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源社吧 关注:137贴子:112,926
  • 10回复贴,共1

还于虚无是精神修复的启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有想法,有做为,这是作为人的本能。
在自然界中,有阳必有阴,阳为生长,阳为培养。比如有日有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日思维劳作,夜间休息。
有想法,有做为相对的是有,是阳面,阴面是虚无。
从浅层讲,每日的有,会在人群之中,遇到种种的阻碍,争斗。所以,会在精神上留下或深或浅的伤损。
如何认出,修复这些伤损。就是一个重要课题。


IP属地:重庆1楼2025-06-09 08:46回复
    从传统上来讲,有作有为,已经是一种离开平衡,当然,大多数人要在社会上求有功,有言,有位,或者心中认可自己的价值。必须是有作有为的。
    先讲一讲为什么有作有为是一种伤损,从原理上讲,有作有为首先是一种消耗。这个都可以理解。有作有为,争言语之胜负,就算胜了,也要有磨擦,有七情激动,对五脏气血有异常的调动。会有暗伤。
    从更为根源上讲,有作有为,首先要有愿望,这个愿望本身已经是对不足的弥补。比如为家人在别人眼中有面子,自己要努力工作,等等,这都是一种弥补。
    弥补什么呢?从心理上是对家族养育的弥补,并有对父母亲情的期待。从更原初是对欠负形成的空虚的弥补,大部分人是用名利来还这个欠负,因为原初是名利的欠负。举例比如在有能力时,应该给的供应没有给,应该给的关注没有给,应该给的认同没有给。是陌不关心的。
    所以此一世,想救世者是对大义想还了欠负。想救文化者是对未与人解惑想了欠负。


    IP属地:重庆2楼2025-06-09 08:47
    回复
      2025-08-07 09:52: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此前都是序言,平日修行,每日精神上须还于虚于一段时间,至少是一课时,相对于有思,有为,才能略略回复有为无为间的平衡。使精神不至如狂鬃烈马,奔驰不休。
      这个还于虚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有指的是人,事,物,及对这三者的想法,情绪, 比如所求得之喜,所求不得之忧。这都是会对精神有暗伤,或是引动消耗精神。
      最大的消耗在哪?在对人,事,物这三者想得失之时,代入自己的愿望,认为是自己想得到这三者,并作为激情的来源,而不是认为这三者只是引动精神的一个阶段。
      还于虚无,精神才会暂时休息,不致受束缚。观念上认识到人事物好与不好,不是人为可以希望,好的应该来自然会来,才会有恢复的可能。
      所以求事功者,不可能有根本上的恢复。古人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观看自己本来的目的落在哪里。
      从救自己出发,从每日修持开始。


      IP属地:重庆3楼2025-06-09 08:48
      回复
        那么平时觉得人生很没意思,是不是就可以恢复呢?不是的,这种想法很多人都有,还少了一个世界观,价值观的背景,所以这么想一想,只有文化上的意义。并没有自己修行上的实际效用。
        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追求,就是一种不完全的表现。极度的渴望,会被人理解为梦想。然而不会从反向看这是离完全越来越远的表现。
        当然,追求世间之物又不能得到,因此灰心觉得空虚。也是不能得到恢复的。
        或者玩腻厌了,所以放弃,从内心讲,并没有进入过一次从有到无的过程。也是不能恢复的。


        IP属地:重庆4楼2025-06-09 14:37
        回复
          古人说静以养神,神本喜虚静,指的是原初无为无作之时,精神之始是虚静的状态。
          要让精神有一个根本,就不能轻易认同实有,但是虚无先要虚去外境,对于理不能不作为背景。
          如果没有不变之理作为背景,那就没有对外境的抵抗力。所以很多人习静虽有成,一遇外境剧烈变动,就不觉随之而起,热血沸腾,毫无抗力而去。


          IP属地:重庆5楼2025-06-09 15:51
          回复
            心态勾连为真,因为欲求不足。意识榫卯为实。因为愿被负引起。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6-10 21:02
            回复
              道家贵虚无柔的状况,虽然可以还原,然而五行属水,无金不足以生水,所以无义者修之若存若亡。得之者少,会之者浅。
              情重者水易生木。更何况脾性未改者火可涸水。
              往世之中,贪私利者,难修虚无,因其性浊。故为土克之。 也就是贪田宅有形,故虚无之性难成超脱。


              IP属地:重庆7楼2025-06-12 10:23
              回复
                单方一味,难治百病,世人性情五行病理,当针对上阶段。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6-12 21:29
                回复
                  2025-08-07 09:46: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请教老师,第一段中是否为阴为培养。在自然界中,有阳必有阴,阳为生长,阳为培养。比如有日有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日思维劳作,夜间休息。


                  IP属地:四川9楼2025-06-14 10:26
                  收起回复