体和客体(包括劳动者和产品)的分裂、对立,说明所谓“绝对理念”的“外化”为自然,并提出人的异化,把劳动(抽象的精神劳动)视作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用异化说明和批判宗教,认为宗教由人所创造而又主宰了人,“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基督教的本质》)。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历史观以前,由于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影响,曾肯定“概念异化”,把现象“理解为本质的异化”。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的思想,并把异化从纯理论范围转移到实践领域,试图通过异化劳动的理论来说明历史,批判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论》和准备写作《资本论》的手稿中也曾使用过异化一词,以此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用来表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与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已力量又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异化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丧失了能动性,遭到异已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异化在一定历史阶段同对象化与物化有联系,但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异化活动是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异化必将在社会历史上被克服。在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中,西方学者把异化思想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文艺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形成各种学说。这些学说归根结底都受到了各种哲学观点的制约。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萨特从存在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弗洛姆从感觉论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这些异化学说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出发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方面找原因,客观上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是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不可能解决异化的本质及其根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